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理学新编

刘茨,庞泽玲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茨,庞泽玲 主编  

页数:

370  

内容概要

刘茨、庞泽玲主编的《心理学新编》按照“专题→主题→具体内容”的编写思路,结合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的现实。
并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了《心理学新编》一共包括六项内容:了解心理学、认识个体心理、了解社会心理现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效果。既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学、个体心理的认知需求,同时也解决了他们在生活、学习、职业中的实际需求。

书籍目录

专题一 了解心理学
主题1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主题2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一、心理学悠久的过去
二、心理学学派林立的时期
三、心理学发展的未来展望
主题3 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专题二 认识个体心理
主题1 个体心理的系统构成和活动条件
一、个体心理的系统构成
二、个体心理系统与其他关联系统的关系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条件和状态
主题2 个体的信息加工系统的构成及其规律
一、感知觉过程及其规律
二、记忆过程
三、想象和思维
四、信息加工过程基本概念的区分
主题3 个体行为调控系统及其规律
一、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动机
二、对自我内涵的调控——自我意识
三、情绪的调控——情商
四、对认知的调控——元认知
五、对行动的调控——意志
主题4 个体的心理属性系统及其规律
一、气质
二、性格
三、能力
主题5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心理的发展动力
二、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心理发展呈现的趋势和特点
主题6 各年龄段个体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三、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四、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五、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六、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七、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主题7 心理发展的理论简介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专题三 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主题1 社会认知
一、认识他人的过程
二、印象的形成
三、归因:对个体行为的原因的探析
主题2 社会态度
一、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是怎样发生改变的
主题3 社会行为
一、攻击:我们为什么伤害他人
二、利他:我们为什么帮助他人
主题4 社会影响
一、他人在场意味着什么
二、从众的发生
三、服从与依从
主题5 人际交往
一、与人交往的内在需求
二、与人交往的条件
三、卓越的沟通胜任交往的需要
主题6 群体心理
一、群体的内涵
二、我们要加入群体的原因
三、群体心理效应
四、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五、如何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专题四 促进心理健康
主题1 健康从“心”开始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主题2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心理因素
主题3 维护自我心理健康
一、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健康的情绪体验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灵活的社会适应性
六、健全的人格特征
主题4 不健康心理的预防和消除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实现心理助人的几种常用方法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应对策略
专题五 提高学习效果
主题1 认识学习活动
一、什么是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四、认知学习理论
五、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主题2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二、知识掌握的过程
三、知识学习与迁移
主题3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二、动作技能
三、心智技能
主题4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
三、创造性思维
主题5 品德的学习
一、品德心理概述
二、道德发展的理论
三、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主题6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特征和分类
二、认知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四、学习策略的促进
专题六 提高教学效果
主题1 如何设计教学
一、制定教学目标与分析教学任务
二、确立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三、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选择教学媒体
五、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主题2 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
一、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主题3 管理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二、课堂群体的管理
三、课堂纪律的管理
主题4 如何检测教学的效果
一、理解教学测量与评价
二、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主题5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二、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差异
三、从新老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理解感知觉人们对事物的初步的最低层次的认识是感觉。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生活中的事物多种多样,每一个事物都有多种属性。物体有大小、形状、颜色、味道、质地等属性。而感觉仅仅是对其一种外在属性的反映,如我们看到粉笔是白色的过程就是感觉过程。其次,感觉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事物在眼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感觉才会发生,所以感觉是对事物的直接的反映。再次,感觉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外在的单个属性。感觉仅仅让人们知道某个事物有哪种属性,但既不能让我们知道该事物是什么事物,更不能让我们知道它的本质。所以说,感觉是最低级、初步的认知过程。知觉是比感觉更高级的认知过程。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换句话说,是对事物的多种属性的有机的反映。要想认识事物的整体就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及其关系进行认识,然后将对各种属性及其关系的认识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最终让我们确定这是一个独立的事物,虽然和其他事物有接触,但我们能够把它从其他事物中分离出来,是一个有明显边界的独立的事物。所以知觉的结果是我们不仅知道某个事物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不是支离破碎的.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事物。仅从这一点来说,知觉就比感觉更高级。然而,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事物的直接的反映,都需要事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感觉器官。其次,在生活中,感觉和知觉过程常常是同时进行的,难以区分出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心理学新编 PDF格式下载



很有用,是正品,值得购买


课本很好,跟学校的是一样的,赞


嗯,书很好,没有缺页少字,因为是教学用书,和老师要求内容一样,我很满意。


价格合适,质量上乘,满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