第一图书网

体认具象

曾希圣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曾希圣  

页数:

127  

前言

  我最早对画界的影响,不是因为创作,而是因为一张大卫石膏像的素描。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张大国先生安排的一个两周的长期作业。画大卫是一个标志,美院的学生没有没画过的。当时特别强调写实、深入。我们脑子里一天到晚都是“黑灰白,分块面,大关系,交界线”。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写实呢?画出来的是这些概念和线条,还是那个实实在在的对象?疑问没解决,接着就放寒假了。我没回家,留在画室,打算用这一冬天,看看这张画到底能“写实”到什么程度。  这个寒假过得很快,开学的前一天,靳尚宜先生来查看画室,那时和靳先生还不熟,我停笔。他在这张画前看了好长时间,没说话,走了。后来,听说靳先生在背后表扬了我,说:“徐冰这张大卫是美院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这话也许是被演义了,但不管怎么说,我通过这张作业,把素描是怎么回事弄懂了许多,顶的了过去画100张素描的收获。  美院毕业后,我留校教了十年书。更有理由接着想素描、基础课这些问题;同时也写了许多教案,并做了一些素描教学改革和新的尝试。那时,我考虑比较多的是:在我们的基础训练中,有一种“浪费的现象”。比如说,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想成为画家的人都把这么多的时间放在素描训练上。但真正画得好的、有感觉的多吗?甚至有些人是画得越多,感觉越差。训练的结果都到哪里去了?一个学画的人,从考附中之前,就反复画方块、三角、圆锥体。“幸运”的话,他能画到研究生毕业。从头像、胸像,到全身像,再脱了衣服,从单人体到双人体,这漫长的作业程序,除了有难易程度的区别,在研究的内容和课题上有变化吗?没有。每一次都完成一个同样的过程,弄不好只培养了画者的熟视无睹,学不好真的会这样。

内容概要

本书为素描学习的指南性读物,是高等美术设计院校入学考试与学院基础教育之间的桥梁。内容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既有对考生作品深入浅出的点评,也有对教师范画具有针对性的展示,是学习素描从入门到精通,特别注重技法实践的专门教材。

书籍目录

引言:素描溯源第一讲:轮廓——模拟“形”的概貌 初识基本形 把握物象概貌 线条的魅力 形与势 形与比例 名作欣赏第二讲:块面——认知“体”的构造 从平面走来 体积感 块面的分解 立体中的结构 名作欣赏第三讲:明暗——记录“光”的变化 神奇的光线 放弃轮廓 光与影 由光影组成的明暗调子 明暗与空间 名作欣赏第四讲:肌理——体验“质”的表达 魅力质地 视幻肌理 技巧与媒材 名作欣赏第五讲:形态——探索“意”的境界 形态的多样性 个人图式 意念、意象、意境 形态与风格 自由境界 名作欣赏第六讲:学生习作点评附录:教学范画后记鸣谢

章节摘录

  第三讲:明暗——记录“光”的变化  光线对我而言就是空气,反之亦然。光线充满着我们居住的房间以及整个世界……  【荷兰]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素描学习离不开明暗关系的研究,形成明暗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于光,光照对物体的作用,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影像变化,怎样感受和记录这些变化,便是本讲所要涉及和探讨的主要课题。  在第一、第二讲中,形与体的描述虽说有平面和立体的侧重,但其间所蕴含的内容或对象,多为客观的物质存在,需要了解或掌握的,均为物体的现存本质,注重理性。而在本讲中,我们将要研究的,是一种外在的主观视觉现象,需要领悟和体认的,是各种物体的光影变化,注重感性。  所以说,视觉艺术(主要是写实绘画)对光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我们其实什么也看不见,故要想通过写生和观察去描摹对象的状貌,本也无从说起。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因此就可以忽视对物体本质的研究(如第一、第二讲中所述)。  有关前述“客观与主观”、”本质与现象”的议题,由来已久,不同时代的不同画家,分别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立论索据,白创文脉。读者于此亦可体会科学与艺术在绘画中这种既联系又分离的关系。


编辑推荐

  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最新全倾力之作,高等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的权威指导教材,全国美术设计学院考生的优秀试卷评析,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想参考读物。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体认具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