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所中的水与火
2010-7
清华大学出版社
[日]光藤俊夫,[日]中山繁信
121
刘缵
无
衣、食、住的形式与当地气候、风土人情有紧密联系,这一点毋庸赘言。本书中提到的厨房、浴室、厕所,作为食与住的元素,可以说尤其证明了这一点。说起来,这些都是如今的居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然而就在不那么久之前,人们还将自己的居所称为“巢”,由此可知。其中也许有供躺卧的东西,但绝不会有什么装置可以供人做饭、沐浴以及出恭,所有这些事情在户外解决才是当时的常态。当然这也是不得已,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摸清应付其中的“火”与“水”所蕴涵的危险性与污染性的门道呢。于是,为了寻求更加方便的解决之道,想办法将厨房、浴室、厕所纳入室内的历史就此展开。而这毫无疑问可以看做是为了让“火”与“水”登堂入室的历史。简单的野外篝火,渐渐变成了地炉、壁炉。以及灶和取暖器;简单的凉水冲洗,结合蒸浴和桑拿等各种努力,成就了浴缸的开发;便壶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也历经尿壶、坐浴盆。然后才出现了冲水式便器。这样的过程在各国先后演进,且不断在样式上使其带上各自的国民性,回想起来,这一路程是如此漫长而又如此迂回曲折。呀,说起来这些东西最终得以登堂入室,其实也不那么久远,不由让人深深感叹其出人意料的费时费事。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此重新回顾这一“进程”,希望能有助于将这一远未结束的“居所中的火与水”推向更快的发展。本书中图出自中山繁信之手,文章则由光藤俊夫负责。在写作本书时,我们参考了许多专家的各种珍贵资料与文献。其中的主要资料列于卷末,在此向各位表示深深的感谢。另外在此须事先说明,本书中的图画虽是根据各种资料绘成,但也有推测的部分。
我们人类生活的开端,正是从水与火的使用开始的.把水与火纳入膳所,就是文明的进程。而厨房、浴室、厕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见证我们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变为文质彬彬的现代人。居所中水与火的历史,也是管窥人类文化生活的视角 本书的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回溯历史长卷的一隅,为我们带来妙趣横生的知识。
作者:(日本)光藤俊夫 (日本)中山繁信 译者:刘缵光藤俊夫,1930年出生于大阪。1950年,大阪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1953年,京都市立美术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毕业。同年进入株式会社竹中工务店工作,历任该公司设计部部长等职。现任昭和女子大学教授、建筑家。中山繁信,1943年出生。1971年,法政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结业,历任宫殿建筑研究室、工学院大学建筑学专业伊藤郑尔研究室助教。现任中山繁信+TESS计划研究所责任人,工学院大学工学部教授,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外聘讲师。刘缵,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曾留学日本,专研日语语言学及日语教育,毕业论文获全国语言类一等奖。译作散见于各处,颇受好评,有《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等。
火食炉灶臼与杵粥釜与锅庖丁与俎叉子与匙庖厨水道坎儿井水井厨房文明池食道乐Living-Dining整体厨房沐浴施浴蒸汽浴窑浴桑拿钱汤石榴口“汤女”与“三助”卡拉卡拉浴场浴室浴缸淋浴整体卫浴厕冲水式厕所猪厕所蓄粪路边厕中世纪的城堡砂雪隐尿壶凡尔赛宫坐浴盆Toilet参考文献
插图:人要生活下去,“水”是不可或缺之物,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居住生活在河川、泉池或沼泽的附近,这一点已经说过了。不过,总有人在这一点上不能如愿。而在挖掘水井、以地下水作为生活之源的情况下,不能总将排泄物“付诸流水”。因为“水”是贵重物品,不能将它用在被丢弃的东西上。于是虽然没有锯刺鲑,却将排泄物给猪吃,来解决清理问题。这种方法在中国的西汉时代被创造出来。而就在基本相同的时期,或许还要更早一点,古希腊也将这些东西交给了一种名叫圣甲虫的金龟子来处理。这是利用了圣甲虫在人粪上产卵后,会将其滚成圆球移至别处的特性。实在有点难以想象,那样小小的虫子,要以怎样的数目聚集起来才行啊。正如大家所知,这种虫子在古埃及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做成石雕或金属的装饰品。直至今日,仍作为幸运的护身符被崇拜。说不定这是因为,圣甲虫在这个国家也发挥了与在古希腊相同的作用呢。言归正传,“猪厕所”这种东西,你要说它不拘小节吧,确实是有一点不拘小节。因为在海那边,无论是埃及还是希腊,人是不会去吃那些圣甲虫的;但在这边,那猪可是要作为美味佳肴端上餐桌的。这也确实需要一点胸襟。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这种形式,是由人与猪的合作而形成的再好不过的循环再生系统。猪厕所据说不久之前在冲绳还有,但现在已经没了。我不知道现在中国还有没有这样的东西,但中国将“厕”写作“困”,肯定是从猪厕所而来。
《居所中的水与火:厨房、浴室、厕所的历史》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无
纸张摸着很舒服,封面很适合无聊会议中盯着发呆。最近被送去无聊的培训班,在上课时候花了一天看完了。作者的文字很流畅恬淡,当然也归功于翻译。插图如传说中一样有爱。因为最近集中看了好多关于厕所的书,所以看到有些不甚清楚的版画和照片在此书中被如此可爱的重新翻画还是很开心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论作,很多注释只是为普及基本史实而存在,但也不禁对作者的细心折服。谈的不是很深入,却面面俱到。
希望国内也有学者可以排除困难写出属于我国的有深度的历史书籍,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方面。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却很少有人沉下心来思考和考究,实在太可惜了!!
本来抱着对室内设计更深入了解的想法看的 不过最后看成了一本趣史书 里面的正文我倒是没仔细嚼 注释倒是特有意思 有闲情的可以看看
书很好看哦 插图很劲道~
对于这些我们平常用惯的东西,我总是会想想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你和我一样好奇这些,那么你拥有这本书就对了。
给朋友买的生日礼物,很喜欢~~
很漂亮的书,对于了解日本很有帮助
如果课本都能做成这种水平 该会多强大啊
长见识之书
温情小品,日本民俗
下午茶,伴礼!
是与"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一起买的,喜欢。
内容有意思,适合慢慢翻着看~~~
大家抢着看:)
这本书是和《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一套的,虽然作者不是一个人,但是都是一个画家画的插图,我想买这两本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冲着插图才买的吧。如果没有这些插图我肯定不会买。这本书的主题并不局限在日本,而是放眼世界,放眼全球人类的居所,但是这个范围太大,作者只关注三个地方,厨房、卫生间、厕所。在现代社会因为城市中居住面积有限,基本上都把卫生间和厕所合在了一起,不过在农村或者居住面积足够大的话,还是会把两者分开的。毕竟这两个功能是不一样的。
厨房卫浴在一个房子中占据的地位其实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买房子都要装修,凡是装修过的都知道,一套房间装修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厨房和卫生间。虽然这两个地方不大,但是却是工程量最密集的地方,基本上所有的地方都要改动,所有的墙面都要贴上瓷砖,连顶棚都要吊顶,地面用地砖,算下来没几万元还真弄不下来。一个房子可以没有客厅,没有餐厅,没有露台,但是却不能够没有厨房卫生间。过去住筒子楼,住宿舍的时候,感觉不像一个家,就是因为缺少厨房缺少卫生间缺少浴室,就感觉不像家。家除了卧室以外,这三个地方就应该算是最私密的空间了,真的很难想象,能够和别人分享。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设计得很漂亮。从厨房到浴室最后到厕所,把古今中外的资料都收集到了一起,让你看看从平民到帝王,从古代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人们都在用什么样的厨房,什么样的浴室,什么样的厕所。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最后一部分,想看看别的地方的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里面有城堡里面的厕所,有路边的厕所,有凡尔赛宫里面的厕所,有中国古代的马桶,有从楼上向下泼的,有引山泉冲走的……各式各样,真是大开眼界啊。
我喜欢连我女儿都喜欢,我还没看够,就让女儿拿去了,说是中午休息的时候看看。是啊,这样的书谁能够不喜欢呢?只可惜书是人家日本人写的,日本人画的,心中感觉有点遗憾。再看看作者的年龄,都七十多岁了,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做事的执着,中国人很少能见到用一生的积累去完成一本书的吧。
了解厨卫历史必备
想仔细研究研究,可是画好小啊,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过是很可爱,的确,像很多人说的,如果中国也能有一本这方面的书就好了。
很可爱的书。
长见识了,图文并茂,喜欢
买了好久了,就是还没看完。
看了才知道原来欧洲人那么迟才用刀叉吃饭,之前都是手抓饭…………
图片不错,如果相关的介绍能再详细些就更好了
没事的时候读读,长点知识
我很喜欢这类型的书,主要是因为历史,因为了解历史会更让人着迷设计。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不感兴趣的就不用了
小物的描写,贵在细致和别出心裁。这本书,细致只是细致在某些方面;别出心裁,是一点儿都没有。趣味性不高,看的昏昏欲睡。至于赞扬颇多的插画,表示欣赏,风格细腻清新。
插图没有想象中的漂亮,内容很多与日本的时代有关,理解较困难,版面设计漂亮
有趣生动的介绍了人类从室外方便到市内方便的历程,呵呵。
插图较多,纸的质量还可以,属于休闲类的书
比较喜欢这种手绘插图本呐,简单易懂,比那些花里胡巧的绘本要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