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俄罗斯的童话

M.高尔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

M.高尔基  

页数:

161  

译者:

鲁迅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我从去年秋天起,陆续译出,用了“邓当世”的笔名,向《译文》投稿的。  第一回有这样的几句《后记》:  “高尔基这人和作品,在中国已为大家所知道,不必多说了。”  “这《俄罗斯的童话》,共有十六篇,每篇独立:虽说‘童话’,其实是从各方面描写俄罗斯国民性的种种相,并非写给孩子们看的。发表年代未详,恐怕还是十月革命前之作;今从日本高桥晚成译本重译,原在改造社版《=高尔基全集》第十四本中。”  第二回,对于第三篇,又有这样的《后记》两段:  “《俄罗斯的童话》里面,这回的是最长的一篇,主人公们之中,这位诗人也是较好的一个,因为他终于不肯靠装活死人吃饭,仍到葬仪馆为真死人出力去了,虽然大半也许为了他的孩子们竞和帮闲‘批评家’一样,个个是红头毛。我看作者对于他,是有点宽恕的,——而他真也值得宽恕。  “现在的有些学者说:文言白话是有历史的。这并不错,我们能在书本子上看到;但方言土话也有历史——只不过没有天写下来。帝王卿相有家谱,的确证明着他有祖宗;然而穷人以至奴隶没有家谱,却不能成为他并无祖宗的证据。笔只拿在或一类人的手里,写出来的东西总不免于蹊跷,先前的文人哲士,在记载上就高雅得古怪。高尔基出身下等,弄到会看书,会写字,会作文,而且作得好,遇见的上等人又不少,又并不站在上等人的高台上看,于是许多西洋镜就被拆穿了。如果上等诗人自己写起来,是决不会这模样的。我们看看这,算是一种参考罢。”  从此到第九篇,一直没有写《后记》。  然而第九篇以后,也一直不见登出来了。记得有时也又写有《后记》,但并末留稿,自己也不再记得说了些什么。写信去问译文社,那回答总是含含胡胡,莫名其妙。不过我的译稿却有底子,所以本文是完全的。 我很不满于自己这回的重译,只因别无译本,所以姑且在空地里称雄。倘有人从原文译起来,一定会好得远远,那时我就欣然消灭。  这并非客气话,是真心希望着的。  一九三五年八月八日之夜。

内容概要

  每篇独立,虽说‘童话’,其实是从各方面描写俄罗斯国民性的种种相,并非写给孩子们看的。发表年代未详,恐怕还是十月革命前之作,今从日本高桥晚成译本重译,原在改造社版《高尔基全集》第十四本中。”  第二回,对于第三篇,又有这样的《后记》两段。  “《俄罗斯的童话》里面,这回的是最长的一篇,主人公们之中,这位诗人也是较好的一个,因为他终于不肯靠装活死人吃饭,仍到葬仪馆为真死人出力去了,虽然大半也许为了他的孩子们竟和帮闲‘批评家’一样,个个是红头毛。我看作者对于他,是有点宽恕的,——而他真也值得宽恕。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1902年以官费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任职教育部。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著作卷帙浩繁,涉及杂文、散文、小说、译作、古籍研究等诸多体裁,建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鲁迅译文集》十卷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

书籍目录

小引爱罗先珂童话序狭的笼鱼的悲哀池边雕的心春夜的梦

章节摘录

  一  一个青年,明知道这是坏事情,却对自己说——  “我聪明。会变博学家的罢。这样的事,在我们,容易得很。”  他于是动手来读大部的书籍,他实在也不蠢,悟出了所谓知识,就是从许多书本子里,轻便地引出证据来。  他读透了许多艰深的哲学书,至于成为近视眼,并且得意地摆着被眼镜压红了的鼻子,对大家宣言道——  “哼!就是想骗我,也骗不成了!据我看来,所谓人生,不过是自然为我而设的罗网!”  “那么,恋爱呢?”生命之灵问。  “呵,多谢!但是,幸而我不是诗人!不会为了一切干酪,钻进那逃不掉的义务的铁栅里去的!”  然而,他到底也不是有什么特别才干的人,就只好决计去做哲学教授。 他去拜访了学部大臣,说—— “大人,我能够讲述人生其实是没有意思的,而且对于自然的暗示,也没有服从的必要。” 大臣想了一想,看这话可对。 于是问道——  “那么,对于上司的命令,可有服从的必要呢?”  “不消说,当然应该服从的!”哲学家恭恭敬敬地低了给书本磨灭了的头,说。“这就叫作‘人类之欲求’……”  “唔,就是了,那么,上讲台去罢,月薪是十六卢布。但是,如果我命令用自然法来做教授资料的时候,听见么——可也得抛掉自由思想,遵照的呵!这是决不假借的!”  “我们,生当现在的时势,为国家全体的利益起见,或者不但应该将自然的法则也看作实在的东西,而还得认为有用的东西也说不定的——部份的地!”  “哼,什么!谁知道呢?”哲学家在心里叫。  但嘴里却没有吐出一点声音来。  他这样的得了位置。每星期一点钟,站在讲台上,向许多青年讲述。  “诸君!人是从外面,从内部,都受着束缚的。自然,是人类的仇敌,女人,是自然的盲目的器械。从这些事实看起来,我们的生活,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他有了思索的习惯,而且时常讲得出神,真也像很漂亮,很诚恳。年青的学生们很高兴,给他喝采。他恭敬的点着秃头。他那小小的红鼻子,感激得发亮。就这样地,什么都非常合适。  吃食店里的饭菜,于他是有害的——像一切厌世家一样,他苦于消化不良。于是娶了妻,二十九年都在家庭里用膳。在用功的余闲中,在自己的不知不觉中,生下了四个儿女,但后来,他死棹了。  带着年青的丈夫的三位女儿,和爱慕全世界一切女性的诗人的他的儿子,都恭敬地,并且悲哀地,跟在他灵柩后面走。学生们唱着“永远的纪念”。很响亮,很快活,然而很不行。坟地上是故人的同事的教授们,举行了出色的演说,说故人的纯正哲学是有系统的。诸事都堂皇,盛大,一时几乎成了动人的局面。  “老头子到底也死掉了。”大家从坟地上走散的时候,一个学生对朋友说。  “他是厌世家呀。”那一个回答道。  “喂,真的吗?”第三个问。  “厌世家,老顽固呵。”  “哦!那秃头么,我倒没有觉得!”  第四个学生是穷人,着急地问道——  “开吊的时候,会来请我们吗?”  来的,他们被请去了。  这故教授,生前做过许多出色的书,热烈地,美丽地,证明了人生的无价值。销路很旺,人们看得很满意。无论如何——人是总爱美的物事的!  遗族很好,过得平稳——就是厌世主义,也有帮助平稳的力量的。  开吊非常热闹。那穷学生,见所未见似的大嚼了一通。  回家了后,和善地微笑着,想道——  “唔!厌世主义也是有用的东西……”


编辑推荐

  俄罗斯童话里总是回响着大自然的回声。小树林、野兽、云彩、河流、僻静的灌木丛……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作家十分独特的内心感觉,这种内心感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并赋予俄罗斯童话一种特殊的气质和面貌。  细心的读者会从《俄罗斯的童话》里领略到大自然内在的美质和秘密,感受到俄罗斯大自然的温柔、宽阔、包容和坚韧的性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俄罗斯的童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