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

印芝虹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印芝虹 等  

页数:

28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全书分主题论文、学科与方法、阅读与讨论三个栏目。主要内容涉及李文潮: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及其德国影响;钦文:德国报章中的中国形象;希·卡斯珀赫勒:德中跨文化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案、发展及前景;克·康茨:不尽相同的男性特征——从性别理论的视角看卡夫卡的《判决》;德语篇章理论研究与作用——《篇章句法》的启示等。

书籍目录

卷首语主题论文 李文潮: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及其德国影响 李雪涛: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麦劲生:德国文化与傅斯年追寻国史之路 单世联:在国家建构与个人自由之间:梁启超的困惑 刘士林:作为人自身再生产内在观念的伦理图式——以康德为资源对中国伦理观念与文化的一个分析 孙立新 王苧萱:中国学者卫礼贤研究综述 叶隽: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 [德]史婀迷:多种现代性方案的形成 [德]米·奥斯特海姆:食人之狂——从互文性和接受史角度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钦文:德国报章中的中国形象学科与方法 [德]希·卡斯珀赫勒:德中跨文化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案、发展及前景 [德]蒂·迪芬巴赫:德国汉学发展与它的社会背景 印芝虹:“反者道之动”——关于后现代、禅及日耳曼学 [德]克·康茨:不尽相同的男性特征——从性别理论的视角看卡夫卡的《判决》阅读与讨论 主题: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孙立新 于晓华: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历史编纂的新范式——《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读后 叶隽:研究范式的意义与限度——读《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余凯思:应答 [加]夏瑞春:永远的陌生者——克拉拉·布鲁姆和她的中国遗作 王维江:自由与恐怖:写在海因里希·伯尔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刘玲玉:德语篇章理论研究与作用——《篇章句法》的启示 毛亚斌刘丹 常晅:《跨文化日耳曼学手册》简评 常晅 张莉芬:读《礼貌》 胡裕:《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评述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主题论文  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及其德国影响  李文潮  [内容提要]本文以耶稣会士对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为例,探讨三位德国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接受与诠释,阐述中国哲学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探索儒家学说18世纪初在欧洲的兴衰。  [关键词]儒家四书 莱布尼茨 沃尔夫 毕尔封格 基督教哲学 欧洲启蒙运动  [作者简介]李文潮,现任柏林一布兰登堡科学院(原普鲁士科学院)《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17、18世纪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可以被看作是双向的文化交流,因为在把基督宗教以及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其他文化介绍到中国的同时,耶稣会士们亦把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带到了欧洲;在试图使中国人皈依天主信仰的同时,通过他们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文化亦对欧洲产生了难以低估的影响。  在下面的论述中,作者意在以四书的两种拉丁文译本为例,探讨三位德国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接受与诠释,进而阐述中国哲学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探索儒家学说l8世纪初在欧洲的兴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 PDF格式下载



全是教授或讲师的论文,很深刻,买来主要是作为考研参考书看的,应该能开阔一下视野吧。书皮是我喜欢的银灰色,可惜拿到后有一些折损


  卷首语——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德国学研究似有蔚然勃兴之势。先是有同济高张”德意志文化“大旗……更有北大以中国第一大学之实力,汇集学校的人文社科的涉德学者……至于人大、北外、北师等各校,也都有相应的学术集结举动,诸如《探索与交流》、《德意志文化研究》、《德国学术》等书刊的推出与计划……南大……”
  
  —————其他德语系和这个德语系的分割线———————
  
  看,就这样被华丽地无视了。也难怪,前两天还听某头头吹嘘本外德语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论据是专四专八的平均分。
  
  


北方始终是文化领域的强大集结地,南方是望尘莫及的~


49年以后才算得上吧


你就一大早起来写这个么。。。


听力、翻译和作文可是我们专八强项,你懂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