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应启肇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应启肇 编  

页数:

176  

Tag标签:

无  

前言

  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平衡的呵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代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涉及我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环境、生态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的问题。我们编写这本书是为了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介绍给大家,对地球的演化、形成和地球上的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它和人类的关系作一阐述,从而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对目前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对党中央和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降耗”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国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到将建设成的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的小康社会,成绩是巨大的。但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过多、过度地消耗了地球上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的资源,例如森林中的木材,草原上的牧草,江河湖海中的鱼虾,地下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过度、过分地破坏了地球环境与生态平衡,例如开伐森林成农牧地,开垦草原成农田,排泄湿地中的水源改作他用,填湖、围垦造田等以修造厂房、住宅、公路等。人类又每时每刻地侵占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大大减少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人们不断地向地球各处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废弃物,使地球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失控,以至于难以自动恢复;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COz排放量日益增加以及其他化学品的释放影响了臭氧层空洞的存在与形成,等等。对于近几年来地球上的异常气候的频繁出现,不能不说它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内容概要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即将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在介绍地球的环境、生态与资源的概况时,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与现状,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责任,同时告诫年轻的学生们,认为我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等的观点和认识是狭隘的和错误的。已突破13亿人口的我国,在人均资源上远远谈不上有多少富裕。现在,我们要把“人定胜天”的“宏伟壮志”转为“与地球和谐相处”,更要相信人类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地球。  希望《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能帮助我们当代的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响应党中央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要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方针”,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继续施行“计划生育”国策。坦率地说,中国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一切努力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仍将被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化为乌有或被抵消。做到人口负增长,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当“计划生育”成为每个中国公民的自觉行动时,正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到来之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编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宣传继续严格施行“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国策。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可以作为高校的教材,也可供高校师生在学习环境与环境保护方面课程时参考。

作者简介

  应启肇,浙江海洋学院教师。研究员,硕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长期从事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及农业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曾获得过林业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等部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或成果完成者证书。近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曾两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发表科研与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出版专著:《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地球与人类·1.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2 地球环境功能的形成与演化·1.3 地球表层系统的协同演化第二章 环境与人类·2.1 环境概述·2.2 环境问题·2.3 中国的环境问题·2.4 当今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第三章生态、人口与资源·3.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3.2 主要生态系统·3.3 生态危机·3.4 人口与资源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4.2 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第五章 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5.1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5.2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计划·5.3 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5.2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5.2.1 重要的全球环境保护公约  国际环境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主要靠各缔约国的自觉履行,但对那些针对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所制定的环保公约,所有缔约国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的义务。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主要的公约有6个。  1.《拉姆萨湿地公约》  广义的湿地定义为:陆地上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湿基地、湖泊、河流、稻田、海岸、滩涂、海口、珊瑚礁、红树林以及低潮时水深6m内的海岸带。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被称作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路、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又被称作“自然之肾”。湿地的生态结构独特,通常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湿地还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它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和旅游资源。但是,正是这最后一种作用的不适当开发和滥用,危及到湿地本身的生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湿地其他功能的发挥。  1971年,国际社会在伊朗的拉姆萨正式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为《拉姆萨湿地公约》。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至少指定一个国立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单中,并考虑它们在养护、管理和明智利用移栖野禽原种方面的国际责任。公约要求缔约国设立湿地自然保留区,合作进行交换资料,训练湿地管理人员,需要时应召开湿地和水禽养护大会。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各国逐渐重视海洋污染问题,并进行合作以防止和减轻海洋污染,有关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法因而迅速发展起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