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渔

冯保善 南京大学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南京大学  

作者:

冯保善  

页数:

147  

字数:

6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日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编委会2008年9月

内容概要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之《李渔》是关于介绍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生平事迹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李渔在明季、入清后的李渔、李渔的小说创作、李渔的戏曲创作、李渔的生活艺术主张、李渔作品的传播与影响等内容。

书籍目录

一、引语
二、五经童子:李渔在明季
三、另类人生:入清后的李渔
四、浮世巧绘:李渔的小说创作
五、结欢喜缘:李渔的戏曲创作
六、活出情调:李渔的生活艺术主张
七、历久弥新:李渔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八、结束语:说不尽的李渔
延伸阅读书目

章节摘录

李渔的籍贯是浙江兰溪。根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李渔的祖父名叫李似源,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间小民,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李如椿,曾为“冠带医生”;次子李如松,随哥哥如椿来到如皋经营医药。这李如松,便是李渔的父亲。《龙门李氏宗谱》中又记载,族人外出经商的很多,近三分之二客居异乡。这不小的数字,反映出一个带有家族性的观念。宗谱并记载了外出者去向,在如皋的就有多人。看来,如椿、如松兄弟,正是在这样的经商大潮中,随着亲族,来到了如皋。李渔出生的时候,父亲李如松正在这里做着医药生意。明代嘉靖、万历之际,江浙一带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如同汹涌的潮汐,冲击着千百年来的古老农业传统,对世俗社会人生观念的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渔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又生长在商贾人家,这对他日后人生观念的形成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读书—中举—做官,在封建时代,是普世的理想人生模式。李渔出生于医商之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但他的父辈,一样将这光耀门庭的重任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伯父如椿很喜欢这个侄儿,到富贵人家行医,总不忘携着幼小的李渔同去。这固然有着父辈格外宠爱他的缘故,同时恐怕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动机,就是让他目睹“大人”之家的富贵尊荣、光鲜显赫,从而对他进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最实在的教育,让他具体而微地从“榜样”中汲取奋斗的力量。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自述,家里很早就开始抓他的学习。对他的应试教育,更是毫不放松。咿呀学语的时候,已经能够识字;尚在童年,就已将儒家六经涉猎一遍,并可以做上成篇的八股文章了。李渔的文学禀赋,也很早就有所显露。在《闲情偶寄》中,李渔说:“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在各种文体中,填词作曲规矩最多,诚非易事,但李渔说自己对于戏曲到老年“尚未窥见一斑”,自然是谦虚;不过从这里,我们却了解到,童年时期,李渔就开始学习填曲。李渔还是一位少年诗人。他曾经谈起自己儿时便写有诗集《髫龄》,可惜毁于战火;其十五岁时作《续刻梧桐诗》,保存在《李笠翁一家言》中。在他的小说《十二楼•夏宜楼》中,有六首《采莲歌》,根据他的交代,也是“儿时所作”。明朝天启七年(1627),李渔已交十七岁,接近于成年,在父母身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春节这天,他兴致很高,写下《丁卯元日试笔》七言律诗一首:岁朝毕竞异寻常,天惜晴明日爱光。春气甫临开冻水,寒梅旋吐及时香。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无愁昼始长。最喜北堂人照旧,簪花老鬓未添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岁的更替,总不免要引起多愁善感的人们种种遐思浮想。在李渔而言,父母黑发如初,身体康健,生活在小康之家,衣食无忧,新的一年,蕴含着新的希望与憧憬,他的心情显得分外灿烂,就像那明媚的阳光一般。福兮祸兮,不幸也在悄悄地向他袭来。一年之后,父亲李如松竞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在李家母子,不啻天塌地陷,一家子顿时陷入强烈的悲恸之中。旧时汉族的丧葬风俗中说,人死后某日灵魂回家,家人无一例外地要外出躲避,苏南称“回煞”,苏北称“避煞”。出自对父亲深挚的感情,李渔对这样的陋习极为反感。这天晚上,他拒绝了亲友的规劝,端坐中堂。灯光下,他泪眼模糊地背诵着《诗经•蓼莪》:蓼莪长得高又高,不是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亲爹娘,含辛茹苦将我养。还朗读着《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涕泗横流。后来又撰文《回煞辩》,对这种陋俗给予猛烈的抨击。叶落归根,父亲死后,少不了要将他的灵柩送回兰溪老家,安葬进祖坟中。就在这一年(崇祯二年,1629),李白成起义,战争的烽火愈燃愈烈。考虑到家乡僻处山中,相对太平,李渔就将自己的家室从如皋迁回了兰溪。祸不单行,父亲去世的次年,因躲避战乱搬回家乡后不久,当地疫病流行。先是李渔染病,接着传染给妻子徐氏。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母亲,坚强地承担起了照料病人的任务。李渔有五律诗《内子病》说到此事。《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第六》中,李渔还记载了他这次生病神奇康复的过程:他平生嗜吃杨梅。家人问过医生,知为大忌之物,谎称尚未上市。因为住在临街,杨梅贩子的叫卖声传来,被他听见,家人无奈只好买来。吃过之后,满胸郁结俱开,五脏皆和,四体尽适,恢复如初。由此,李渔总结出了“本性嗜好之物可以当药”的“奇方”。才情横溢的李渔,在科举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蹒跚。崇祯八年(1635),二十五岁的他参加了金华府的童生考试,“五经”成绩优异,深得提学使①的赞赏。时隔将近四十年后,李渔在《春及堂诗跋》中提到此事,依然显得十分兴奋。文章中说:福建许豸先生主持两浙考试,别人专考一部经书,我考“五经”,成绩优异。许先生盛赞我的文章,印成一册,到处示人,说这是在婺州选拔的五经童生考卷中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崇祯十年,李渔终于考取府学生员(秀才)。崇祯十二年(1639),李渔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未能中鹄,铩羽而归。写下七律《榜后柬同乡下第者》,感慨功名不就,抒发胸中的牢骚与愤懑。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初一,新春佳节,李渔步人而立之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创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词,抒发感慨。而立之年,却不能够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他的心理负荷很重。妻子的祝愿,或许还有母亲默默的期待,都让他感到痛苦焦灼。从次年他所写的《活虎行》并《序》,我们可以看出,李渔对于成名成家,是何等地渴望企盼。《序》中介绍,瞿萱儒出任汤溪县代理知县,李渔前往拜访,遇山民献来两只幼虎,被称是祥瑞之兆。知县赠给李渔一只,在带回家的路上,男女老幼,聚观如堵。李渔感慨,若人能如虎,一鸣惊人,轰动天下,让人一见为幸,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诗中说到,祥瑞与自己无关,大丈夫应当靠着文章道德,立业扬名。日后,李渔那另类的“成名”方式,在这里,我们依稀找到一定的根据。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李渔》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渔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