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族化再探索

李昌菊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昌菊  

页数:

189  

内容概要

  “油画民族化”始于20世纪初,其脉络贯穿20世纪中国油画史。作为中国油画家主动建立,带有文化自觉色彩的一种融合中西艺术表现的实践,“油画民族化”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西融合的文化现象。  《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主要研究“油画民族化”在新中国十七年中的延续与发展,力图揭示其与国家文化方针、道路的联系,呈现其在油画领域的探索,总结该时段“油画民族化”在发展中国油画方面积累的重要理论、实践成果和经验。《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力求细化.深入该艺术现象的研究,以完善和丰富中国油画史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昌菊,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00年获该院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学半年。曾撰写大型文化专题片《中国绘画艺术》(第四集)脚本,该片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8年出版发行。在《美术》,《美术观察》,《装饰》、《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艺术类核心刊物报纸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中外美术史》、《色彩静物》,参编《艺术导论》,《红色美术经典--献给中国共产党90华诞》等,主持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早期油画民族化现象初探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油画民族化探索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油画民族化实践第二章 新中国文化艺术道路与转向第一节 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第二节 转变身份改造思想第三节 艺术语言规范:现实主义第四节 学习苏联技法引进第五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章 “油画民族化”学术讨论第一节 话语确立与导向:两次重要会议第二节 观点论争与传播:《美术》推波助澜第四章 油画教学的创新举措第一节 执意求新:罗工柳与“油研班”第二节 顺水推舟:董希文工作室第五章 油画民族化的实验路径第一节 装饰性色彩第二节 平面化空间第三节 意象性造型第四节 神韵感线条第五节 写意性用笔第六节 抒情式意境第六章 余论第一节 80年代以来的后续发展第二节 17年油画民族化的特征与价值附录 1949-1966年油画民族化重要记事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艺术家及时调整了文化心态,恢复着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开始重视和强调本土文化传统。  这种影响见于艺术家的言论。如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态度,将不学习民族传统直接对应于“崇洋”。倪贻德说,为什么在中国特别要提出油画的民族化呢?其一是因为以前认为油画的学习时间不长,所以要先学好技术。其二是因为“由于近百年来,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下,养成了崇拜西洋,轻视自己民族的自卑感,对民族的东西,就不加考虑,以为一切都是西洋的好”。费以复说:“油画的民族风格问题,首先在思想上解放,把崇洋思想清除掉。”王德威的观点是:“要解决油画民族风格的问题,我以为首先要解决重西轻中的思想问题。”史岩说:“要使油画具有民族风格,我们的油画家应多多向传统学习,当然要分析研究,批判地接受。在艺术教育上更应从崇外轻中思想中解放出来,打破数十年成规,订出教学计划。”胡善余也是类似的观点,认为油画是西洋传统的东西,要民族化,不是那样容易。  实质上,这就是崇拜西洋,轻视民族传统。在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之后,专家们时刻牢记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关于“人民”的话语十分多见。会议中倪贻德就说,油画必须有民族风格,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人民有传统的欣赏习惯,要普及就一定要有民族的风格,才合乎人民的欣赏习惯,才能使人民感到亲切。在费以复看来:“油画民族化,不是光追求形式。我们需要的是表现中国人民生活和喜爱的作品。”王伯敏说:“我认为要使油画民族化,油画家必须深入地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他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画家要能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同时,还得吸收民族传统的形式。”胡善余强调“要油画民族化,就要热爱祖国,作品要与群众血肉相关”。严摩罕的观点非常鲜明:“首先要有民族的自豪感与自尊心,要具有矢忠祖国、矢忠人民的沸腾的热情,要熟悉人民,主要是熟悉工人、农民、战士的生活。”  当然,教学中如何引导民族风格仍是专家们比较关注的话题,这关系到后续的油画人才的创作观念。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油画在本土拓展与推进的历史,究其本质,就是油画民族化的历史。油画的民族化不仅是油画天生的品格,是它在不同民族中生存的秘诀,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不同国家油画自立于世界的根本。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族化再探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