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性组合形态论

唐雄山,王伟勤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

唐雄山,王伟勤 著  

页数:

256  

内容概要

  人性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更是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承担历史使命的冲动使本书作者长期潜心从事人性问题研究。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及其组合形态。《人性组合形态论》就是依据这个定义逐步展开的。全书共有九章。第一章分析论述了人与生俱来的各种属性(要素);第二章至第五章分析论述了人性的组合形态;第六章着重论述了人性组合形态的塑造;第七章与第八章分析论述了组织人性(本性)、人类类人性(本性)的组合形态;第九章则从人性层次的角度分析论述了个体、组织(群体)、人类的自体性(自我性)、群体性与类性的组合形态。
  《人性组合形态论》研究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可作为人们从事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唐雄山,男,博士,教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的个人专著有《贾谊礼治思想研究》、《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人性平衡论》、《组织行为学原理--以人性为视角》、《人性组合形态论》。现任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王伟勤,女,副教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20多项,现任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书籍目录

导论
一、人性问题的重要性
二、人性的定义与内涵
三、人性与人的本质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人性要素
一、生存欲
二、占有欲
三、性的欲望
四、责任心与义务感、同情与怜悯心--仁爱
五、爱美之心、嫉妒心、报复心、好奇心
六、理性
七、群体性
八、类性
第二章 人性组合形态
一、人性组合形态的多样性
二、人性组合形态的类型
三、人性组合形态的影响因素
四、人性组合形态的相对稳定性
五、人性组合形态与人的行为
第三章 人性平衡
一、人性诸要素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平衡
二、唐氏人性平衡定律
三、人性平衡的作用
四、人性平衡的保障因素
第四章 人性失衡
一、唐氏人性失衡定律
二、人性失衡的类型
三、人性失衡的诱导因素
四、人性失衡的作用
第五章 人性组合形态与人的心理活动
一、人性组合形态与人类心理活动的模型
二、个体心理特征与人性组合形态的关系
三、气质、性格、个性与人性组合形态
四、情感、情绪与人性的组合形态
五、个体能力与人性的组合形态
第六章 人性组合形态的塑造
一、人性组合形态的可塑造性
一、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着手点
一、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理论
四、唐氏人性组合形态塑造模型
第七章 组织(群体)人性(本性)的组合形态
一、组织与组织人性(本性)
一、组织人性(本性)的组合形态及影响因素
三、组织人性(本性)的平衡与失衡
四、组织人性(本性)组合形态与组织的心理结构
五、组织人性(本性)组合形态与组织行为动力
六、组织人性(本性)组合形态与组织行为类型
七、组织人性(本性)组合形态的塑造
第八章 人类类人性(本性)的组合形态
一、人类类人性(本性)的要素
二、人类类人性(本性)的组合形态及影响因素
三、人类类人性(本性)与其他物类本性关系的法则
第九章 自体性(自我性)、群体性与类性
一、个体的自体性(自我性)、群体性与类性
二、组织的自体性(自我性)、群体性与类性
三、人类的自体性(自我性)、群体性与类性
四、几个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任何人类个体都具有群体的倾向,其人性中都有群体性的潜质,能为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着想,能为自己所属群体的存在与发展着想。人性中的群体性使得到人性中的其他要素,如生存欲、占有欲、责任心与义务感、同情怜悯心、爱美之心、报复心、嫉妒心、理性,等等,也具有群体性。人类个体的这种群体性倾向赋予了群体(或组织,主要是正式组织)以生命,是群体本性的基础,具体而言,即是群体的占有欲、生存欲、同情心、报复心、责任心等要素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群体倾向或潜质,人类(作为整体的人类)本性中的群体性与会群体的本性是不可能存在的。个体的这种群体性潜质或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例如,我们观看各类体育比赛时,人性中的群体性便会展露无遗。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球赛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中国人会为美国的球队喝彩,或一个美国人为中国球队喝彩。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么这种喝彩可能是对对方精彩的表现而感动,是对球员的球艺本身的喝彩。这种行动丝毫不能减轻一个人的民族或群体的倾向。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球队也有同样或更为精彩的表现啊! 在战争中、在各种利益的争夺中,个体的群体性趋向会得到空前的加强。异国朋友之间的友情会被民族的、国家的情感所掩盖,所压倒,所取代。 人性的群体性这种特征具有生物的普遍性,它不仅存在于人类,其他生物也同样存在,并且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源阶段。在生命的起源中,“有少数细胞在某时某处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具有某种集体利己主义的群体。在同其他生物的关系方面,这个集群仍像一个利己主义者那样地行事;但这个集群中的每个成员都为其他成员的利益而努力,因为整体的力量取决于其各个部分……在其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这些细胞发现,不仅大家待在一起,而且互相依赖是有益的。其中的大多数最终甚至学会了共享一种统一的生活”。(汉斯•赛尔什《生活的压力》,麦格劳一希尔图书公司1956年版,第282~283页。)蚂蚁、蜜蜂就是高度群体化的动物,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也是如此。对于人类来说,这种原始的群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群体性成了人的存在形态。 违背人性中的群体性,一个群体就会失败;遵循和善用人性中的群体性,一个群体(家庭、社会、组织、国家等)就会成功。在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韦特利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安格拉监狱的看守长。这所监狱共有1545名员工,负责管理5200名服刑人员,它占地72.52平方千米,如同一座小城镇。韦特利接手看守长一职时,情况十分糟糕。暴力和犯人的不满情绪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其中,谋杀、自杀和越狱企图屡见不鲜,犯人们的心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毫无希望。而看守人员们的工作士气也十分低落。由于犯人中无期徒刑犯占很大比例,使得监狱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十分艰难。但是,不到3年,韦特利使安格拉监狱发生了巨变。


编辑推荐

《人性组合形态论》研究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可作为人们从事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性组合形态论 PDF格式下载



到达时间有些参差不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