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语(上)

林待秋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待秋  

页数:

91  

内容概要

  《格鲁伯国学诵读丛书:论语(上篇)》是由我国著名的谭冠先教授牵头主编,并邀请国内20多位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老、中、青年专家和学者共同编写完成,帮助读者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论语。

书籍目录

第1课 学而第一 (上) 3第2课 学而第一 (下) 7第3课 为政第二 (上) 11第4课 为政第二 (下) 15第5课 八佾第三 (上) 20第6课 八佾第三 (下) 24第7课 里仁第四 (上) 29第8课 里仁第四 (下) 32第9课 公冶长第五 (上) 36第10课 公冶长第五 (下) 41第11课 雍也第六 (上) 46第12课 雍也第六 (下) 51第13课 述而第七 (上) 56第14课 述而第七 (下) 61第15课 泰伯第八 (上) 66第16课 泰伯第八 (下) 70第17课 子罕第九 (上) 74第18课 子罕第九 (下) 79第19课 乡党第十 (上) 84第20课 乡党第十 (下) 88

章节摘录

  孔子讲的“仁”是内心之德,讲的“义”是仁的外用,所以孟子深得孔子之学,将“仁义”连用,即所谓“仁内义外”。《里仁》篇的上半段讲“仁”,即“仁道”(仁之道),“仁德”(仁之德)。  什么是“仁”呢?“仁”是“居于内心的美德”,所以孔子说“里仁为美”,并且从各个角度阐述了“里仁”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1.仁能生智。仁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同类的自然情感,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思想就会败坏,思想败坏了就不可能聪明了,因为连做人的根本都失去了,自然就不可能生长智慧了。所以说:“没有仁爱就会败坏,怎么能得到智慧呢?”  2.仁爱让人既能安于贫穷,也能安享快乐。所以,有仁爱的人是幸福而智慧的,因为他知道,越是仁爱就越对自己有利。有什么利呢?无论贫富自己都感到快乐,而且变得更加智慧。现实中人人都想富贵(有钱财就是“富”,地位高就是“贵”),想摆脱贫贱的境况,可是不用仁德的方法求取富贵或摆脱贫贱,却不能安享富贵,最终摆脱不了贫贱。  3.有仁爱的人更加了解别人,或者少犯过失:仁德能够帮助一个人分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此能够结交到真正的朋友,远离小人。至于那种整天抱怨吃穿不好却有大志的人,实际上只是伪君子,也不值得结交。人的过失各不相同,观察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4.仁爱能防止邪恶。因为立志于仁,人就没有做坏事的欲望了。  所以,仁德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一个人早上懂得了仁道,即使是傍晚死去都不留下什么遗憾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论语(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