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英]哈奇森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英]哈奇森  

页数:

245  

译者:

戴茂堂,李家莲,赵红梅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为人类全面深刻认识自身本质、能力和责任,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之关系的一场巨大社会思想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西方世界的文化。不仅如此,由于战争、殖民、贸易及和平的文化交流,它的影响也流布到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其主导的思想观念乃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创导并发展起来的。严格地说,21世纪初的我们仍然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产儿。启蒙运动作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波及许多国家和领域的一系列思想运动的总和,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张力。彼得·赖尔和艾伦·威尔逊撰著的《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涉及的国家有十六个,涉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人士超过百位,足以证明这场运动涉及范围之广,领域之多。“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更应该看作是一个“家族类似”概念,很可能并不具有人们一直以来所定义的某种本质主义内涵。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希望这本论文能够顺利为人所接受,希望某些有更多能力与闲暇的人会投身于对人类各种天然原则或天然行为意向的更严格的哲学研究,这些研究也许会产生比已经出现的任何道德理论更精密的学说,希望这次显示人类性情的合理一面的尝试会对这个伟大目的有些许用处。 哈尔的克拉克先生所提出的对第二篇论文第二节的主要反驳是在对话中呈现于本书作者的,这提醒作者有必要进一步地阐明无私感情,目的是为了回应他那套从自爱推导无私感情的说法。这套说法似乎比该书作者所看到过的任何纸面观点都更有独创性。他在克拉克先生那里容忍了所有其他部分的论述,而不能容忍这种认为他有损于基督教的公开反驳,其原因在于某些最狂热的基督徒的公开维护。本书作者希望克拉克先生会通过论激情的这篇论文的第一节中所说的而满意于此点以及与无私感情有关的说法,作者有意在此处进行明确的回应,其目的是既要避免那些令人厌恶的对该著作的应答或评述:其中难免太尖刻,太具攻击性;又要避免看过该研究之前版本的人,对为了充实这一主题所必须的阐明和附加证明迷惑不解。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1746)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第一个主要思想家,他在1729年到1746年间任格拉斯哥大学哲学教授,对后来的苏格兰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他持有与霍布斯不同的意见,反对霍布斯的信徒休谟,为苏格兰思想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哈奇森对世界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予他的功利主义思想,他的结果主义准则是将最高的快乐带给最多的人。

书籍目录

论激情的本性与表现 第一节 对几种私人或公共感官与欲望的一般说明 第二节 论感情和激情,纯粹感情的自然法则,激情的混合感觉及其最终缘由 第三节 感情和激情的特殊分类 第四节 我们的各种感情和激情在多大程度上处于我们的权限之中,要么在其产生时会支配它们,要么会阻止它们的产生;对其对象的一般观察 第五节 各种感官痛苦与快乐的强度和延续性之比较 第六节 论欲望之最佳控制的一般结论,以及幸福所必须的原则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第一节 论德性特征在于同真理或理性相符 第二节 论德性与恶行的特点,行为的适宜性与不适宜性 第三节 作为德性观念的伍拉斯顿真理意义 第四节 基于我们通过道德感官接受德性和恶行观念的假设论与其有关的理性运用 第五节 论德性可以拥有美德所意指的一切,以及基于它为感官所知觉并被人从感情或本能中选取的假设而可得回报 第六节 对神的敬重在多大程度上会使行为高尚译后记

章节摘录

对于第一种论述,显而易见,通过道德感官来评判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感情,由此,我们赞许友善的感情,而不赞许相反的感情。但是,没有人能把道德属性应用于知觉道德品性的每种官能,或称他的道德感官在道德上为善或为恶,正如他不能把味觉能力称为甜或苦,或者说,把视觉能力称为窄或弯、白或黑一样。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评判他人的感情,因此,在这些感官中,人们似乎不可能彼此不同,正如他们在口味上的情况一样。赞许仁爱的感官会不认可赞许恶意的感官对其感到高兴的性情。前者会通过他自身的感官来评判后者,后者也会通过他自身的感官来评判前者。彼此首先会视对方的感官为反常。但是,是不是没有差异呢?两种感官是不是同为善呢?肯定不是这样的,任何看到他们的人都会认为前者的感官比后者的感官更值得欲求,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感官都以前面的方式得以构造。但是如果有一种根本没有道德感官的自然物来观察这两个人,他会不会认为前者的状态不比后者的状态更好?是的,他可能会这样,但不是因为知觉到一种感官中的道德善性多于另一种感官中的道德善性。任何理性自然物只要观察到了如此构造、并具有对立感官的两个人,可能就会通过推理而明白,这并不是因为一种感官中的道德善性要多于相反的感官,而是因为指向此人(此人在一种构造中拥有前面一种感官,而在对立的构造中拥有相反的趋向)自身幸福的趋向。不仅如此,此人自己或许也会观察到这点。

后记

弗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7)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g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1725)以及《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1728)对1740年之后开始写作的英国哲学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这两本著作在英国哲学史上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出版于)725年.在备受同时代哲学家以及保守人士的批判之后.哈奇森又在1728年出版了《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该书以《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为写作前提,对其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更加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如果说哈奇森在《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提出了他“新光”道德哲学思想的雏形,那么,正是在《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出版之后,这个思想体系才真正开始成熟起来。相对《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而言,《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在如


编辑推荐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启蒙运动经典译丛·苏格兰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 PDF格式下载



本书翻译很好,超喜欢


非常好!相当好!装帧用纸都好!价格再低更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