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点滴凝聚铸人生

冯步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冯步云  

页数:

229  

字数:

18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百年校庆余音犹在,转眼之间,南京大学又迎来了110周年校庆。10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南大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科技文化进步、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使命,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力开拓,努力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南大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坚实的基础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端赖于百年南大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发展潜能。因此,要保持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总结、研究南大发展的历史,传承南大优良的传统,激发南大创新的活力。  自10年前纪念百年校庆时起,我校就启动各种校史和学术史的研究与出版工作,陆续出版了《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百年史》、《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和《学术大家名著系列丛书》等一批图书。我们深知,历史的载体不仅仅是文献、档案,还有一批又一批生活在南京大学的师生,他们是南京大学这棵百年乔木上开出的花朵和结出的硕果。岁岁年年,花开花落,但往事不可能如烟,这些鲜活的生命和他们广袤的心灵,见证了南大的重大变革与日常生活,经历了南大的美好时光与伤痛感慨,承载着南大的历史和未来,是南大心灵史和精神史的宝藏,他们是南大“活的历史”。在这些生命中,各个学科中德高望重的名师和大家们的记忆犹为重要,所谓“老成耆德,重于典型”,他们的生活经历、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我们研究校史,温故知新,发扬传统极具借鉴价值。  这样的传记形式可以归人所谓“口述历史”的范畴。人类在文字发明以前就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历史,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皆注重访问故老,收集生动的历史细节,现代史学更是将“口述历史”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它源自人们的记忆,通过专业人员访问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的见证者与亲历者,采用笔录或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来保存鲜活的原始记录,再从中加以概括整理,与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形成回忆录、自述、自传等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  南大人的身心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历程。我们相信,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如果进一步扩大口述人的选择范围,持之以恒地收集、整理、研究,将为南大和中国学术史保留一批忠实的记录,可以补充史料的阙失,呈现事件的真相,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是为序。

内容概要

“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京大学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为其中之一,多视角呈示了冯端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由冯步云所著。

作者简介

冯步云,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研究员职称。1970年参加工作,在工厂做机修工,拾掇机器。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物理。毕业后,任教于学校,经商于公司,供职于机关。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致力于科技计划、科技政策法规、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勤业之余,习物理,向文学,兼治文史,著有物理、文史、文学专著10多部,字数达400余万;科学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以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故乡情深,童年悠悠
一、乡韵情缘,意蕴悠长
二、向昊城住,冯家三迁
三、快乐童年,悠然自得
四、家庭社会,宁静致远
第二章 求学路漫,艰辛磨炼
一、苏州中学,文化摇篮
二、洞庭东山,避难知耻
三、福州高中,初入社会
四、万里跋涉,打磨意志
五、重庆中大,修炼内功
第三章 教学相长,治学开拓
一、严谨治学,志存高远
二、为学笃行,教书育人
三、求真探索,见解独到
第四章 创新科研,顶天立地
一、独上高楼,路在何方
二、科学鉴赏,把握方向
三、金花绽放,先声夺人
四、乾坤沉浮,处之泰然
五、调整改建,完美蜕变
六、缺陷物理,结构相变
七、实验验证,重大突破
八、微结构化,巧夺天工
九、纳米科技,闳远精微
第五章 筑就平台,构建梯队
一、精辟见解,实践指南
二、凝心聚力,月华效应
第六章 潜心著述,独树一帜
一、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二、教材建设,凝聚智慧
三、笔耕写意,文以栽道
四、金属物理,“圣经”之誉
五、与时俱进,再铸辉煌
六、材料科学,融贯论述
第七章 范式为纲,立体阐述
一、物质结构,概念一统
二、新论导论,建构体系
三、物质世界,科普写意
第八章 魅力物理,寻幽探微
一、责任担当,深入浅出
二、科普新葩,心会神游
三、追本溯源,更上层楼
第九章 科学人文,交融互补
一、史论纵横,实践指南
二、文理兼通,仁知双修
三、诗歌铸情,抒发性灵
四、诗书同道,舒卷自如
五、涉猎广博,寄趣于乐
第十章 长者风范,大师本色
一、学治思清,韵外有致
二、尊师重道,奖掖后学
三、人际情谊,德厚流光
四、尽瘁科学,奉献自我
五、因诗结缘,伉俪情深
六、相濡以沫,家和事兴
七、以孝事亲,正本清源
尾声
附录
耄耋絮语——忆旧话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故乡情深,童年悠悠  苏州,乃冯端之出生地。他求学于斯,成长于斯,后避战乱于福建修高中学业,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并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和后来的南京大学,开创事业;而其祖籍则为浙江绍兴。  一、乡韵情缘,意蕴悠长  绍兴,意取“绍祚中兴”,并由此得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古时,草莱未辟,已有先民于此筚路蓝缕,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有三圣,越兼其二”:舜培嘉谷,福被九州;禹治洪水,泽及万世。春秋吴越之争,越王勾践沼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复国兴邦,蔚然成中华传统立国创业之精神。数千年间,代有贤能,指点江山,炳焕日月,歆动千古。“文化之邦”,名闻遐迩。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小桥、流水、人家,演绎着水乡的诗情画意;灵山秀水,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人才辈出,其踪迹联翩,令人如行山阴道上,不暇应接;“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这片热土的灵气与不凡于此表露无遗,绵延不绝。鲁迅笔下“仰视桑椹熟,俯闻蟋蟀唱”的百草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沈园,徐文长“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青藤书屋……早已成为绍兴的一道道风景线。“三味书屋”主人之先祖遗训有云:“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此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与象征,也是所有绍兴名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根基。  虽然浙江绍兴为冯家之祖籍地,但从冯端祖父那代起他们就离开原籍到了江西。冯端的父亲冯祖培(号蛰斋,1886-1940)便出生于江西。  冯端的祖父在前清时曾任江西分宜的知县,于任上去世。冯祖培年幼丧父,遂由绍兴同乡集资抚养,寄住在同乡郑家,与郑家子女同生活,形同手足。长大后,郑家送其子与冯祖培回原籍(浙江绍兴)应县试。冯不过陪考而已,结果,“无心栽柳柳成荫”,冯祖培中案首(即第一名),而郑子落第。绍兴,乃人才荟萃之地,“鉴湖越台名士乡”(毛泽东诗句),在素有名士之乡美誉的绍兴,“绍兴士比鲫鱼多”(明·袁宏道语),于数百个读书人中,考上案首当属不易,也是其实力所致。  翌年,清廷废科举,断了依循考试求功名之路,冯祖培便成了“末代秀才”。因仕途路绝,他秉承绍兴文人传统,作为幕客(俗称师爷)混迹官场以谋生,先后任职于广州、安庆、六合、南京、无锡、安庆、济南、福州等地。  冯祖培自乡试考中秀才后,为生计四处奔波,常年在外,很少回绍兴,结婚生子均在外,且因治所屡迁,其子女分别出生于不同城市,均与绍兴无涉。其长子,1915年生于南昌,小名阿欢,学名冯焕;长女,1917年生于六合,小名阿娴,学名冯慧;次子,1920年生于南京,小名阿康(因其瘦弱,望其健康),学名冯康;幼子,1923年出生于苏州,小名阿端(一周后命名时适逢端午佳节,故名),学名冯端。就冯端而言,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一直把其出生地苏州视做故乡并填为籍贯,而二哥冯康则循惯例把祖籍绍兴填为籍贯,以至手1980年兄弟两人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时,竞引起众人疑惑:冯康、冯端是亲兄弟吗?为什么一个是绍兴人,一个是苏州人呢?一时传为笑谈。  尽管如此,对冯家而言,绍兴,这份与生俱来的乡情却自始至终萦绕他们心头,不但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褪去,反而与日俱增。年近耄耋之年的冯端如是说:“父亲在世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绍兴对我们冯家恩重如山。”’  早年,冯祖培在广东水师提督府任幕僚,斯时,李准任水师提督。李准,字直绳,四川人,父名征庸,曾任南海县令。准幼随父宦游来粤,历任候补道员、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后兼任巡防营统领,位重权大,是清廷的一员悍将,“以拿捕党人为能事”。辛亥年,冯祖培回江西完婚(冯端的母亲严素卿,祖籍也是绍兴,出生于安徽望江)。适逢黄花岗起义,李准出兵镇压,同盟会骨干会员牺牲了百余人,七十二位革命烈士被葬在广州黄花岗,这是同盟会所领导的一次次武装起义中牺牲最大的一次。  冯祖培回赣成亲,避开了血腥的镇压,之后,便未回广东,而是到了安徽和江苏,先后任职于安庆、六合、南京、无锡等地。他之所以到江苏,也是缘于是李准的幕客关系——李准曾做过江苏督军,后由齐燮元接任。因由齐燮元保举,先后任六合、无锡县长等职。  二、向吴城住,冯家三迁  于无锡县长卸任后,冯祖培将家安在了苏州。现在看来,把家安置在苏州,是冯祖培一生中所做的一件十分英明的事。当时,冯祖培出任无锡县长,无锡工业初具规模,经济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按理说,定居无锡,顺理成章。但冯祖培慧眼独具,选定苏州作为安居之地。“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不知道冯祖培是否有着与宋朝词人吴文英一样的心情?  冯祖培认为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文风鼎盛,有着不凡的文化创造力,自古人才辈出。以当时苏州的中等教育而言,苏州中学亦属名校,从幼稚园(即幼儿园)、实验小学、初中直至高中,一以贯之;校方延聘名师,教学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当年的许多教师后来均为大学教授。私立中学如乐益女中、景华女中等校亦居上乘,大学则有东吴大学。苏州文化、教育环境优良,有利于子女的培养,当是冯祖培考虑之要旨。  ……


编辑推荐

  《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乃至院士,教学依旧;从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到校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研永远。历经半个多世纪,他以独特的科研和教学实践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为科学尽瘁、为教育献身。其科学人生与这个学校融为一体,其科学道路和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其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 他,就是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冯端。 冯步云所著的《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为科学大师冯端小传。多视角呈示了他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点滴凝聚铸人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