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通识美学教程

马建高,郑建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马建高,郑建华  

页数:

256  

字数:

30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通识美学教程》由马建高、郑建华主编,本教材共分两大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介绍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至第六章详述这些美学问题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以美学的问题(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为核心,作一次美学问题的历史巡礼。希望能以点带面,围绕美学问题讲美学史,或历史地讲美学问题,严格贯彻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突出前人学者为得出某些美学结论的困惑、探索、思考、体验、论证的过程,即某一美学结论究竟从何而来,努力将他们的美学智慧展现于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马建高,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美学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
三、美学在中国
第二节 美学的性质
第三节 美学的对象
第二章 美学与文艺学、文艺美学
第一节 美学与文艺学
一、美学与文艺学
二、美学与艺术学
第二节 美学与文艺美学
一、作为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第三章 西方古典美学史纲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美学
一、美的研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
二、艺术的研究:亚里士多德
三、美和艺术的研究:贺拉斯、斐罗斯屈拉特、朗吉弩斯、普罗提诺
第二节 近代人文美学
一、美的研究:英国经验派美学(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大陆理性派美学(沃尔夫、鲍姆加登)
二、审美的研究:康德
三、艺术的研究:文化人类学(维柯)、艺术社会学(席勒)、艺术哲学(黑格尔)
第四章 中国古典美学史纲
第一节 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
一、儒家美学
二、非儒家美学
三、两汉美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
一、先导者——嵇康:《声无哀乐论》
二、集成者——刘勰:《文心雕龙》
三、终结者——钟嵘:《诗品》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
一、审美心理学:司空图、严羽
二、艺术心理学:李贽、汤显祖
三、创作心理学:王夫之、叶燮
第五章 西方现代美学史纲
第一节 审美的研究
一、直觉主义:克罗齐
二、移情学派:立普斯
三、心理距离说:布洛
四、格式塔心理学:阿恩海姆
五、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第二节 艺术的研究
一、表现主义:科林伍德
二、形式美学:克莱夫·贝尔
三、符号论美学:苏珊·朗格
四、存在主义:海德格尔
五、社会学美学:法兰克福学派
第六章 中国现代美学学人
第一节 美学的启蒙:王国维
一、人生苦索与美学启蒙
二、美的性质及审美范畴
三、悲剧美学价值之发明——《(红楼梦)评论》
四、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人间词话》
五、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新开拓一宋元戏曲考》
第二节 美育的中坚人物:蔡元培
一、美学理想:人格的审美教育
二、人格美育的理论依据
三、学术史的意义
第三节 贯通中西的理论体系:朱光潜
一、“美感经验”说
二、悲剧理论
三、诗歌理论
四、美的本质: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五、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
第四节 生命哲学与“散步”美学:宗白华
一、思想理路
二、艺术意境
三、艺术人生与审美人格
第五节 实践美学的拓荒者:李泽厚
一、在“美学讨论”中崛起
二、创立“实践美学”
三、走向“人类学本体论美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便是他的经验主义。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从最具体的个别事物(第一实体)出发,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原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人工制品,都是由质料、形式、动力、目的四种原因构成的。质料因是指事物构成的物质性的因素,从具体的水、火、土、气到一般的“原子”、“种子”都是属于质料因;形式因是事物的实现形状;动力因是事物形成的动力;目的因是事物形成后所要追求的效用。例如一所房屋,砖瓦木石是质料,建成后的房屋是形式,建筑师的活动是动力,房屋用来居住是目的。而动力、目的又从属于形式因,因此一切事物主要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同时这两者又处在不断上升的等级序列中,低级的形式对于高级形式又成为质料。例如,砖瓦对于构成它的泥土来说是形式,对于它所构成的房屋来说又是质料。因此,这样追溯下去,必定有一个最高的绝对形式,它凌驾于一切相对的形式之上。作为动力因,它是万物的“第一推动力”;作为目的因,它是最高至善、最终目的,它是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也叫作“神”。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回复到柏拉图理念论的理性主义立场,将那最普遍、最抽象的东西当作最现实的东西而与具体事物割裂开来,并由此走向了神学目的论。神学目的论是他整个宇宙论的最终归宿,把握这一点,是我们进一步理解他的美学体系的关键。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展开了对艺术本质的形而上论证。首先探讨的是艺术的本体问题。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古希腊传统的艺术观念是:艺术是模仿。这个观念揭示了艺术与现实的根本关系,表现了古代人们对艺术本体的直观的、质朴的认识。但是,如果把艺术仅仅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被动的摹写和照相式的反映,那么,艺术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具有历史理性的内涵和客观真理的意义。柏拉图因此对艺术的本质作了否定的推理,提出了他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事物,而现实事物又是模仿理念的,因此,艺术与最真实的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这种模仿的艺术永远也不能超越现实而达到理念世界,所以表达不出真理,表现不出真正的、最高的美。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与柏拉图截然相反的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通识美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