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
2004-12
浙江大学出版社
徐晓东
297
《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是本人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有邵文其、洪仙瑜、李云贵、管培红、金仙高、潘金珏、胡志林、王建敏等同志,他们分别是从事幼儿、小学、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长。本课题组成员大多参加了“椒江教育股份制理论与实践研究”。从1997年开始,他们大胆地迈出_r改革的步伐,对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进行实践探索,当“资本的寻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悖论还未找到政策的注释时,校长们如摸着石子过河去寻找体制上存在的不足。他们坚信只要有利于椒江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就要去试去闯;哪怕是坎坎坷坷,荆棘丛生,他们忍受着切肤之痛走自己的路,五年的研究历程饱受了风风雨雨。在风雨兼程中没有经验可直接移植,也没有现成的政策可以支撑。这对充满改革热情的实践者来说,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校长的责任,更多的是改革中与旧体制碰撞的种种反冲力,但校长们在这种身心负重下挺了过来……椒江这块教育热土,的确是一个冒险者的乐园,是一个开拓者的香格里拉。《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这一命题,是我们课题组成员长期探讨、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我们在改革实践中碰到的必须完成的现实课题。
序前言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社会转型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二节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制度体制探究第一节 制度体制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失序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教育制度重建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教育理念重组第二节 教育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第三节 教育制度建设第四节 教育制度体制资源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与对策第一节 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 现代教育制度应具备的重要特征第三节 相应对策第五章 办学体制创新第一节 办学体制创新的基础第二节 办学体制创新实践第三节 办学体制的几种模式第六章 办学体制创新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椒江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第二节 办学体制创新的观念突破第三节 椒江区办学体制创新策略第七章 学校薪酬制度第一节 学校薪酬改革的历史与回顾第二节 薪酬制度概述第三节 薪酬体系改革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第八章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探析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确认第二节 学校管理体制的具体变革第三节 改革过程中的反思第九章 “教育股份制第一节 “教育股份制”的缘起第二节 “教育股份制”的起步和运作第五节 “教育股份制”的优势第四节 书生中学办学模式引发的区域效益第十章 “校长经营责任制”探索第一节 “校长经营责任制”提出的背景分析?第二节 关于校长经营责任制的界定第三节 关于校长经营责任制的运作实践第四节 实施校长经营责任制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 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实践与探索第一节 对民办公助办学机制的理解及研究的定位第二节 书生小学的实践与探索第三节 问题与对策第十二章 教育品牌拓展实践与思考第十三章 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第十四章 育英中学的办学模式与制度设计
第一,相对独立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有了自身的小块经济利益,学校的办学机制随即以“教育规律”加“成本一收益法则”来运行,有了新体制的萌芽,同时,同旧体制相连的脐带又没有完全剪断,学校的性状尚未根本转变,离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还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行为既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不是完全依附于国家,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对”一词带有很大的伸缩性,使独立性的范畴可大可小。一般来说,学校行为独立性的大小,取决于国家对学校扩权的多少。 第二,一定的执行性和一定的决策相结合。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行为既不是完全的执行性行为,也不是完全的决策性行为,而是一定的执行性和一定的决策性相结合的教育行为。这是因为在社会转型期间,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政校职责分开,国家虽然对学校扩大了自主权,但仍然能够在许多重大决策上干预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日常管理。 第三,有限的开放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行为既不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是完全开放的,而具有有限的开放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后,学校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办学,并在完成国家的招生计划任务后参与“国有民办”的管理和部分自筹经费的招生。在这个范围内,学校是对外开放的。但是,学校又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系统。由于国家干预学校的办学和管理,采用行政手段下达指令性计划,学校还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只能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有限制的部分开放。 第四,学校行为的短期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学校这一教育主体的利益追求被合法化;同时,对利益的强调也快速地强化了利益的个体化,社会个体在教育行动领域中更趋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作出选择。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促使学校行为存在两种并存的趋势:一是学校教职工要求尽可能提高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二是学校要求扩充招生规模,求得自身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必然导致办学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致使部分学校和个人不顾办学条件具备与否,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整个社会的长远需求,盲目办学。其结果自然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失当、教育质量的难以保证和教育失序的产生。 社会转型期学校行为的这些特点,一方面能产生合理的学校行为,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学校普遍的异常行为和教育失序,诸如学校的扩张冲动、相互攀比、追求短期行为、学校领导追求行政级别的提升、学校追求行政建制的升格,等等。学校之所以产生异常行为,主要在于:由权力中心供给的教育制度体制尽管受到学校对教育制度体制创新需求的影响,但不能决定教育制度体制的意愿供给。学校在执行权力中心供给的教育制度体制时,常常会使实际教育制度体制供给偏离意愿教育制度体制供给,这为教育失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决定其对教育制度体制的需求与权力中心供给的教育制度体制存在着较大差异,而目标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学校的教育制度体制需求与教育制度体制供给的不一致性;当学校对教育制度体制的需求与权力中心的意愿教育制度体制供给不一致时,学校常常会对权力中心供给的教育制度体制作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理解,以机会主义的态度实施权力中心供给的教育制度体制。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常常使实际教育制度体制供给偏离意愿教育制度体制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