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

吴晓明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晓明  

页数:

474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为一名哲学研习者,重要的事情终是学和思。这学和思于是形成为一条道路,其间的隐晦曲折,困顿和遭遇,以及星星点点的发现与体悟,对自己来说,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位学界的朋友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能把它们记录下来;我想,思的经历一如生活的经历,即便没有太大的价值,也往往可以是有趣味的。我之所以钻研马克思哲学,一则是初始的学业,一则是后来的教学任务。但我知道,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东西,或可粗略地名之日“吸引力”,一直支配着我的研习。这种吸引力(老实说,是巨大的吸引力),按单纯知识的观点,也许是无稽之谈,或者,在最好的情形下,是纯属个人的主观方面。我始终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即便是上述“吸引力”还处于晦暗之中的时候。黑格尔所谓“不错”的见解总能比比皆是,但它们什么时候切中了问题所在的那个问题的核心呢?这样的见解,难道不是始终在貌似公允的冷漠中把一切夷平,并使之进人相对主义的泥淖中么?“马克思哲学不过是西方哲学诸学派之一”,如果我们撇开其上下文并完全停留于该命题中,那么,它比说马克思哲学是“恶魔的思想”更缺乏真实的意义(固然,该命题也不是完全无意义的)。在此等命题中并不存在历史地真实的客观性,因为真正的客观性是不能用抽象化和形式化的东西来冒充的;用一位哲学家尖刻的话来说,此种冒充的东西不过是“阉人般的客观性”。“吸引力”始终存在。虽然我不甚明了它的由来和底蕴,但有一点很清楚;它决不止于我个人之事,亦非单纯心理学意义上的“状况”。

内容概要

本书集中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主要学术成果,其内容按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们的时代、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现实、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当代解读。这些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理论分析,在哲学与时代的重大问题上积极开展了与当代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地阐述为对“社会现实”领域的深刻开启。

作者简介

吴晓明,1957年生。江苏江阴人。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系主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科学与社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等著作七部。1999年获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书籍目录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们的时代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主题 二、对存在论根基之澄清与阐明的必要性 三、作为文本解读的对话以及同当代生活和当代哲学的对话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 一、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传统估价 二、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估价 三、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任务马克思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一、主体性哲学及其基本困境 二、作为感性意识或实践意识的语言 三、马克思的语言概念与意识之内在性的瓦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一、对马克思哲学的近代阐释 二、“超感性世界”的腐烂或崩溃 三、马克思同整个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的脱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一、作为现代世界之本质一根据的资本 二、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内在联系或“共谋”关系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及其原则高度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 一、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所作评论的实质 二、马克思所谓“改变世界”是否从属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 三、意识的内在性及其瓦解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 一、发展主题上的基本对立 二、自由的领域与自然必然性的领域 三、立足于历史—实践原则的发展理论文明间冲突的现代根源与前景 一、“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和解” 二、“文明的冲突”:探究原委 三、文明之冲突的现代根源 四、“中国争霸”的神话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篇 历史与社会现实哲学的时代课题与使命 一、哲学与思的任务 二、对主观意识观点的批判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一、主观思想及其对现实的遮蔽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还是康德主义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现实的发现 二、总体性的观点 三、具体化的路径与实行回到社会现实本身 一、外部反思与客观思想 二、马克思之超越黑格尔哲学 三、社会现实的积极呈现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 一、黑格尔对主观思想的批判与社会现实的绽露 二、马克思之重启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三、作为历史之本质性一度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与经济伦理学研究 一、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 二、经济伦理主题的社会历史向度 三、切中社会现实的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向度 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学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与社会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任务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视域的初始定向 一、方法问题与存在论 二、黑格尔传统的积极意义 三、初始定向的局限性 下篇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当代解读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争论 一、争论的基本背景 二、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阐释路向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拨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当代发现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当代发现” 二、理论立场的重要性 三、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学术研究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方法问题 一、语录归纳法:无差别的一般性 二、阿尔都塞的“总问题”和“认识论断裂” 三、思想史研究的方法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马克思思想的开端 一、黑格尔哲学之为宗教的理性支柱 二、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 三、最初的转折与矛盾之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立场 一、《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一般的说明 二、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肯定意见:比较具体的说明 三、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意见:比较具体的说明《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取向 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政论的一般倾向 二、具体的现实性取向 三、“人民理性”或“人民精神”马克思同“自由人”决裂的哲学根_由 一、“自由人”的政治浪漫主义 二、哲学上的差别 三、“思想”和“现实”令人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 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面临的困惑 二、理性的法与私人利益的“非法” 三、理论中的内在矛盾与哲学上的改弦更张《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共同立场 二、对象性的反思形式:直观 三、对象性的反思形式:活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一、“本质的矛盾”与“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意义 三、市民社会的科学:经济学和政治学 四、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巴黎手稿》: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象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三、“对象性的活动”原则的本体论意义 四、“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全部内容中的贯彻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 一、实践学说与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基础 二、实践之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 三、感性的对象和感性的活动 四、马克思实践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变革意义

章节摘录

很显然,这里的“语境”或“对话”等根本不止于时下所谓认识论或语言学范围内的事情。因此,更广泛地说来,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取决于此种对话的开展,而此种对话之真正积极的和有效的开展既引发于当代人类的生存境况,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境况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按其本性来说不可能“孤立主义”地生存,作为依然活着的并且是有生命力的思想,它唯有在批判的对话中——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对话——方能使当代所谓问题所在的那个核心绽露出来,方能使其对近代原则的批判(即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获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巩固,并从而呈现其本质上的当代意义。也许,我们应当说,这里的“对话”首先就存在于我们同马克思的(以及其他重要著作家的)遗著之间,也就是说,存在于文本解读之间。这无疑是一项基本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永远也不可能舍弃或稍稍怠忽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献的征引、参照、比较和考证,一句话,属于狭义的文本解读的一切细致的斟酌和考量,以及已经发展起来的各种技能、工具和方法,都不仅是有益的,而且往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恰恰由于构成文本解读之一端的是“我们”,而我们又实际地从属于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所以只是在由我们构成对话之问题的引导和统摄理解的定向上,才有可能实际地生成着使解读的意义得以呈现出来的区域或语境。在这个意义上,文本解读理所当然地要求着的客观性或客观意义根本不可能被幽闭在孤立的文本内部(仿佛形而上学的物之“物性”或自我意识的“内在性”那样),而是在对话的解释学循环中被构成的。否则的话,文本的客观意义只要一经说出就在其现成性上凝固了,也就是说,它一劳永逸地被发现了。


编辑推荐

《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 PDF格式下载



以前读硕士时,吴老师给我们讲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真叫精辟、精彩绝伦,真的无与伦比啊。同学们都听得激情澎湃,太充满激情了,整个情绪都被调动起来,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哲学可以竟然这么震撼心灵。吴老师讲课极具激情,也很有艺术,点到即止,所以很多东西我们听得不太明白,但也激起了我们的求知欲。这辈子听了很多人讲课,吴老师无疑是最精彩的。而且能把一般人认为的令人烦厌的马哲讲得如此精彩的,国内找不到第二个。当然这源于吴老师这么多年对马克思哲学的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那时吴老师也刚开始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去重新发现马克思哲学,十多年之后终于欣喜地看到吴老师把这些思想成果行之文字,出了好几本专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吴老师在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是国内第一人,即使在整个世界来看也是顶尖的。这本书的很多内容,吴老师都在课堂上讲过,所以毕业这么多年后,尽管现在不再从事哲学专业了,但是还是很怀念吴老师在课堂上带给我们的震撼,所以10多年之后再买吴老师的这部著作看,很多东西似曾相识,也解答了当时很多的疑惑。


学哲学的人都喜欢,很有深度。


虽然深奥,但很有启发


看了别人的推荐决定买的,目前正在看,这种书需要慢慢品味


吴老师的心血之作,值得精读、反复研读。


好,还看不大明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