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2008-6
浙江大学出版社
曹瑞涛
278
无
有人断言:两种以不同语言为载体,沿着各不相同的历史路径发展起来的“异质文化”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诸多“异质文化”在空间上不再遥茫难及,虽然不时有人还会生出些咫尺天涯的感叹,但随着它们日渐相近,经历了最初的猜疑、排斥,甚至冲突之后,我们必须承认:在它们之间还产生出相互认识、理解和融通的趋势。 “跨文化研究”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使命是努力超越那些“不可通约性”的深沟大壑,在“异质文化”间建起良性交往的桥梁,增进生活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的理解与互信。当然,由于“跨文化研究”在国际上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至今国际学界还没有对它形成统一的定义,更没有建立起普遍认可的理论与方法体系。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看,眼下这一领域中“群龙无首”的状态并非全无是处,它恰恰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尝试的机会,“在跨文化视野下,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处境的人都是平等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和文化格局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冷战时期形成的两极对立的模式已不能准确地解释这些新鲜事物,从而无法为行动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案。鉴于此,晚年的罗尔斯在延承自己中期研究方法的同时,对其正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和修改。通过这些努力,罗尔斯希望在多元时代里,国内和国际社会都能以政治正义为基础,建立起稳定、和谐、繁荣的人类生存“新秩序”。罗尔斯的设计是否可行?让我们对之进行一番考察吧。
曹瑞涛男,1973年8月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满族。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到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至今。1999年至2006年间在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习,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并在《学术月刊》、《浙江学刊》、《同济大学学报》、《书屋》、《社会科学论坛》、《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江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假故事与真故事 第一节 古典视镜下的“多元惨剧” 第二节 现代多元价值共存的基础第二章 “坚硬的多元”与“美国实验场” 第一节 犹太人事件 第二节 作为“多元共生实验室”的美国第三章 “合情理多元社会”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第一节 多元共存问题及其总体解决框架 第二节 “合情理性”的提出 第三节 在独立的政治世界中构建正义 第四节 政治正义如何稳定长存 第五节 政治世界中的“公共理性”第四章 “万民法”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第一节 “人民社会”还是“主权国家” 第二节 “秩序良好社会”中的“万民法”原则 第三节 战争法则与援助义务第五章 是普适定律,还是地方性权宜之计? 第一节 普泛性正义观念中的美式个人主义色彩 第二节 “悲观多元论”的质疑与“权宜之计”的阴影第六章 “乌托邦”与“帝国”哪个更现实 第一节 “全球化”浪潮淹没了“广场” 第二节 通向世界和平还是通向“帝国”霸权?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五 美国“前多元时代”的多元化进程虽然使许多异质因子进人到主流社会中,冲淡了那里的单质性,但是,由于原有主流力量过于强大,以致于新进入的许多异元因子不得不向主流靠近,甚至要求同化于主流之中。到20世纪中叶,进入美国社会的新移民们还都会受一种“正常”公民模式的引导,而所谓“正常”公民,无非是指身体健康、遵循传统两性关系的白人男子,②稍保守一点的话,这样的白人男人还要拥有撒克逊风格、中产阶级地位和新教背景。 黑人民权运动所要求的,就是以平等的身份进入这个由白人组成的主流社会;而女权运动的要求也大同小异,她们希望把女人男性化,变得和主流社会中的白人男性一样;至于其他更小的群体,更是以顺利进人、迅速同化为成功。鉴于这种情况,冷战结束前的美国社会仅仅还是一个具有多元化趋势的“前多元社会”,其社会在实质层面上仍然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只是在表层上,它的态度显得十分温和,能够宽容地对待不同存在者,给予他们改造自己的时间,甚至永远达不到一致也可以容忍,只要他们总处于这样一种主动趋近的运动状态就行。
无
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