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发现纵横谈

王梓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梓坤  

页数:

378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学术视野,从自身经历出发,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及其过程,着重论述了德、识、才、学等成功者需具备的宝贵品质。文笔生动优美,包含许多凝练的思想警句和古代诗话,其有很好的知识性、启发性和审美价值。本书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本。

作者简介

王梓坤(1929~ ),江西吉安人。数学家。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卷 科学发现纵横谈 引子——天高可问 谈德识才学  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谈德识才学兼备  欧拉和公共浴池——根扎在哪里?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向劳动人民学习  骡驹与盐碱地——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本草纲目》的写作——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工夫在诗外——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冷对千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真理的海洋——谈勤奋  原因的原因——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倚天万里须长剑——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疾病是怎么回事?——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天狼伴星——一谈才:实验与思维  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谈才:洞察力等  挑灯闲看牡丹亭——三谈才:善于猜想  康有为与梁启超——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  一个公式一一二谈学:精读与博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谈学:灵活运用  涓涓不息,将成江河——四谈学:资料积累  剑跃西风意不平——五谈学:推陈出新  ……下卷 散文选附录

章节摘录

谈德识才学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挥员;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柄的手。谈论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德识才学问题的,似乎还不多见,但在史学与文学中,才学识的说法却由来已久。唐朝刘知几,是著名的历史学者。他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兼备才学识,固然不容易,但这种人也非极少。问题是在封建社会里,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荒淫暴虐,做尽人间坏事,写历史的,能否据事直书呢?写,就有掉脑袋,灭九族的危险,司马迁就是一个受害者。吃得开的,只有那些御用文人,其特长是颠倒黑白,吹牛拍马,全看主子的眼色行事。其实拍马是为了骑马,最后还是为自己青云直上。鲁迅的见解很深刻,他说:“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时代长了,作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作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后记

上世纪60年代初,邓拓发表《燕山夜话》。我读后既叹其渊博,同时也启发我似乎也可写点什么。多年来我有收集资料勤作笔记的习惯,但平日忙于教学科研,无暇整理。70年代,由于周知的原因,各校停课,正是我完成宿愿的时机。于是躲在九平方米朝北的暗房子里,不顾毛巾结冰,被头凝霜,虽手指冻烂仍坚持写作,三易其稿,终于写成这本《科学发现纵横谈》(下简称《纵横谈》)。承好友刘泽华教授赏识,鼓励我向《南开大学学报》投稿,1977年居然连载三期,不料引起较大反响,收到各方鼓励信上千封。刚刊出第一期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曹香秾先生便来长途电话,希望看到全文并出书。她的职业敏感使我惊叹。更令我惊喜的是:应出版社的请求,数学大师苏步青院士慨然作序,顿令小书生辉。1978年出版后连印六次,并有幸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0),接着又被评为首届全国“我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1981)。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科学发现纵横淡新编》,其中加入了我后来发表的一些文章,篇幅增大至三倍。1995——1996年间,发生了有关的三件事: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纵横谈》幸附骥尾;“希望工程”向一万所农村学校各赠一套(每套五百种),《纵横谈》也侧身其中;又承《科技日报》垂爱,自1996年4月4日至5月21日,将《纵横谈》全书连载。18年前的作品在报上重新发表,实属罕见。那原因,日报编辑在前言中说:“这是一组十分精彩、优美的文章,今天许许多多活跃在科研工作岗位上的朋友,都受过它们的启发,以至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由于受到这些文章中阐发的思想指引,决意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的科学探索。”若真如此,不枉此生矣。1997年,承柴剑虹先生引荐,《纵横谈》在历史悠久的《中华书局》再版,其中附录了三篇文章。以上各版总发行超过42万本。两年后,湖南教育出版社符本清先生来电告知,他们将出版《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初定为50本,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编的,《纵横谈》也有幸入选。2005年,又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再次出版,作为《名家精品集萃》之一,各方厚爱,使我非常惊喜,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常读常新悟“方法”——我看《科学发现纵横谈》/尹传红  在合适的时候读到合适的书,真是让人受用、受益一辈子啊——翻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科学发现纵横谈》(最新版),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实际上也是我30多年读书生活的一点体会。  我最早是在求知若渴却多少又有些茫然的初中时代,有幸看到王梓坤教授撰写的这个小册子的。说它是个小册子,决无轻薄的意思。因为此书10万字出头,确实不厚,内中每个小专题也就千把字篇幅。  《科学发现纵横谈》这部看似“成分”复杂的书——既可将其视为科普读物、科学发现史,也可把它看作是科学方法论、治学经验谈——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其实倒是非常清晰的: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这当中,作者通过撷取丰富的有意义的发现与事实,分析、总结了诸多前人的思考与见解、经验与教训,也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2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让我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我从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的工作、事业和生活之中,委实受益良多。  就我们日常所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见识不高。因此,在该书作者看来,德、识、才、学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使他们与重大的科学发现失之交臂。他还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挥员;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柄的手——论述了才学识三者的辩证关系,又以此来考究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例如,前人已在万有引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为什么是牛顿,而不是别人,在万有引力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呢?(这是因为各人的科学素养不同,各方面的修养、理论上储备的深浅不同。)再如,牛顿是卓越的科学工作者,同时却又是一个最虔诚的上帝的信徒,特别是在他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启发我们:世界观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当引以为戒。)   读《科学发现纵横谈》,我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还是作者对“方法”的强调和看重。作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法,不仅要针对问题的实际,使之有效;而且需切合自己之所长,扬长避短,使之可行。因此,善于迅速地找到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才能。而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事实上,因治学方法不同而导致治学成果各异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谈学”几个专题中,作者对精读与博览、继承与创新、专业知识与邻近学科知识的关系、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乃至资料的积累等,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不仅让科研人员读了大有裨益,也能给大中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构建起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作者主张,要在精读基础上博览。要建立研究据点,必须认真学好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一个或几个邻近的科学领域内,下苦功夫精读几本最基本的、比较能照顾全面的专业书,最好是公认的名著或经典著作。精读后就可顺读、反读,也可专题读。顺读以致远,反读以溯源,专题读则重点深入以攻坚。如是反复,才能钩玄,得其精萃。如此一来,从精读开始,经过博而达到多学科的精;集多学科的精,就能达到某一大方面或几大方面的更高水平的“精”。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数学家的王梓坤教授“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业余成果”,它的长销不衰和影响深远,我以为正是作者自己实践书中所谈方法获得成功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编辑推荐

《科学发现纵横谈》: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

名人推荐

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的一些怎样的品质。 ——著名数学家 苏步青 作品的篇幅并不浩繁,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具有必读价值。相信同学们自会在阅读中汲起更多的养分,受益终生。 ——著名评论家 杜德群 数学家王梓坤教授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只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读一流的书,读一流作者的书。而我要说,《科学发现纵横谈》值得你保存一辈子。 ——著名科普作家 李毓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发现纵横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