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罗汝芳评传

吴震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震  

内容概要

16世纪中叶以降,阳明心学之发展大有超过朱熹理学的势头,逐渐演变为明代中晚期的主流思潮。罗汝芳正是这股思想潮流之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作为泰州王学的传人,他的心学思想也有其独特之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以“求仁”为宗旨、以“孝悌慈”为核心内容、以万物一体为最终归趋的儒家伦理思想;二、以“天心”观为基础,以敬畏天命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伦理学说;三、以化俗为目的的讲学活动,以宣讲“圣谕六言
”、制定“乡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治思想。在明代中晚期心学思想的发展史上,近溪思想无疑是判断阳明心学以及泰州王学之走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近溪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对于以良知自律为基本特征的心学伦理学说作了重要的补充和拓展,凸现了儒家伦理的世俗性、宗教性的社会功能及其现实意义,并强调了只有通过强化和完善社会家庭的伦理观念、道德实践,良知伦理学的普世意义才能最终实现。

作者简介

匡亚明,1906年生于江苏丹阳,1926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和党的理论、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日日新报》主笔,《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华东政治研究院院长、中共华世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林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现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吉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曾著《社会之解剖》、《血祭》、《农村工作论文集》、《学习列宁的风格》、《孔子评传》等专著以及大量学术性或政治性论文。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序
前言
第一章 思想背景——从王心斋到罗近溪
第一节 王心斋的生活世界
一、盐丁、商人、布衣儒者
二、格物安身
三、小结
第二节 颜山农的生命体验
一、生命体验与乡村教育
二、“放心体仁”与“开心遂乐”
三、急救溺世的政治主张
四、小结
第三节 何心隐的社会实践
一、乡村改良运动
二、讲学实践
三、小结
第二章 生平学履
前言
一、家族背景
二、静坐制欲
三、拜师山农
四、回归孔孟
五、归学十年
六、拜师学“易”
七、格物之悟
八、浑化自然
九、出仕与讲学
十、晚年遗行
十一、小结
附录:罗近溪晚年“遗行”略考
——从许敬庵、邓潜谷的角度来看
第三章 哲学思想
前言:近溪以何为“宗旨”
第一节 求仁宗旨
一、孔孟宗旨在于“求仁”
二、《中庸》义理“含藏无尽”
三、仁是归重在《易》
四、仁是心之种子
五、格物?“其格至善”
第二节 孝悌慈
一、孝悌慈:“三件大道理”
二、赤子之心
三、源头心与后来心
四、捧茶童子却是道
第三节 良知说
一、对阳明良知说之评议
二、现在良知、圣体具足
三、无知无不知
四、全体放下、破除光景
五、“当下”与“因时”
第四节 身心观
一、身心灵妙、形神俱妙
二、身心“原不相离”
三、形色与天性
四、无善无恶
第五节 天心观
一、“天心”说及其问题之由来
二、心固天心、人亦天人
三、形有生死、魂只去来
四、上帝日监在兹
五、近溪思想的宗教性问题
第六节 万物一体
一、仁者:“浑然同体”
二、乐体:“生活快乐”
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第四章 结语
一、诠释视角的转换
二、近溪思想的政治化倾向
三、近溪思想的历史评价
引征文献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首先必须指出,《泰山丈人》和《全集》所录,或云“恍见”或云“恍若”,则所谓“泰山丈人”是否真有其人,还是近溪练功时出现的一种光景形象?值得怀疑。不管怎么说,这一事件本身及其内含的思想涵义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近溪弟子曾凤仪在该条上端有一批语:“此是先生生平学案,由矜持而浑化,即勉强而自然。”②参之近溪自述“执念潜消,血脉循轨”,当为可信。究其意旨,盖谓近溪至此身心内外俱已达到“浑化自然”的境界。可见,在近溪门下,颇为看重这次实践经验。而近溪本人又亲自执笔撰述,记录下这次体验,亦可证明此一事件非同一般。 从其内容来看,可以确认这是道教修炼术的一种功法,所谓“神界”、“鬼界”,所谓“天日相交”、“阴灵存想”,均属道教内部的某种特殊术语。与13年前,近溪与山农接谈之际,两人所讨论的问题相比,既有实质上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实质上的相似性在于,两次体验都涉及到了如何从根本上解除“心病”的问题,当然这一相似性决非偶然巧合;程度之不同在于:此次对谈显得更为专业和深入,因而更具“神秘”气氛。不过,总的来说,两次对话以及体验,彼此之间有着某种承接关系。从泰山丈人指出近溪的“心病”尚有四种症状:即“遇触”、“当倦”、“扰攘”、“梦寐”来看,近溪自以为这是自己多年来的“心得”,显然是指从山农那里获得的心灵体会。而泰山丈人则尖锐指出,此是“天体渐失”之症,不惟心病,且“身亦不能久延矣”,至此,近溪才如梦初醒。再者,山农与近溪之间,有一场“制欲体仁”之辩,山农告之以“放心体仁”,其中多少含有以儒学框架来引导解释的意向,然而此次对话有所不同,泰山丈人以“水鉴相涵”、“阴灵存想”、“脉络纠缠”、“内外胶泥”、“阴阳莫辨”、“境界妄縻”等一系列专业术语,指证了近溪“病”的症结所在,不得不令近溪伏地叩谢,汗如雨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客观的现象描述,也有理由推测近溪对上述这些术语的涵义是心领神会的,但几乎看不到对这次经验试图作道德解释的迹象。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次对话和体验作为现象描述来看待,指陈这是一种神秘主义或冥契主义的宗教经验而已,而认为不存在遮蔽在背后的思想义涵,那么就无法揭示近溪的这场体验与其思想的关联,同样也无法确认这次体验在近溪的思想历程中有何地位和意义。事实也许并不尽然。现在另有一条有力的资料,似乎(虽不完全确定)可以证明这次“来自外道”的神秘体验是近溪对心性问题最终有所了悟的一大契机。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汝芳评传》编辑推荐:近溪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对于以良知自律为基本特征的心学伦理学说作了重要的补充和拓展,凸现了儒家伦理的世俗性、宗教性的社会功能及其现实意义,并强调了只有通过强化和完善社会家庭的伦理观念、道德实践,良知伦理学的普世意义才能最终实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罗汝芳评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