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社会学史

阎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9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阎明  

页数:

389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者。他们曾经苦苦探索,以源自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问题,试图在动荡的大时代中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为了坚持理想和信念,他们付出了青春、事业,有的乃至献出了生命。然而,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学并未如社会学者所期许的那样发挥作用,甚而在特定的年代遭到了遏止。这种局面一直到1979年方得以结束。  1979年春,在北京,数十位相关人士聚在一起,多次开会讨论恢复社会学。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出席社会学座谈会,代表中共中央作了讲话。他指出,社会学在中国曾经遭受迫害、被禁止,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并且使用非常粗暴的方法,禁止社会学在中国发展、存在、传授,这是完全错误的,无论从哪一种观点来说都是错误的,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认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就不需要社会学,这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取代关于社会的各种科学,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还是要专门研究的。生产关系既不能代替社会关系,也不能包括全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里的问题并不因为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由有问题的社会变到了一个无问题的社会。对现代社会学积累的知识和方法,要认真研究,可以提出批评,但这种批评应是准确的、科学的、有限制的,不要随便下一个无限制的断语。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了解和研究社会学。参见《胡乔木同志在社会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打印稿),1979年3月16日。  胡乔木讲话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重新为社会学确立一席之地。他所讲的观点,在二十多年后中国社会学蓬勃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了无可争辩的共识了。然而,在那个意识形态刚刚开始“解冻”的特殊年代,尤其是对那些历经磨难、心有余悸的学者来说,却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以后来担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多年的袁方为例。当袁方受邀参与恢复社会学的活动时,其家人坚决反对,并劝他说: “千万不要再惹麻烦了!”后来全家商定,他可以参加会议,但只能听别人发言,自己不要说话。袁方: 《要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搞资产阶级社会学——有关五七年在党领导下开展社会学研究的一些情况》(打印稿),1979年3月15日。是啊,这怎么能怪他们!回想1957年,正是因为参与恢复社会学,袁方被划成“右派”,送到“北大荒”劳改,并目睹了自己所尊敬的师长们,为了替社会学说话,一个个被打成“右派”,降职降薪,遭受折磨,有的甚至蒙冤死去。因此,当胡乔木让大家放心大胆地工作,说是过去那种特殊的历史不会再重演,他要为开展社会学研究摇旗呐喊的时候,在座的人们无不感慨万千,其复杂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内容概要

  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者,曾经苦苦探索,以源自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问题,试图在动荡的大时代中寻找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生动翔实地勾勒了中国社会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建立、发展、变迁的过程,记述了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探讨了中国社会兴衰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者命运的联系。  《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特,是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的一部力作。  《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可供社会学界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也可供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阎明,196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86年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先后任教于纽约大学、佩斯大学及圣约翰大学。自1994年起曾任任纽约市立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为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在中国的兴起第一节 以群学治群第二节 学科体制建设的起点第三节 “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第四节 以实地调查记录社会变迁第二章 社会学在中国的成长第一节 第一代中国社会学者群的形成第二节 社会学学科之规模与地位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者之社会观第四节 西方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第三章 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第一节 信仰社会调查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困难第三节 奠基石第四节 “涓涓之水”第四章 乡村社区——社会学的实验室第一节 为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第二节 认识农村,改造农村第三节 民族文化之再造第四节 求治必于乡村第五章 人口——社会的基本元素第一节 乐观?悲观?第二节 现代人口统计之路第三节 生活难,工作亦难第四节 中国现代人口普查的开端第六章 出山作得许多声第一节 吴景超的为人与治学第二节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途径第四节 从“新经济”到“新路”第七章 乡土中国第一节 建立比较社会学的基础第二节 黑暗中的探索第三节 乡土重建第八章 人·环境·文化第一节 社会的文化基础第二节 民族的“位育”第三节 从历史到现代的桥梁第九章 1949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新社会学第二节 以“阶级分析”调查农村第三节 谋农村问题之根本解决第四节 工人运动与劳工问题第十章 社会学与社会建设第一节 社会学者之政治观第二节 社会学与社会行政第三节 浮动的局势与人心第四节 十字路口的抉择第十一章 社会学在新时代第一节 社会运动与社会学第二节 重新定位第三节 社会学的“改造”第十二章 “社会学在新中国还有地位吗?”第一节 为社会学说话第二节 “修桥补路”第三节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人口第四节 “百家争鸣”与“互相监督”第十三章 学术与政治第一节 根本的分歧第二节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第三节 “国家的放火犯”结论

章节摘录

  大约与葛学溥在上海发展社会学同时,另一位美国传教士约翰·步济时(John S.Burgess,1883-1949),在北平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主持社会调查,并创建了后来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社会学系之一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步济时出生于传教士家庭,1905年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毕业,去日本教了两年英文,之后到纽约协和神学院主攻教堂历史与宗教哲学,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学习。②在哥伦比亚大学,他修过社会学大师季廷史的课。季氏出生于牧师家庭,但在课堂上却激烈地批判传统教条思想,这给步济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以后,他在美国天普大学神学院教书时,对宗教保守派也做了同样的批判。步济时很早便对中国人的生活感兴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论文,便是有关纽约华人的业余生活。③  1909年,步济时受普林斯顿大学驻华同学会(Princeton-in-Peking)的委派来到中国,在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普林斯顿大学驻华同学会成立于1906年,是一个志愿组织,最初的目的是介绍普大的学生或校友到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工作。④而基督教青年会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一般的教会不同的是,它着重为年轻人举办各种活动,并开展社区服务。例如,成立于1895年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曾修建体育馆、游泳池、操场,兴办职业高中、商业夜校,组织讲演会、音乐会,设立图书馆及阅览室,开展乒乓球、保龄球、棒球、排球等运动,这些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记述了中国社会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建立、发展、变迁的过程,介绍了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探讨了中国社会兴衰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者命运的联系……  《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7年),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2009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社会学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我在北京大学校园的书店里看到的,市面上很少有卖的,介绍中国社会学史的,非常不错。强烈推荐。


07年就看过这本书了,堪称撰写中国社会学史的里程碑,文字非常耐读,有史有论,让人感动


对提高学科认同感大有助益


虽然中国社会学是一门相当年情的学科,其实在世界范围上这门学科也是相当年轻的。但有很多人将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献给了这门学科,才有了当今中国社会学的稳步发展,这些人,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应当被记载,而且从中我们还会有关于这个社会及已经过去的时代的重新认知以及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很不错的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读物。通俗易懂。考试的时候就是太细了,没有综合点评。考试的时候自己总结就有点吃力了。但是毫不掩盖这本书的闪光点。


正准备认真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