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写作学新教程

刘海涛 南京大学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南京大学  

作者:

刘海涛  

页数:

303  

前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的全面展开,全国教师教育结构稳步调整,教育资源逐步重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就师范学院层次而言,我国2002年已有师范学院70所;另有28所师范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为综合学院,仍然保留教师教育的职能与任务。也就是说,这一层面的师范院校已达百所之多。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拓展,一般师范院校普教在校生数均在五千至万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有四十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还是刚刚由师专、教院等为基础升格的新校,都面临诸多的困惑与挑战:一、原有的办学模式的制约因素。传统的师范院校满足于培养“灌输”型的教师,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基本上立足于“够用”这一标准,在前瞻性、系统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二、区域空间制约因素。传统师范院校往往满足于为本地区范围培养人才,缺乏交流与流动,与当前涌现的跨地区,甚至是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需求严重不适应。三、规模与质量等矛盾性制约因素。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而课程和教材往往是决定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传统的师范院校在课程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材建设方面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四、新技术、新时代发展的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普及,网上学校和网络课程的出现,这些对传统师范教育模式无疑会带来冲击。显然,传统师范教育中教材内容陈旧和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需要,也不适应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要求。因此,必须研究和解决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材面临的这些共同性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师、学生、课程这三个要素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必然以课程作为中介性载体。“课程”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社会、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课程开发的核心不在于创造出更多的课程,而是充分挖掘课程内涵,拓展课程边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教材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教材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概要

  写作是人的主体、复合、动态的行为活动和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那么,什么是写作学?写作学就是研究写作规律、特点以及实践操作和运用的学科。写作那么重要么?是!如果放在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看,由于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实践,写作活动一直在开发、记载和发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蓄聚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道路,甚至成为人生的一种追求,生命的一种体现。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写作学与写作教学一写作学的涵义二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第二节写作的特性与规律一写作的特性二写作过程的规律第三节《新教程》的编写原则一“守正出新”二从实际出发三突出训练一第四节《新教程》的理论框架与使用方法一《新教程》的理论框架二《新教程》的使用方法三《绪论》教学活动提示上编原理与训练第一章写作本源与作者第一节外物——写作的本源一外物的内涵二外物在写作中的地位三外物在写作中的作用四外物与作者的关系第二节作者——写作的主体一作者的主体地位二作者的主导作用三作者的人格精神四作者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第三节素质鉴评与训练一心理素质鉴评与训练二思想素质鉴评与训练三文化素质鉴评与训练四审美素质鉴评与训练第二章写作过程与操作第一节写作的过程一写作感知的过程二写作运思的过程三写作行文的过程第二节写作的操作一、心理操作二行为操作第三节写作能力训练一写作感知能力训练二写作运思能力训练三写作行文能力训练第三章写作思维与方法、技巧第一节写作思维一写作思维的品质二写作思维中的“模块”现象三写作思维中的“模糊”现象第二节写作方法与技巧一写作方法二写作技巧第三节创造性训练一想象训练二联想训练三创新思路训练第四章写作成品与读者第一节写作的成品一成品的构成要素二成品的分类三成品的风格第二节成品的读者一读者的层次二读者意识三读者心理第三节阅读能力训练一速读能力训练二精读能力训练三解读能力训练四记忆能力训练下编文体与案例第五章应用体第一节应用体概述一应用体的界定与作用二应用体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事务文一计划与总结二简报与规章制度三调查报告第三节礼仪文一祝辞二贺信第四节书信一一般书信二申请书三求职信四咨询信第五节应用体案例分析一事务文写作案例二礼仪文写作案例三书信写作案例四应用体的思考、讨论与练习第六章新闻体第一节新闻体概述一新闻体的界定与作用二新闻体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消息一消息的特征二消息的类型三消息的写作方法第三节通讯一通讯的特征二通讯的类型三通讯的写作方法第四节深度报道一深度报道的特征二深度报道的类型三深度报道的写作方法第五节新闻体案例分析一消息写作案例二通讯写作案例三深度报道写作案例四新闻体的思考、讨论与练习第七章理论体第一节理论体概述一理论体的界定与作用二理论体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社会评论一社会评论的特征二社会评论的类型三社会评论的写作方法第三节文艺评论一文艺评论的特征二文艺评论的类型三文艺评论的写作方法第四节理论体案例分析一社会评论写作案例二文艺评论写作案例三理论体的思考、讨论与练习第八章文学体第一节文学体概述一文学体的界定与作用二文学体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散文一散文的审美特征二散文的文体分类三散文的写作方法第三节小说一小说的审美特征二小说的文体分类三小说的写作方法第四节诗歌一诗歌的审美特征二诗歌的文体分类三诗歌的写作方法第五节网络文学一网络文学的特点二网络文学的文体分类三网络文学的写作方法第六节文学体案例分析一散文写作案例二小说写作案例三诗歌写作案例四网络文学写作案例五文学体的思考、讨论与练习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三种趋向  1.由模糊趋向清晰  写作主体对感知对象的感知,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确定到逐渐确定的过程。这是因为感知对象的存在形态从来都不是单纯划一的,而是一种相互交错、复杂多变的模糊集合,作为心理活动重要因素的知觉(记忆)中的表象,也没有客观现实中的形象明朗清晰,事实上是边缘不清、甚至混杂模糊的。应该承认,在写作的感知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模糊思维。王蒙说他写《夜的眼》是由于感觉和感受的引动,但“这个感受是什么?讲不太清楚,有点朦胧”。然而,正是这些讲不太清,有点朦胧和模糊的东西,在支撑写作主体由感知向运思推进,凭借“灵性”和“激情”,神助似地成篇。模糊并非混沌一团。感知之时,由于写作意识的作用,走出模糊、朦胧的迷雾,摆脱不确定、似是而非的状态,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心态,而且逐步趋向清晰明朗的态势已蓄聚起来,为感知物的能够了然于心和孕育成型,为认知的能够深化,并最终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打下了基础。  2.由无序趋向有序  写作主体对感知物各自独立、杂乱无序的刺激已开始按照写作意向进行接纳或排拒,产生感应;对由外物形象到感知形象再到留存在感知记忆中的流动易变、模糊可塑、混杂并陈的表象,已开始进行整合,试图作出合理合情的解释;对主体自身的动机、需要、兴趣等多种因素无序混合的内驱力,也在写作意识的调控下渐渐凝结为强烈而又明确的表达欲。事物的无序状态,在感知过程中已逐步趋向序列化、条理化、系统化,为运思的进一步加工提供有用依据,为行文表达的明晰、畅达、层次分明创造条件。  3.由残缺趋向完形  写作感知过程中,受着情感和理性双重制约的主体,为着写作的需要,总是从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去感知客观事物。然而,被感知的事物却不一定能够满足写作的需要,很可能以一种不连续的、残缺甚至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主体这时会产生一种追求完整、完形甚至完好、完美的感知兴奋,整合破碎,补充残缺,弥合断痕,试图修补被感知的事物。修补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记忆信息的重现和想象加工,这一过程也可能在新的感知活动中继续向前推进,直到与“思”相结合而完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写作学新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