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201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段延锋 编
216
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经济主体缺位、错位的偏颇得以纠正,即由单一的中央政府主体成为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四大经济主体。这种归位及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使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能够按“经济学”的体系和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主体都有一个如何做出既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行为选择问题,经济学即是一门经济行为的抉择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生存、发展质量往往取决于其选择和决策能力,几乎什么事情都需要或者可以选择,机会越多,需要付出的选择成本也就越高,也就越需要经济学。有需要,才会有经济学的繁荣。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前面设有“学习目标”和“开篇案例”,每章后面设有“思考练习”,为财经类学生的一些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 二、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配置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二、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三、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法 第四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 三、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四、现代经济学时期,这一时期 经历了两个阶段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价格理论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的含义 二、需求的表示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四、需求定理 五、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的含义 二、供给的表示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四、供给定理 五、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及其应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第四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价格弹性 二、其他相关弹性 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效用概述 一、效用 二、偏好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第四章 生产理论第五章 成本理论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第七章 分配理论第八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十二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简明辞典参考书目
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叫自由物品,如阳光、空气等。这类物品的基本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人类有用而且价格为零,即买方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卖方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通常不存在供求双方形成的买卖市场。 经济物品也叫稀缺性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这类物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一定的市场价格,如果免费相送,人们得到的数量必然小于人们想要的数量。显然,经济物品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用性,第二个特点是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换句话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我们面临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这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即经济物品的稀缺性。我们可以给“稀缺性”下这样一个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这就是稀缺性的相对含义。换言之,稀缺性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当然,稀缺性又是绝对存在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从历史上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无论是早期的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发达社会。从现实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世界各地,欠发达地区存在着食物短缺,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自然资源短缺的困境。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同时也意味着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配置 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概念出发,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人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手段即生产资源和物质产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人的欲望或需要是无限的;(2)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是各不相同的;(3)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手段,即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可生产的产品是有限的;(4)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有多种用途的。人的欲望和生产资源的上述四个特征就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怎样使用和分配这些可以有多方面用途但数量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无限的欲望或需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处理好这样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二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需要所需付出的代价。由此,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分析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工具: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