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

孙云生,朱介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7月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云生,朱介英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前言

宋以前藻绘名迹,记姓名而止,或且缺名。元明以降,渐次副以题识,渐次及于诗文,又渐次及于金石。张大千先生画既开张,字尤郁勃,题识或诗或文,又多横绝一世,出于意表,至于金石,必相其所宜,揖让交美。徐悲鸿谓为五百年来一大千,信哉其所言也。而尤令人激越向往者,辄为大千先生生于忧患,丧乱中忠爱故国仍刻不去心,其绝句有云: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堕泪倍思家。眼中多少顽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此又“一树梅花一放翁”,爱国诗人陆放翁后之第一人也。大千先生与张岳军先生为缟素交,予则因岳军先生而与大千尚友,颇视此间侪辈略早。予拙于绘事,然颇以诗文自矜,间亦涉及金石,因之雅尚往还,于是数度于外双溪摩耶精舍,识其高足弟子孙君云生。大风堂及门,无虑百数,然唯孙君昕夕相从,执弟子礼甚恭,侍笔砚唯谨,得心传独多。孙君随大千先生转徙,历经大吉岭、日本、阿拉斯加、巴西、美西,绝徽重洋,凡数万里之遥,始至台员,卜居摩耶精舍,星霜无改,以迨于最终大千先生上仙,孙君心丧素服,视师如父,论者谓有张师之仁至,斯有孙生之义尽焉。孙云生君久已没世,平生笃念师恩,遗著自传八章,所以追维畴昔者甚至。哲嗣孙凯为之纂集次第,成一长卷,因师及父,可谓孝矣。大千先生平生艺蕴,既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其海内外企慕向往者伙颐也。然其间殊不易者为得一身后知己,是即广达、广辉、广明总裁林百里先生。百里既穷年履月遍搜大千先生遗作剧迹,以至玺印之属尽置之广雅轩中,更迭展示,又迎侍大千夫人起居甚至,此实季世未易一观之身后知己。比闻孙凯成书,既重金资其梨枣,又为之问序于予。盖夙审予尝为大千先生卜居、营丧、联展、捐赠,又为之编次《毕加索的世界》《张大千诗文集》种种,亦一素心之交。百里既乐见孙凯成书,又弥嘉孙君父子之义,爰再三嘱予为之弁数语干其端云。

内容概要

张大千先生从事艺术活动六十五载,被誉为“当代第一画家”“五百年来第一人”“东方之笔”“中国美术集大成者”。然而由于他一九四九年之后,便离开祖国,漂泊海外,一九七八年才返回台湾定居,所以内地读者对其事迹、作品了解甚少。本书作者孙云生自十九岁正式成为大风堂的入门弟子,追随大千四十七年之久,与大千先生的关系最为亲密,因此他笔下的张大千,既真实、完整,又丰富、多面。这里既有对大千先生生活情况细致入微的描写,又有对大千先生绘画生涯精辟入理的阐发,更首次展示了大千先生从未面世的珍贵粉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还是故山青。”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大千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大千先生的回归,意味着“大风堂”的回归。

作者简介

孙云生(1918-2000),又名家瑞,河北宁河人。家学渊源,九岁从叔父启蒙习画,修临王羲之,欧阳修,苏轼,欧阳讯洵等名家书法,并从其母习诵近体诗。后师从王雪涛、秦仲文及胡佩衡等人,着手勾勒古人名迹,并遍临宋、元、明、清各大家。1936年,孙云生拜张大千之大风堂门下,其后追随大千先生长达四十七年,并跟随大千先生旅居巴西。孙云生在绘画方面,兼有古画与今画的趣致,更散发出新生的气息,自然融合中西绘画理念,又同时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风情。孙云生的作品工整秀雅,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均无所不擅。其人物有唐、宋用笔的简逸,设色瑰丽,其工笔、写意、泼墨、泼彩均运用自如,书法更得大千之笔意。孙云生对于水墨绘画之创新及思考方法的探索,着力于中国精神持续追求及现代风貌之建立,对于传统与近代美术,能融会贯通,师古而不泥古,堪称中国少有的画家。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丹青之缘——四十七载交集岁月第二篇 美丽遗产——张大千的粉本第三篇 别开胜境——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第四篇 静域一梦——张大千与敦煌第五篇 明心见性——禅宗与文人画第六篇 暗香浮动——大风堂墨荷第七篇 随分为欢——张大千的仿作与伪作第八篇 艺脉薪传——孙云生画作附录出书感言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篇 丹青之缘:四十七载交集岁月童年二三事我家在曾王府租住了两进四合院,家中有长工老曹以及两位老妈:一个杨妈,一个田妈。两位老妈专司家内大小事,比如照顾我们兄姐弟三人、洗衣烧饭、打扫内务,还有轮番出去买菜等;老曹则专职拉黄包车,顺带着做一点儿粗活儿。我家大门进来第一进是个小院子,院子左方大房间是客厅,供着祖先牌位,然后是三问北厢房,住着我们家人。大门进来右边则是工人房,住着老曹,旁边三间南厢房,两间由杨妈及田妈分别当住房,一问是厨房及饭厅。北厢房门口种着三棵大枣树,每逢果熟时节,树上结满红色的嘎嘎枣,此时节也是我们兄弟俩最快乐的时候。南厢房门前则种着两棵紫藤,藤蔓爬满屋顶,紫花迎风飘扬,非常美丽。紫藤下是一口古井,正是全家取水、洗衣服的地方。早上如果田妈煮饭,杨妈便在井边洗衣服;如果杨妈煮饭,则田妈会去洗衣。我家的第二进是个大院子,中间有方砖砌成的走道,穿绕着院子。院中靠西有两间大厢房,紧邻前院的西厢,有小门相通,住着奶奶。第二进后院年久失修,有点儿荒废,不过经由勤劳的奶奶不断地打扫,却干净得很。我在孩提时代最喜欢穿梭于院落中与兄姐玩捉迷藏、灌蟋蟀、打弹珠儿、抓虫虫,尤其是养蛐蛐儿和鸽子。父亲从不会给我任何限制,所以童年的生活是非常惬意的。记得我两三岁时,经常容易生风寒病,父亲为了方便三更半夜或是刮风下雨的天气送我上医院看诊,干脆跟原本常租车的“悦来车行”买了一部黄包车,而车夫老曹也就跟着黄包车住进家里。北京四大名医汪逢春、杨浩如、萧隆友、孔伯华的诊所对我来说,有如厨房一般熟悉,而其中汪逢春在我的记忆里印象特别深刻。汪逢春的诊所不像一般的国医诊所那样在前门、内堂挂满牌匾,他的诊所内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只在门口挂了一方小小的木刻招牌,上书碗大金漆的五个字“国医汪逢春”。

后记

人生际遇无常,谁也无法预料到岁月进行的方向,虽然今天还在此处徘徊,明天则可能天涯海角踯躅。小时候随着父亲东奔西走地搬迁,住过城市,也住过乡下,更住过山居,唯一相同的是所住的地方都是学校的校舍,距离学校很近,甚至住在学校里面,因此童年的岁月几乎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中有许多杂志书刊以及音乐教室,这两样伴着我的幼小心灵,占据了我童年大半时光,闲暇时不是到图书室中翻阅画刊,就是坐在风琴前弹风琴唱歌,我对音乐与美术的兴趣是如此陶冶出来的。记得当时看得最多的画刊是《中国一周》等刊物,它的封面、封底、彩页部分,往往是名画家,因此我小时候就已经认识傅心畲、叶醉白、林玉山、黄君璧、张大千、邵逸轩、赵少昂、宋美龄、陶寿伯等知名大师,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出哪一张画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进入高中就读后,我开始对西洋美术术产生兴趣,并经常与当时还在彰化商职就读的几位画家如陈来兴、赖志川等,利用假日到各处去写生,生活过得很充实。离开彰化到台北来读书、工作,正值中国现代民歌风潮出现,我有幸也参与其中,在洪健全文教基金会出版的创作民歌中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从此唱了七八年的民歌。后来进入《侬侬》杂志当主编、歌林唱片公司当宣传企划、蓝白唱片担任制作人、歌林天龙唱片公司担任宣传统筹、《ENJOY》杂志社担任总编辑等,一路走来,对于写论文及创作从没有放弃过,诚如名作家陆桥所说的:用左手写论文,用右手创作。这期间我发表了几本小说、散文、美术论述等专著,虽然都有点儿难登大雅之堂,不过对我学术上的进境,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美术理论方面,我了解了许多西洋美学方面的观念,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堂奥。


编辑推荐

《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 PDF格式下载



系列的一本,人物图片比较多,在所难免


侧面的展现了先生,先生在俺心中更加生动和立体了。色彩印刷不好,想当画册看的,千万别买这个系列!


大师作品, 经典丛书,值得用来收藏和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