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埔军校研究(第4辑)

汤应武 中山大学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山大学  

作者:

汤应武  

页数:

392  

Tag标签:

无  

前言

  黄埔军校(正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6月,这是一所在国民革命风暴中诞生,又对大革命乃至整个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军事政治学校。世界军事名校有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等,而从人才辈出、将星闪烁的盛况看,黄埔军校可与这几所军事名校并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所孙中山先生手创的学校具有重大历史地位和作用,在国共合作的历吏条件下,由于众多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不但国民党中的许多将领和干部出自此校,共产党的许多治军治国人才。

内容概要

黄埔军校的历史,本身是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并有文化与学术含量的历史,需要综合研究,始现全貌。黄埔军校是广州颇具地方特色、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本书认真研究了黄埔军校的部分历史,兼有多方面的教育、启迪和借鉴意义,对于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强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历史视野中的黄埔军校 方德万 文 黄埔军校初期国民党的军事和 章深 译 财政改革 李扬帆 王美怡 湘军与黄埔军校之精神关联:近代中国发展的另一层脉络第二篇 黄埔军校的领导者 李吉奎 1923—1924年问孙中山、陈炯明调和问题研究 张苹 孙中山与他的“战争事业”研究(之三)——辛亥革命前后广州的政局变迁 张苹 张磊 孙文学说的主旋律:变革、开放与近代化 黄道炫 活的心灵和死的历史——读蒋介石日记札记 曾庆榴 “廖案”能见度 周兴棵 廖仲恺与黄埔军校及党军的创建及其成长第三篇 黄埔军校教官研究 李杨 陶希圣与《中国之命运》的历史与解读第四篇 黄埔军校学员研究 陈予欢 黄埔军校第二期生研究(下)第五篇 黄埔军校史实考据 李宁 孙中山、香山南屏与黄埔军校关系三题 汪叔子 汪喜 关于黄埔军校的对联——“黄埔军校的中国特色”研究之四 杨家宏 黄埔一期同学卒年纠错(之一)外篇 书评 何健 左双文 开创黄埔军校研究的新境界——评《黄埔军校研究》(第一辑) 顾则徐 陈予欢与《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 陈金龙 从《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看中共党史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篇历史视野中的黄埔军校  李扬帆王美怡湘军与黄埔军校之精神关联:近代中国发展的另一层脉络  曾国藩及其创办的湘军与黄埔军校均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二者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均发挥了特殊的贡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者所维护的体制正是后者极力推翻的。但这种各为其主的政治诉求并不能抹杀二者精神气质上的相通性。本文从曾国藩与孙中山各自创造的军队(军校)的精神气质之对比中,试图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湘军是创造中国军队现代化转化的起始,而黄埔军校则集传统与现代军事文化精神之大成。二者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探索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军事和国家发展的脉络。  曾国藩和湘军精神  湘军是中国晚清时期在家丁忧守孝的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团练武装,又称湘勇。湘军精神的核心是曾国藩之经世致用精神,是湖湘文化在晚清时期突然崛起的高度凝练。狭义的湘军精神,是指由曾国藩练湘军,率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郭嵩焘等人创造的一种不怕死、不爱财、爱民、忠义、自律的集体共同拥有的精神遗产。广义的湘军精神,是晚清以来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性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黄埔军校研究(第4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