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像理论为基础的筛选阶段决策研究
2008-11
浙江大学出版社
温廼
250
从九年前青涩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到今天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我,特别感激的是我的导师郑全全教授。郑老师是一位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在生活中非常随和、宽容的长辈。在我的大学学习阶段,尤其在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郑老师在学习上给予了我最耐心的指导,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最细致的关心。在我做博士论文的过程中,研究思路的清晰离不开郑老师高屋建瓴的专业水准的启发,研究结构的确立离不开郑老师严谨踏实的专业操守的督促,研究结果的得出也离不开郑老师过人智慧的提挈,甚至是研究成果的撰写成文,依然离不开郑老师学术功底的规范。郑老师,您辛勤传授的专业知识,您言传身教的处世态度,都是我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
第1章 概述1.1 决策问题的提出1.2 决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3 决策科学的现状1.4 决策科学的研究现状1.5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章 决策策略2.1 决策策略概述2.1.1 辅助分析的策略2.1.2 无辅助分析的策略2.1.3 无分析的策略2.1.4 三个范畴的差异和类似之处2.2 决策任务的特征2.2.1 决策问题2.2.2 决策环境2.3 决策者的特征2.3.1 知识2.3.2 能力2.3.3 动机2.4 决策任务和决策者的联结2.4.1 决策任务2.4.2 决策者第3章 决策中的偏差3.1 决策的有限理性和启发式3.1.1 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思维3.1.2 决策的有限理性3.2 启发式带来的常见判断偏差3.2.1 易得性启发式3.2.2 代表性启发式3.2.3 情感启发式3.3 其他决策偏差3.3.1 锚定3.2.2 联合事件偏差和分离事件偏差3.2.3 过度自信3.2.4 证实陷阱第4章 筛选性决策研究的理论背景4.1 构像理论4.1.1 构像理论提出的背景4.1.2 构像理论的早期发展4.1.3 构像理论的核心内容4.1.4 构像理论的研究4.1.5 构像理论小结4.2 筛选性决策的其他研究4.3.1 “定向收拢”技术4.3.2 筛选性决策中的“接受”策略和“拒绝”策略4.3 影响筛选性决策中“接受”和“拒绝”策略启用的可能因素4.4.1 信息的框架效应4.4.2 信息的呈现方式4.4.3 认知需求的个体差异4.4 筛选性决策研究的总结和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4.4.1 筛选性决策研究的总结4.4.2 筛选性决策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5章 以构像理论为基础的筛选性决策研究的理论构建及研究思路第6章 研究一:筛选性决策和选择性决策的信息利用第7章 研究二:“接受”/“拒绝”策略的存在以及决策阶段性第8章 研究三:“拒绝阈限”、“接受阈限”和“直接选择阈限”第9章 研究四:“接受”/“拒绝”策略启用的影响因素第10章 以构像理念为基础的筛选性决策研究结果的对照和分析第11章 以构像理念为基础的筛选性决策研究的讨论第12章 多阶段多特征筛选性决策理论的初步框架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第1章 决策科学概述 1.1 决策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生活中,决策是无所不在的。小至个人购物或企业投资,大到国家政策制定甚至国际局势判断,无一不属于决策的范畴。可以这么说,决策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先哲们很早就意识到了决策的重要性,并且曾采取多种方式试图研究、总结决策的特点,希望以此为依据,对人类决策行为作出预测。这样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现在,决策研究受到了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计算机科学和混沌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1978年和2002年,心理学家西蒙(H.Simon)和卡尼曼(D.Kahneman)因为在决策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仅是对他们的智慧以及数十年耕耘的决策研究成果的肯定,更表达了人们对于决策科学领域的极大认可和关注。 1.2 决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的决策研究大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