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当代文学自学指导

李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6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平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针对学习者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学习方法和思路”的指导,既充分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尽可能地满足“考试大纲”的规定,因此,这是一本简明而实用的学习工具书。

书籍目录

绪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编 1949 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1章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2.文艺思想的论争和文艺政策的调整
  3.“反右”运动以后的文艺低潮
 第2章 土地之歌
  1.农村题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2.《“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
  3.《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其演化趋势
 第3章 战火中的诗情
  1.现代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基调
  2.《保卫延安》与《洼地上的“战役”》
  3.《红日》的战争观念和战争小说美学
  4.《林海雪原》的浪漫传奇色彩
  5.《百合花》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第4章 英雄的道路
  1.现代历史小说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模式
  2.《红岩》等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3.《红旗谱》的创作错位和民族化成就
  4.《三家巷》表现革命历史的独特个性
  5.《青春之歌》与林道静的形象
 第5章 早春的气息
  1.王蒙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
  3.《草木篇》的战斗精神和艺术个性
  4.《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第6章 诗人的心声
  1.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潮流
  2.绿原、曾卓的精神记录和唐浸的诗美理想
  3.郭小川诗歌的参与意识和形式探索
  4.贺敬之的诗歌与闻捷的诗歌
  5.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阿诗玛》
 第7章 古今一台戏
  1.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繁荣
  2.《龙须沟》及其他现实题材的话剧
  3.《茶馆》与“老舍式的戏剧结构”
  4.《关汉卿》的理想色彩和“戏中戏”结构
  5.姚雪垠、陈翔鹤、老舍的历史小说
 第8章 纷繁的世界
  1.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多层次现象
  2.巴金散文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3.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
  4.《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5.《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的文学意义
第二编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9章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第10章 墓地上的鲜花
  1.“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潜在写作
  2.《缘缘堂续笔》的艺术情怀
  3.《神的变形》的苦涩智慧
  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标志的觉醒
第三编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11章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1.“五四”精神的复兴
  2.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
  3.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
 第12章 心灵的伤痕
  1.《伤痕》与“伤痕文学”
  2.《履历》的时代内涵与艺术特点
  3.《死》以个人化方式对“文革”的反思
 第13章 归来的歌
  1.作家的重返与“五四”传统的复归
  2.《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
  3.冰心、孙犁的晚年散文
  4.《干校六记》学者式的智慧风范
  5.《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
  6.《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凝聚的人生体验
 第14章 历史的沉思
  1.“反思文学”的基本特征
  2.《内奸》对历史的整体性反思
  3.《杂色》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
  4.《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对社会政治的人性反思
  5.《芙蓉镇》在反思中的艺术追求
  6.公刘诗歌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
 第15章 人的觉醒
  1.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2.《人啊,人》在理念上对人的确认
  3.《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
  4.《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爱情婚姻的探索
  5.《哦,香雪》的向往与憧憬
  6.《方舟》的女性意识与悲剧色彩
 第16章 沉重的翅膀
  1.“改革文学”的背景、发展和特征
  2.高晓声对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
  3.《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
  4.《人生》对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第17章 喧嚣与骚动
  1.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表现
  2.“朦胧诗”与舒婷、顾城的诗歌
  3.《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
  4.“荒诞小说”与《你别无选择》
  5.《山上的小屋》在荒诞中体现的绝望和痛苦
  6.现代主义戏剧与高行健的探索
  7.《陈毅市长》和《潘金莲》的不同风格
 第18章 市井与乡土
  1.市井小说、乡土小说与戏剧创作的“文化热”
  2.《矮凳桥风情》与《井》中的历史和现实
  3.《烟壶》与《神鞭》中的市井民间风俗
  4.《受戒》与《蒲柳人家》中的南北风俗画
  5.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第19章 文化寻根
  1.“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特征
  2.《棋王》与《孩子王》对人生的观照
  3.《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
  4.《黑骏马》的诗化倾向和《残月》的宗教情感
  5.商州散文系列的现代意识与文化态度
第四编 1986 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20章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1.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与变化
  2.9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21章 军人的视野
  1.军旅小说的发展变化
  2.《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塑造的新时代英雄
  3.《皖南事变》和《灵旗》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4.《绝望中诞生》的深层个性心理分析
 第22章 今日先锋
  1.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2.《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
  3.《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
  4.《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冷漠叙述
 第23章 人生写实
  1.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
  2.《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
  3.《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第24章 走向世俗
  1.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点
  2.《一无所有》的摇滚观念与个性意识
  3.《动物凶猛》的叙事冒险与反叛意识
  4.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25章 民间的历史
  1.“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
  2.《红高梁》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
  3.《古船》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
  4.《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
  5.《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附录一 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二 综合练习题
附录三 模拟试题

章节摘录

  2.《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随想录》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和批判精神。  巴金的《随想录》收录了他在香港《大公报》开辟的“随想录”专栏上的文章。从1978年12月1日发表第一篇随想《谈(望乡)》开始,至1986年8月20日完成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共计150篇,先后以《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为名出版,后出版单行本《随想录》,共计42万字,成为当代散文的巨著。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揭露“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种种创伤和苦痛,如《怀念萧珊》等。二是深入反思“文革”,提出“文革”的灾难和影响并没有结束和消除的严肃命题,并将目光投向未来,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希望能给历史留下民族灾难的见证,向世人提出警示,如《“病毒草”》、《“文革”博物馆》等。三是更深层面的忏悔意识的表现。其中既有在面向“文革”灾难历史和对整体历史的反省时,表现出的个人的内心追问;也有在思考民族发展前景时,表现出的对整个民族奴性性格的整体性忏悔。这使得《随想录》不是单纯地像伤痕文学那样停留在哭诉的层面、停留在简单的伤痛展示上,也比单纯地从社会政治角度来反思“文革”乃至极左思潮的历史原因更为深入,它从整体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个人的精神状态上进行反思和灵魂的拷问,具有与民族共忏悔的人格正气和精神魅力。这正是巴金写作《随想录》的创作出发点和独特之处。  《随想录》中忏悔意识的表现,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开始阶段,巴金的忏悔意识表现为一种对自我以及整个民族中“奴性性格”的自责和忏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当代文学自学指导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