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化通史

史革新 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史革新 编  

页数:

548  

字数:

59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一、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栽培—培养—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转型的社会和转型的文化 第一节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  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第二节 “变亦变,不变亦变”——清政府的文化政策  一、强化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 第三节 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第二章 在救亡和变革中锻造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 第二节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第三节 救亡与启蒙的统第三章 新旧、中西之争 第一节 “师夷”乎?“拒夷”乎?  一、京师同文馆之争  二、修筑铁路之争  三、遣派留学生之争 第二节 新学与旧学之争  一、维新派的文化观  二、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三、民主平等与纲常名教之争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化论争  三、“国粹主义”与“醉心欧化” 第四节 晚清文化论争透视第四章 中西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 第一节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学东渐的新态势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外播  一、域外汉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典籍的介绍  二、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 第三节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第五章 语言文字的改革 第一节 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新成就 第二节 晚清语言文字改革的倡导 第三节 汉语拼音运动 第四节 汉语语法与标点的改革  一、汉语语法的初步探索  二、标点改革 第五节 新词汇的输入第六章 从“变易"观到进化论——晚清哲学的演变 第一节 “变易”观与“道器”观 第二节 进化哲学: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一、康有为的“以元为本”论  二、严复与《天演论》  三、谭嗣同与《仁学》 第三节 革命进化论:革命派的世界观  一、孙中山的革命进化论  二、章太炎的哲学思想第七章 变革时代的儒学与诸子学 第一节 汉宋学的调整与衰落  一、程朱理学的“复兴”  二、衰落中的晚清汉学  三、从“汉宋对峙”到“汉宋合流”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崛起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  二、康有为与晚清今文经学  三、今古文经之争 第三节 晚清诸子学的复兴  一、晚清诸子学的初步复兴  二、诸子学研究的新开展第八章 晚清社会的宗教文化 第一节 西方宗教在华的扩张 第二节 太平天国宗教和民间秘密宗教  一、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  二、民间秘密宗教 第三节 佛教与佛学  一、衰落中的佛教  二、佛学的兴起 第四节 道教和伊斯兰教  一、道教  二、伊斯兰教 第五节 宗教在晚清社会中的地位第九章 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 第一节 封建传统道德的困窘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道德反思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三、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 第二节 近代新道德的提倡  一、国民“公德”观  二、自由平等观  三、权利与义务观  四、独立自尊观  五、竞争进取观  六、重商主义与功利主义伦理观 第三节 妇女解放的新进展  一、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  二、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解放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第十章 近代新史学的提倡第十一章 晚清文学新景观第十二章 艺园新貌第十三章 新旧教育的兴替第十四章 新人耳目的声光化电——晚清时期的科学技术第十五章 近代文化传播业的确立第十六章 晚清社会的移风易俗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从1901年到1911年的10年间,是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清王朝对内横施暴虐,对外摇尾乞怜的丑恶行径,充分证明它已经腐败透顶,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任意在中国驻扎军队,强租土地,掠夺资源,乃至直接出兵在中国的领土上互相厮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人民,激励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同时也为中国人在这个时期对文化出路的探索添加了新的动力。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清王朝的腐败堕落,使许多一度相信过改良主义的人从梦幻中惊醒,转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树起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在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战线上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领导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潮流。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是20世纪最初10年间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又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新的社会力量。许多进步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学堂、译书等途径,把欧美、日本等国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学派输入国内,形成近代史上西学传播的一个高峰。引进的内容不仅有大量的自然科学,而且还有各种人文科学,而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流行的各种主义,都被介绍进来。西学的大量输入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国人深入探讨中西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法。西学思潮又与剧烈动荡的社会相呼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欧化”论有之,“国粹”论有之,守旧与维新、改良与革命……各种观点纷纷登场,相互冲撞,呈现出一幅斑斓驳杂、纷纭多变的历史画卷。思想观点尽管形形色色,但所讨论的问题依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相撞相融问题。正如《浙江潮》刊登的一篇文章所说:“十九世纪者,东西文明之抵触之时代也。

后记

本套丛书第1版出版于2000年,若再上溯到1995年项目正式起动,则距今已有15年之遥。15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重要阶段。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现代化,首先就是人的现代化;而所谓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所以,归根结底,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现代化。也因是之故,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宏伟目标。报告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且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术反映时代。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随着文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持续升温,其时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注对中国文化总体史的探究。这也正是本丛书当年创意的缘起。本丛书的作者多是来自京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学者。当年既没有什么科研经费,也没有什么津贴,大家的合作主要是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整套丛书写作长达四年之久,尤其是最后一年,几乎每周末都需要开会讨论问题。但大家心态平和,似乎都乐此不疲。当然,说到底,这还要感谢当年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因为那时侯高校没有如今这样沉重的量化考核的压力,作者得以避免产生浮躁的心态和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当年参与本丛书编写的作者,今天多成了有成就的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骨干,大家有时聚首,说起来都很怀念那一段共事的时光。由于种种原因,本丛书出版后没有为更多读者所熟知,也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我,认为这套“文化通史”依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希望能够将之再版。这一动议让我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学术与市场双向的判断力,和助益学术的执着追求。所以,我当即表示欣然同意。现在本丛书即将出版,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策划编辑饶涛、李雪洁同志为本丛书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硕士研究生明天、李艳凤、鞠慧卿同志为本丛书的图片选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申致谢意。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化通史 PDF格式下载



非常全面,评论也中肯。很不错的书。


我已经收藏了这一套10本书。就差这本了。书内容很多很全。可以用于史料查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