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翻译诉求
2010-6
武汉大学出版社
陆刚
288
无
陆刚同志寄来了他的新作《和谐与翻译诉求》。其书名就让人眼目一新。看了一下全书的内容,我才意识到取这样的书名并不是别出心裁或故弄玄虚,而是作者确实有所“诉求”。近来国内翻译研究热火朝天,各种翻译教科书层出不穷,我手头就有好几百本,有叫“教材”或“教程”的,也有叫“技巧”、“指南”或“研究”的,唯独陆刚同志的这本书叫“诉求”,其用意在于表明此书是一种探索,显示出一种谦虚学习的精神。 陆刚同志是福建省武夷学院的一位中年骨干教师,也是教翻译课的,而且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陆刚同志曾到过许多院校学习,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当访问学者时,我有幸成为他的导师。我先后为来自各兄弟院校的二十余位访问学者担任过导师,陆刚同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陆刚同志很有个性,谦虚而勤奋好学,在学术上虚心求教,抓住各种机会同别人进行诚恳的商量探讨。有一点值得提一下,那就是他善于真正开动脑筋作深入思考,颇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愿随大流,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因此,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路,虽然还谈不上重大的建树,却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年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重点不在于教授别人应该如何翻译(当然也是一本不错的教材),而在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从本书所谈的翻译理论方面看,作者并没有列举国内外浩如烟海的翻译理论,而是引用自己认为最有启发的若干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分析和研究。
《和谐与翻译诉求》的目的重点不在于教授别人应该如何翻译(当然也是一本不错的教材),而在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从《和谐与翻译诉求》所谈的翻译理论方面看,作者并没有列举国内外浩如烟海的翻译理论,而是引用自己认为最有启发的若干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分析和研究。
陆刚,1960年生,福建省屏南人。福建省翻译协会理事、福建省特邀外事翻译、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福建省专业巡视员。2002-2003年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武夷学院英语副教授,主要从事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在《中国科技翻译》、《外国语言文学》、《贵州大学学报》、《江南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
序上篇 文本复读与探索第一章 翻译思想:对等译者规范第一节 翻译与翻译单位第二节 对等的翻译思想第三节 译者与翻译规范第二章 功能对等:文本译文受众第一节 信、达、雅与功能对等第二节 巴氏理论与文化功能等值第三节 近似对等与受众认同第三章 外宣翻译:完整通顺准确第一节 准确与完整、通顺的关系第二节 获得准确译文的若干办法第四章 语言范式:承载对比和谐第一节 语言范式与对比第二节 对比承载着和谐中篇 实例对比与分析第五章 词汇第一节 词汇表达第二节 “择善择优”的翻译原则第三节 四字结构第四节 颜色词第六章 句子第一节 句子构建第二节 对应式主语转换第三节 文章标题第四节 “把”字句第五节 书名翻译第七章 语篇第一节 语篇处理第二节 语篇的语域和意向第三节 《朱子家训》及其译本下篇 文化迥异与相通第八章 文化词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文化词第二节 源语国文化和语言的输入第三节 文化视域下的共性与个性第四节 阴阳之说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第九章 隐含式第一节 信手拈来妙然天成第二节 视点转换异曲同工第三节 喻体意象文化底蕴第四节 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第十章 思维链第一节 审美习惯与价值取向第二节 思维模式与行文特点第三节 文化概念与认知顺序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表达方式引用文献目录后记
二、译者的运作空间 翻译活动是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影响和制约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有:泽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译者翻译一部作品的目的、译者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期待视野、译语文化中的文学传统、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相对地位以及翻译活动与译语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然而,不管我们的期盼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来就是不平等的。译者就像一个谈判代表,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势力。他往往会对他的谈判对手,即对另一种文化译入的文本,持有某种特定的态度。这种针对源语文化的态度,或敬或鄙,反映了译者对他所代表的文化地位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也是译者选择特定翻泽策略的语用根源。简言之,译者所代表的文化是一种权力话语,其势力如何以及译者对这一文化所持的态度怎样都会在他不自觉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制约着他的语言选择。 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使人们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首先,译者与原作者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他们都按照自己的兴趣重点对现实世界进行切分,兴趣重点不同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词汇意义的不对应。其次,人类对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预设。原文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原文读者和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预设。因此,读者既能按照作者所期待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内容,同时又能领会到原文特有的风格。然而,译文读者并不熟悉原文读者的文化预设,因此只能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去理解译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