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贽评传

许苏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8-01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许苏民  

页数:

704  

字数:

489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内容概要

李贽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一位先知先觉者的犀利目光,深刻洞察时代的矛盾和社会发展行将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以非凡的超前意识和过人胆识,认真反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探索人生真谛,致力于从道德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理性重建,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 “学主不欺”、“志在救时”的新思想体系。他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的理论创造,不仅超迈前古,也远远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富于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发生了深刻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许苏民,1952年12月生,江苏如皋人。1992年8月评聘为研究员,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李贽的真与奇》、《王夫之评传》(与萧篷父师合著)、《顾炎武评传》、《李光地传论》、《戴震与中国文化》、《朴学与长江文化》、《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 李贽生活的时代 第一节 “今人立法,厚末抑本”  ——明代中叶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萌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  ——明代中叶社会风气的变化 第三节 “非名教所能羁络”  ——传统学术的蜕变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 第四节 时代的矛盾与问题意识  ——16世纪明王朝的内忧外患第二章 李贽的生平事迹 第一节 从海上丝路走进乡土中国  ——李贽的家世与青少年时期 第二节 “假升斗之禄以为养”  ——二十五年的仕宦生涯 第三节 “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  ——弃官、弃家、与耿定向的争论 第四节 “寂寞从人谩,疏狂一老身”  ——郢中避难与重返龙潭 第五节 “无令山神野鬼,得知踪迹”  —— 第二次外出避难的岁月 第六节 万历三十年  ——李贽之死的奇特历史悲剧 第七节 李贽一生的著述第三章 李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以“童心说”为核心、归宗于《易》的人学本体论 第二节 “道不虚谈,学务实效”的认识论思想 第三节 “为道屡迁,变易匪常”的辩证法思想第四章 李贽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六经皆史”说与李贽的历史学研究 第二节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论史卓识第五章 李贽的道德伦理思想 第一节 “人必有私论” 第二节 “大道不分男女”  ——李贽的新妇女观、情爱观、贞操观 第三节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论个性的自由发展 第四节 “贱莫贱于无骨力”  ——论豪杰精神 第五节 “朋友的契合只是一个灵魂在两个身躯上”  ——李贽的友朋观第六章 李贽的政治经济思想 第一节 “不过诱你作他奴才耳”  ——对专制政治体制的批判 第二节 李贽的当代政治评论 第三节 政治改革方案的设计  ——李贽的政治理念与救时之策 第四节 李贽的经济思想第七章 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节 “自然之谓美”  ——论艺术的“情感一审美”本质 第二节 “文与道岂二事乎?”  ——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文章 垂不朽者”  ——论人品与文品、诗品的统一性第八章 李贽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儒、道、释之学,一也”  ——论儒、释、道三教异同 第二节 “唯圣人能事神,故其敬之也专”  ——论以宗教的虔诚去尽心为民 第三节 “感应因果,名殊理一”  ——论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第九章 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 第一节 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李贽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三节 李贽思想的国际影响附录主要参考文献人名索引词语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在民间的戏剧舞台上,那些被官方捧上天去的历史上的“三代圣王”、“至圣先师”,统统成了市民文学嘲讽和调侃的对象,与正统思想相对立的各种奇谈怪论多得不胜枚举。例如在梁辰鱼的《浣纱记》(1543)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言论。《浣纱记》第二十七出《别施》调侃周文王君臣:“昔周文王被殷纣囚于菱里,其臣闳夭求有薪氏美女,献之于纣,释放文王。后美女心图报周,迷惑殷纣,致其身亡国灭,复归周家。”第四十四出《治定》又调侃周武王和周公:“昔武王灭纣,以妲己赐周公。天下后世,尽所共知。妲己为天子之正妃,周公乃古今之大圣。武王赐之,周公受之。”这原本是孔融调侃曹操和他的儿子的话,如今则直接被作为嘲讽儒家圣王的语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在被嘲讽之列:“那子贡我认得他,唤作端木赐,是一个彻底小人。他平日极会营运,家累千金。但知自家受用,一些也不肯济人。假如原宪是个善士,桑户蓬枢,颜渊是一个好人,箪食瓢饮,那子贡与他同在孔门,日逐相处,再不见有一些看顾,要那朋友何用。我好笑那孔夫子,常日: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在这些言论中,以往被神化了的圣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被还原为为了女人和财富而玩弄心计、相互争斗的历史,孔圣人及其门下的“十哲”也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梁辰鱼的《浣纱记》问世时(1543),李贽才17岁。李贽长大成人后,对这部剧本很重视,曾加以评点,有《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一书传世。 女子胜过男子,是市民们喜闻乐见的流行趣味,也是市民戏剧的主题之一。如张凤翼的《红拂记》(1545),梁辰鱼的《浣纱记》、《红线女》,徐渭的《女状元》、《雌木兰》等等。这些剧本,大都产生在李贽还很年轻的时候,其中都包含了对于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的反抗。在《浣纱记》第二十七出《别施》中,梁辰鱼就借剧中人物之口,称赞西施“虽为女流之辈,实有男子之谋”。特别是张凤翼的《红拂记》,其第十出《侠女私奔》,把红拂女为追求爱情、视权门为敝屣、女扮男装、深夜私奔的情节写得十分生动感人,活生生地展现出红拂女的侠义本色。李贽后来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关于《红拂记》的评论,对这部剧本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及其艺术成就给以高度评价。李贽盛赞卓文君私奔,正是其深受市民阶层的流行趣味影响的表现。 P17-18

后记

自2005年9月8日接受《李贽评传》的写作任务,至2006年1月10日交稿,历时125天。减去每周两个半天的授课和其他公务所花费的时间,实际写作时间仅为90天。但30多年来读李卓吾之书所积累的心得,实在早已为此书的撰著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其中约四分之一的篇幅,乃是重新熔铸我9年前撰写的《李贽的真与奇》一书而成。本书写作期间,受到师友和同事们的亲切关怀和帮助。接受写作任务后一个月,即10月8日的凌晨,家父辞世。在我回如皋老家奔丧、心情沉浸在极度悲伤之中的时候,老校长冯致光先生亲自打电话向我的家人表示了慰问,我的老上级、原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现在南京市委工作的缪合林先生和市委办公厅何德剑先生分别给我的父亲送了花圈,蒋广学老师专门给我写了慰问信,办公室孙明同志代表“中心”全体同事给我家发去唁电。武汉、广州等地的师友们闻讯后,也以不同方式向我表示了真挚的慰问之情。这一切,促使我从悲痛中挣扎奋起,怀着对先父的深切追思,践行父亲的教诲,以超常的毅力和坚韧,全身心投入《李贽评传》的写作。书稿写成后,著名明清思想史研究专家朱义禄先生担任本书的特约审稿人。他既充分肯定了本书的学术水平,同时也直率地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并不辞辛苦地为我核对引文,订正多处讹误,堪称吾之诤友。在义禄先生审稿的同时,蒋广学先生也仔细审读了全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本书付终审组审议之前,我遵照他们的意见,对书稿作了认真的修改。最使我感到庆幸和荣幸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李忠清先生受聘担任了本书的责任编辑。李老师在校阅书稿时,对书稿中尚且存在的文字讹夺、用字不规范、年号换算失误等等,——作了改正。与李先生交谈,其霁月光风的襟怀,诚挚亲切的教诲,温和忠厚的长者之风,使我有如坐春风、如沐喜雨之感。晚生何幸,得遇高师!南京大学出版社文科编辑室荣卫红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的研究生戴林云、王萍二位同学曾几次帮我到图书馆去借书,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书稿的完成和出版,是与他们的劳动分不开的。在此,谨向各位师友、同事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许苏民2006年3月26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贽评传 PDF格式下载



大明异端,反倒是最清醒的人。


精妙绝伦,长期有用,阅读越好就越强大。


本系列书籍值得研读收藏


卓吾生之也太早!


中国历史上几大愤青之一,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