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
2010-12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焱,孟繁杰 著
441
490000
无
李焱、孟繁杰编著的《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是从多年来关于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法化包括实词的虚化和句法结构的定型化。书中所考察的汉语的平比句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词汇、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形式是交互作用的,推动其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由比较标记的后置转变为前置的过程,主要是语言结构的内部原因。关于平比句和差比句之间的消长,后置和前置的交叉和替换,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和深刻有力的论证。事物演变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在比较古今平比句的变化过程中,作者紧紧贯彻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这也可以看到本书的理论分析是抓住了根本。
序李如龙 绪论 §0.1 汉语平比句研究的现状 §0.2 平比句的认定以及语料的选择第一章 先秦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1.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1.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1.3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2.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2.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2.3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3.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3.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3.3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四章 唐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4.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4.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4.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结构 §4.4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五章 宋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5.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5.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5.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5.4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六章 金元时期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6.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6.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6.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6.4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七章 明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7.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7.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7.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7.4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八章 清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8.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8.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8.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8.4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九章 现当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9.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9.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9.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9.4 统计数字及小结第十章 汉语平比句的历史分期 §10.1 平比句的后置期:先秦一南北朝 §10.2 平比句的转换期1:唐宋 §10.3 平比句的转换期2:元明清 §10.4 平比句的前置期:现当代第十一章 “A+前比较标记+B+APVP”格式的语法化 §11.1 先秦时期的“A+(不)前比较标记+B+APVP”结构 §11.2 两汉到南北朝的变化 §11.3 唐宋时期的变化 §11.4 元明清至今的变化 §11.5 “A+前比较标记+B+AP”格式语法化的衰退原因第十二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格式的语法化 §12.1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示相似、相同、比拟的表达方式 §12.2 唐宋时期表示相同、相似、比拟的表达方式 §12.3 金元明清至现当代表示相同、相似、比拟的表达方式第十三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格式的语法化 §13.1 先秦到唐宋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 §13.2 元明时期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 §13.3 清代至今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第十四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的语法化 §14.1 先秦到唐代的:‘A+AP+比较标记+B”格式 §14.2 宋元明清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 §14.3 现当代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第十五章 汉语平比句语法化的机制 §15.1 汉语语法化的两个领域:从实词虚化的语法化到句法结构的语法化 §15.2 平比句语法化演变的诱发机制 §15.3 平比句结构演变的竞争机制 §15.4 平比句结构的功能扩展机制引用书目参考文献后记
实际上,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关注到语法结构的语法化,在语法化理论由沈家煊(1994)等人介绍到国内的时候,就提出了国外研究语法化的两条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其中第二条研究路子的代表人物有Giv6n(1979)和}topper(1979)。他们针对“先有句法后有章法”的一般观点,提出“先有章法后有句法”,也就是说,语法成分是篇章成分“句法化”的结果。吴福祥(2005)也介绍了国外对语法结构语法化的一些成果。研究表明,语法化过程涉及的并非单个词汇或语素而是包含特定词汇或语素的整个结构式。第一、很多语法化过程的输入端(input)并不是单个词汇项或者语法语素而是一个结构式或者词汇序列。第二、很多语法化过程的输入端和输出端(Ciutput)都是结构式而非特定的词汇项。第三、有些语法化演变虽确实以词汇项为输入端、以语法语素为输出端,但这些词汇项的语法化总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结构式里,总是需要特定结构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作为其语法化过程发生的语用、语义和句法条件。其实国外语法化的研究者重视语法结构的语法化,也是合情合理的。就语言的类型来看,虽然语言分成了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三种基本的语言形式,孤立语更强调虚词和语序的作用,屈折语和粘着语更强调内部屈折和词尾以及词缀的作用,但是语言单位的排列形式也是有其基本规律的,这种排列的固定性也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词语的语法化问题的时候,也谈到了句法结构对实词虚化的影响。例如解惠全(1987)也指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刘坚等(1995)认为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 ……
无
书不错,就是给我的这本很脏,不知道是储藏在哪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