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
2009-2
黄德林、 李迎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02出版)
黄德林,李迎新 编
38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以公共部门之间的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阐述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定义特征入手,结合公共部门的类型和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机构设置特点,系统分析了公共关系的环境影响、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对象,并对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各种专题活动作出了全面的介绍,同时结合诸多现实案例对公共部门公共关系进行了生动剖析。深入阐述了危机公关的处理问题;《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还分析了不同类型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以及非政府组织公共关系,丰富了《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整体架构,也对公共部门国际公共关系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公共关系的性质和其特定的特点,分析了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礼仪,对于我国公共部门更好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MPA学员及社会各界实际工作人员学习参考用书。
第1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导论1.1 理解公共关系1.1.1 公共关系的定义1.1.2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1.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特征1.1.4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1.1.5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1.2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作用与意义1.2.1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直接导向作用1.2.2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间接作用1.2.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意义1.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职责与职能1.3.1 公共关系的职责1.3.2 公共关系的职能1.4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与方法1.4.1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1.4.2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演进1.4.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第2章 公共部门形象与公信力2.1 公共部门的类型及其特点2.1.1 公共部门的类型2.1.2 公共部门的特点2.2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机构设置2.2.1 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部门2.2.2 专业公共关系公司2.2.3 公共关系协会2.3 公共部门公信力与软实力2.3.1 公共部门公信力2.3.2 公共部门软实力建设2.4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与能力2.4.1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2.4.2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2.4.3 努力提高我国公共部门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第3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环境3.1 理解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环境3.1.1 公共关系环境的含义与特征3.1.2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环境的含义与特征3.1.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环境的类型3.1.4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环境与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互动3.1.5 研究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环境的意义3.2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经济环境3.2.1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经济环境的内容3.2.2 经济环境对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影响3.2.3 当代中国的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经济环境3.3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政治环境3.3.1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政治环境的内容3.3.2 政治环境对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影响3.3.3 当代中国的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政治环境3.4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环境3.4.1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环境的内容3.4.2 当代中国的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环境3.5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国际环境3.5.1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国际环境的内容3.5.2 当代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3.5.3 当代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国际环境的基本状况3.5.4 当代中国的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国际环境3.6 当代中国公共部门公共关系的其他环境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第4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对象(一)4.1 公众及其分类4.1.1 公众的含义及其特点4.1.2 公众的分类4.2 工人关系4.2.1 现阶段工人社会地位变迁4.2.2 公共部门工人关系要点4.3 农民关系4.3.1 公共部门农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4.3.2 理顺公共部门农民关系的举措4.4 企业家关系4.4.1.企业家的社会作用4.4.2 公共部门企业家关系的完善措施4.5 科技教育界关系4.5.1 公共部门对科技教育界的作用4.5.2 科技教育界的公共责任4.6 文化体育界关系4.6.1 文化体育界和公共部门的相互联系4.6.2 公共部门文化体育界关系的现代变革4.7 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扶持4.7.1 关心与扶持弱势群体是公共部门的责任4.7.2 公共部门关心和扶持弱势群体的主导性作用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第5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对象(二):新闻界关系5.1 新闻界的分类与特点5.1.1 印刷类媒介5.1.2 电子类媒介5.2 传播过程与效果评估5.2.1 传播过程5.2.2 果评估5.3 传播的原则与一般方法5.3.1 传播的原则5.3.2 传播的一般方法5.4 传播媒介选择与处理新闻界关系方法5.4.1 传播媒介的选择5.4.2 处理新闻界关系方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第6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对象(一):内部公共关系第7章 公共部门形象评估与优化第8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一)第9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二)第10章 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第11章 不同类型公共部门之间关系协调第12章 非政府组织公共关系第13章 公共部门国际公共关系第14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职业道德与礼仪参考文献后记
第1章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导论1.1 理解公共关系自从公共关系诞生以来,已经形成许许多多公共关系的定义。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哈罗博士搜集了20世纪以来的472种有代表性的公共关系定义,但至今仍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论,原因就在于公共关系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再者,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1.1.1 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又称“公众关系”。“Public”本身包含公(有)的、公众(事务)的、政府的、公家的、公立的、社会的、公用的、公共的、公开的等多种意思,它的反义词是“私人的”。在中国语境中,“关系”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一般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二是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三是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以及值得注意的地方(常跟“没有、有”连用);四是泛指原因、条件等;五是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六是指关联、牵涉。就公共关系的内涵而言,基于不同的认识和研究视角,许多学者以及学科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即便是公开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版本不同,定义和解释也不一样。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