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财政与金融

王永泉 编 王永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王永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

王永泉 编  

页数:

259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与金融两大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其政策已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财政领域出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与改革日益市场化。这些都对高职高专《财政与金融》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材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类型。该模式要求教材建设体现实用性、新颖性、浅显性,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实践。因此,我们在本教材编写时紧紧把握以下方面:,一是通俗易懂,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资料新颖,努力反映财政与金融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变化;三是体系完整,理论系统,与先修课程合理对接;四是强化内容,弱化形式。本书是由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牵头,组织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多年从事《财政与金融》教学及研究的一线教师合作编写而成,既适用于高职高专财经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亦可用于成人教育及干部培训。本书由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王永泉担任主编,山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赵鲁伟、济南职业学院黄玉娟、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吕莹莹、鲁东大学赖淑春、山东财政学院王珩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安排如下:第一章李百秀,第二章杨远新,第三章赵鲁伟,第四章赵鲁伟、孙海洋,第五章赵静,第六章李昌振,第七章黄玉娟,第八章王永泉、牛大山,第九章周新竹,第十章黄玉娟,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吕莹莹。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邀请山东财政学院王珩老师和鲁东大学赖淑春老师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审阅和修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李百秀教授在百忙之中帮助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章。最后由王永泉统稿,孙海洋老师进行文档编辑。

内容概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与金融两大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日趋突出,财政与金融政策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财政领域出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与改革日益市场化。这对高职高专《财政与金融》的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材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类型。该模式要求教材建设体现实践实用性、新颖性、浅显性,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实践。因此,我们在本教材编写紧紧把握以下方面:一是通俗易懂,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资料新颖,努力反映财政与金融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变化;三是体系完整,理论系统,与先修课程合理对接;四是强化内容,弱化形式。本书是由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牵头,组织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多年从事《财政与金融》教学及研究的一线教师合作编写的一部的教材,既适用于高职高专财经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亦可用于成人教育及干部培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财政导论第一节 财政的一般概念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公共产品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第二章 财政收入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第三节 财政收入构成第三章 税收第一节 税收概述第二节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税收转嫁与归宿第四章 国债第一节 国债概述第二节 我国国债的种类第三节 国债的发行第四节 国债的流通与偿还第五章 财政支出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第二节 购买性支出第三节 转移性支出第四节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第六章 国家预算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第三节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第七章 货币与金融第一节 金融概述第二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三节 信用与信用工具第四节 利息与利率第八章 金融体系第一节 金融市场体系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第三节 中央银行第九章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第二节 负债业务第三节 资产业务第四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第十章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第一节 货币需求第二节 货币供给第三节 通货膨胀第四节 通货紧缩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第二节 国际收支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财政导论第一节 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也称国家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接触到一些财政现象,例如,企业上缴的各种财政款项;财政向行政事业单位的拨款和贷款;个人以税收形式上缴的财政收入以及财政对个人发放的各种补贴等。为了更好地了解财政的概念,我们从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探悉财政的本质内涵。一、财政的产生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利用简单的天然工具采集、狩猎以维持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也不存在分配。随着火的发明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交换,这时形成了氏族部落,氏族部落又组成了部落联盟,国家的雏形形成。部落联盟内部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处理,诸如部落联盟间的战争,部落联盟内部的纠纷,部落联盟各种祭祀活动,部落联盟内部的经济管理等。从事这些公共活动所消耗的产品除了个人自己自愿付出劳动外,各部落为了整个部落联盟的生存还向部落联盟贡献自己的剩余产品。这种“贡献”数量有限,而且是自愿的,但这种分配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分配,它表现了一种与一般分配不同的特殊分配关系,后来演变成了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的“贡”。


编辑推荐

《财政与金融》是教育部推荐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财政与金融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