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光云影

冯天瑜 北京师大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北京师大  

作者:

冯天瑜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十四五岁的我喜读鲁迅作品,尤钟情于鲁迅杂文。那时家中有毛边本《坟》、《热风》、《华盖集》、《准风月谈》、《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常常随携阅览,竟至如醉如痴。大约在1957年春天,邻居关先生(一位中专语文老师,无子女)一次见我这个初三学生在读《准风月谈》,他观赏书本后叹曰:“难得,是毛边本!”随即又问:“这书名是何意思?”我一时语塞,关先生说,当年杂志编辑怕惹事,要作者“多谈风月,莫讲国是”,鲁迅以“准风月谈”名书,乃讥刺当年的文化专制。此后,关先生下班、我放学回家,一大一小的两人常在院子里指天划地,议论滔滔。记得关先生说,鲁迅的随笔达到中国文学的一个极致,其对时弊的针砭,有些至今犹感真切。又说,鲁迅希望自己批评时弊的杂文“速朽”,但时弊难除,鲁迅杂文因而“不朽”。关先生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也仿佛领略到一点鲁迅杂文的奥妙。以后,每读鲁迅书,总想起关先生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和兴致勃勃的宏议,连带悟到:貌似轻松的随笔,也往往藏有机锋,介入生活的力度并不下于鸿篇巨制。

书籍目录

国故平议
 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的两极判断说开去
 对东亚智慧现世意义持平允态度
 多层级变革交会
 “五伦”、“三纲”分梳说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展示和谐精神的佳妙文化符号:太极图
 请增益传统生态智慧
 清官廉事
 略议时下清宫戏中的历史观
 “软实力”小议
 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
 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
 重温缪凤林、费孝通的中国“封建社会”论
 从士人效忠对象的变迁看封建时代与皇权时代的差异
学海蠡测
 “学术服务人类”与“为学问而学问”
  修学三门径:义理、考据、词章
 “首义第一枪”与历史考证
 清史编纂体裁刍议
 大学的天职
 故宫盗宝案真相
 辩才无碍
 文星闪耀 
 旧曲新弦见沧桑
 《徐九经升官记》创作及其他
 历史文化语义学刍议
 近代中国人对新语汇入华的“迎”与“拒”
 侨词来归 
乡关何处 
 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
 近世鄂东人文兴盛原因探略 
 以史入诗 以诗证史 
 先行者之歌
 彩笔武汉 
 黄鹤楼揽胜
 碑文(四篇) 
 汉口租界 
 精神家园 
 在记忆浅层底下
 高中忆旧 
异域采薇 
 城堡与封建制 
 游马克思故居散记 
 新加坡的成就与忧患 
 新加坡:立法明,执法严 
 绿意遍东瀛 
 中国制造 
 “敬业”二字好生了得 
 勤劳感谢日 
 ……
师友序评
学人剪影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术语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研究。人类被称为“语言动物”。语言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故语言从来与历史及文化脱不开干系。而在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三要素中,语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又最为深厚。“语义学”是研究词语意义的学问,中国传统称“训诂学”。用通俗的话解释词义谓之“训”,用今语解释古词语谓之“诂”,清儒将这门解释古书中词语意义的学问发挥到极致。如戴震(1723-1777)所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与是仲明论学书》)我们今天研习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承袭训诂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更自觉地探究由字词分析进入概念分析,再进入历史情景和形上之理的分析之路,使语义辨析更多地赋予现代语用性与思辨性,较之偏重古典语义的训诂学,其探讨领域更为深广,包括字音、字形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义构成的因素、语义演变的法则等都在其研讨范围。而这种研究既然与“意义”发生关系,也就必然与历史及文化相交织,因为“意义”深藏在历史与文化之中。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多由个案考察入手,也需要在综合论析上用力,从而在历史的纵深度和文化的广延度考析词语及其包蕴的概念生成与演化的规律。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名论,昭示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精义。我们探讨时下通用的关键词的演绎历程,其意趣并不止于语言文字的考辨,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我们看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故这种考辨展开的将是婀娜多姿的文化史。


编辑推荐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是学术随笔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光云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