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

吕继红,宋燕林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吕继红,宋燕林 编著  

页数:

492  

前言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审计信息化、数据化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和一种发展趋势。当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以金审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基础,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目的是促进公共管理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促进公共管理绩效的进一步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建立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除了计算机和网络等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广大审计干部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审计工作实际的先进技术方法。要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重视信息化的工程建设,还要创造条件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让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发挥更大作用。  2001年,审计署开始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其目标是使参加中级培训的审计人员成为计算机审计骨干,标准是“五能”,即:一能打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二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导出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并转换成为审计人员可阅读的数据格式;三能使用具有查询分析功能的通用软件或审计软件来查询、分析数据;四能在审计现场搭建临时网络;五能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2001年印发了中级培训大纲,编写了中级培训教材;2007年又对中级培训大纲进行了修改。  近10年来,审计署举办了29期集中培训,同时指导地方审计机关参照审计署的模式自行培训,组织了42次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共有3314人通过了严格的考试。这些同志中的绝大多数在审计一线发挥了骨干作用,更重要的是经过强化训练,建立了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开展审计的思维,建立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用于审计工作的思维,提高了这些审计业务骨干的综合素养,使我们的审计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审计工作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计算机技术在发展,审计的手段和方式也在变革,中级培训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地革新。本着创新、继承和调整的改革原则,审计署计算中心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结合教学实践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对中级培训各门课程的大纲和教材的修改逐一进行了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课程保留、调整、完善的内容,形成了《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大纲(2010版)》,重新编写了《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系列教材(2010版)》。期待更多的审计人员通过中级培训教材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成为计算机审计的能手。

内容概要

全书共10章,分硬件篇和软件篇两部分,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环境。第1章从冯•诺依曼体制人手,讲述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概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2章至第5章分别讲述计算机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向读者详细介绍组成计算机的基本构件,使读者对计算机硬件有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第6章介绍硬盘分区及系统安装,是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前提和必经步骤。第7章主要介绍Windows系统更深入内部的知识及操作,特别是Windows的体系结构、内存管理、注册表管理与应用、动态链接库及注册服务等。第8章介绍非常有效但通常被忽略的桌面信息管理工具Outlook 2007的使用。第9章介绍互联网基础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知识,讨论数据安全问题。第10章从中级应用的角度介绍程序设计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及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知识。  本书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既强调实用性,又不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书可作为审计人员或相近行业人员的中级培训教材、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计算机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 硬件篇: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第1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1.2 存储程序与冯•诺依曼体制  1.3 计算机发展简史   1.3.1 计算机的发展   1.3.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3.3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1.3.4 计算机的分类   1.3.5 计算机的特点   1.3.6 计算机系统组成  1.4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和编码   1.4.1 数制   1.4.2 带符号的二进制数的编码   1.4.3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1.4.4 文字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1.4.5 其他信息的数字化  1.5 指令和程序   1.5.1 指令和指令系统   1.5.2 程序   1.5.3 可执行文件  1.6 存储器   1.6.1 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   1.6.2 主存储器的种类   1.6.3 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1.6.4 主存储器的校验方法  1.7 中央处理器   1.7.1 运算器   1.7.2 控制器  1.8 输入与输出   1.8.1 输入输出的相关硬件   1.8.2 输入输出系统  习题 第2章 主机系统  2.1 CPU   2.1.1 CPU的技术规格和性能指标   2.1.2 典型(2PEJ的介绍   2.1.3 CPU的频率设置和超频使用  2.2 主机板   2.2.1 主机板的组成、种类和基本性能指标   2.2.2 总线技术简介   2.2.3 芯片组   2.2.4 典型主机板的介绍   2.2.5 主板的新技术介绍  2.3 内存   2.3.1 有关内存的基本概念   2.3.2 内存的种类和规格   2.3.3 性能参数   2.3.4 常见内存的编号与标示   2.3.5 内存检测的设置   2.3.6 内存条的安装和升级  习题 第3章 存储系统  3.1 存储的基本原理   3.1.1 存储介质的分类   3.1.2 各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原理   3.1.3 存储容量单位   3.1.4 软磁盘简介  3.2 硬盘   3.2.1 硬盘的接口技术   3.2.2 硬盘的有关术语和性能指标   3.2.3 主流硬盘介绍   3.2.4 硬盘和软盘驱动器的安装  3.3 光驱   3.3.1 深入了解光盘驱动器   3.3.2 有关光驱的术语与技术指标   3.3.3 DVD-ROM主流光头的几种结构   3.3.4 主流DVD-ROM(R/W)及盘片简介   3.3.5 光驱的安装  3.4 可移动存储器   3.4.1 刻录机   3.4.2 闪存   3.4.3 移动硬盘   3.4.4 固态硬盘  习题 第4章 输出系统  4.1 显示系统   4.1.1 显示卡   4.1.2 显示器  4.2 音效系统   4.2.1 声卡   4.2.2 音箱  4.3 打印系统   4.3.1 打印机   4.3.2 绘图仪  习题 第5章 网络系统与输入系统  5.1 网络系统   5.1.1 modem   5.1.2 网卡   5.1.3 网络互联设备及技术  5.2 输入系统   5.2.1 键盘   5.2.2 鼠标   5.2.3 扫描仪   5.2.4 智能输入设备  5.3 计算机系统总览   5.3.1 硬件集成总览   5.3.2 软件集成总览  习题下篇 软件篇:计算机的软件环境 第6章 硬盘分区与Windows系统安装  6.1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6.1.1 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   6.1.2 进程和进程管理   6.1.3 存储管理   ……附录 上机实验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代微处理器是在1972年由英特尔公司研制的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主要采用工艺简单、速度较低的P沟道MOS电路,由它装备起来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微型计算机。  第二代微处理器是在1973年研制的,主要采用速度较快的N沟道MOS技术的8位微处理器。代表产品有英特尔公司的Intel8085、摩托罗拉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第二代微处理器的功能比第一代显著增强,以它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由它装备起来的计算机称为第二代微型计算机。  第三代微处理器是在1978年研制的,主要采用H-MOS新工艺的16位微处理器。其典型产品是英特尔公司的Intel8086。Intel8086比Intel8085在性能上提高了10倍。由第三代微处理器装备起来的计算机称为第三代微型计算机。  从1985年起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32位微处理器,标志着第四代微处理器的诞生。典型产品有英特尔公司的Intel80386、Zilog公司的Z80000、惠普公司的HP-32等。由第四代微处理器装备起来的计算机称为第四代微型计算机。  1993年英特尔公司推出第五代32位微处理器芯片Pentium(中文名为奔腾),它的外部数据总线为64位,工作频率为66~200MHz。  1998年英特尔公司推出PentiumⅡ、Celeron,后来又推出PentiumⅢ。第六代微处理器都是更先进的32位高档微处理器,工作频率为300~860MHz,主要用于高档微机或服务器。  微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可靠性高、对使用环境要求低、价格低廉、易于成批生产等特点。所以,微机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 PDF格式下载



适合于不熟悉计算机理论基础的人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