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陈建军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建军  

页数:

2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品与资本、技术、信息和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和程度日益深化,作为全球一体化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它通过国际、区际分工,在区域市场和世界市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家层面,即一国之内的区域开放与发展问题,也因为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充满变数:不同区域参与国际市场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其发展速度的不同,两者又会不断地互相强化、循环发展,对一国内部整体的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挑战。 基于上述原因,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和不同区域间的协调与整合,更进一步讲,区域经济的国际化与区际化之间的关系特征,尚待作深入考察。就其本质而言,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是中国总体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而区域经济的区际化是我国内部统一市场形成与整合的基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原有分层格局,因而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已然卷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条件下,在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分层格局下,如何把握区际经济互动中的竞争与融合,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经济运行离不开制度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开放与发展也不能例外,甚至更易于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中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梯度现象有力地显示出,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与作用。在整个国家层面的改革和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条件下,在政府提出了诸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具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看待区域开放、制度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之间的链条联系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建军,浙江杭州人。1987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至1998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和新泻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现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及亚洲经济发展。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以及《环日本海研究年报》(日本)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有:《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与实证分析》、《亚洲经济发展导论》等学术专著。

书籍目录

上篇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区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理论解释 第四节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圈综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五节 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的机制和结构 第六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框架和基本属性 补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分类和构成 第二章 要素流动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大山模型和产业转移 第四节 国际生产综合论和国际投资发展论 第五节 企业跨区域发展理论 第六节 中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 附录: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一个数学模型 第三章 东亚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 第一节 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 第二节 日韩模式与中国台湾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对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战略借鉴 第四章 欧盟发展及其评价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历史环境和发展进程 第三节 欧盟发展成果 第四节 欧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分歧 第五节 借鉴与启示 第五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及其评价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果 第四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局限 第五节 借鉴与启示下篇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构演化和区域创新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前景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与江浙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垂直分工的一体化体系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时期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第三阶段 第五节 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分析 第七章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第三节 实证检验 第四节 基于垂直分工的长三角内部制造业产业优势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企业内地域分工的形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跨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的形成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企业内地域分工模式分析 第五节 浙江民营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地理和历史缘由 第六节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机理 第二节 浙沪间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有关浙江和上海之间产业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沪浙间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路径 第五节 浙江企业转移上海的状态、形式、特征和原因 第六节 浙江企业转移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内部的“雁形状态 第十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中心的创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已有的研究和分析的框架 第三节 长三角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第四节 长三角的制度创新及其内在优势 第五节 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机理分析 第六节 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创新机制,打造中国的创新中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三个层面上对中国经济全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实现“强强联合”,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的产业经济集聚效应,进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激发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第二,解决现实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推进政企分离,加快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第三,形成了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格局,并成为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动力源。但是在理论层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中国经济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至今还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层面推进到更为一般化的应用理论研究层面?如何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纷繁复杂,且看来是各不相关的众多现实问题的研究聚焦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之中?应该承认,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具有先天的不足,首先是没有合适的理论工具。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但用来解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区域经济学在国际上还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人们曾经尝试着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来确定长三角内部上海和江浙地区之问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合适的。城市地理学可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理经济现象,如城市群和城市带现象,但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人的行为、人的趋利行为的研究就有束手无策之感。产业经济学和产业分工理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来说明所谓的“产业同构”问题.等等。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同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不断推进,使得我们已经有可能不用依靠传统的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简单解读,而从研究对象自身的问题研究人手,通过系统的归纳、整理和提炼,聚焦我们的研究问题,形成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最终构建起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的研究平台,以便能够使我们在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时能有相对完整的分析工具,更能将它推广到一般层面上。

后记

记得童年时代住在杭州吴山脚下,山顶上有一处景点,建有一特具江南风味的亭楼,上层的亭匾上,题着四个字,“江海汇观”。登楼远眺,钱塘江像天边白练,浩荡东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是谓“江海汇观”。当时总是会想,在那天际的尽头就是大海了吧,不然怎么叫江海汇观呢。但实际上,从杭州市区沿钱塘江下行,最少还有几十公里,才到江海混搭的杭州湾,至于到真正的大海,那还有一些距离。江海汇观更多的是一种想象,一种带有中国古诗风格的想象。在杭州这个充满了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柳暗花明的城市,类似“江海汇观”这样充满了大气磅礴的想象空间的景观还真是一种稀缺。汇聚是美丽的,唐诗中有,“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不朽诗句,描绘的应该是汉江和长江汇合处的壮观和美丽。在长三角这个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几乎都是坐落在江河、或江海汇聚之处的。上海坐落在黄浦江和长江交汇之处,在南京有秦淮河和长江的汇聚,杭州则是富春江和钱塘江、大运河的汇合地,在宁波是甬江、姚江和奉化江的汇聚。滔滔江海的汇聚,孕育了城市;有了城市.一方区域经济就有了活力,于是经济就发展起来。汇聚源于流动,有流动才有汇聚。古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汇聚是流动的结果,汇聚产生了力量。如果把江河的流动换成资源要素的流动,那么汇聚就是区域一体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解释这种历史现象,成为众多经济学家们努力的目标。


编辑推荐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编辑推荐:浙江大学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系浙江省首批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要致力于“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这一浙江省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多个优势学科,包括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整合多学科的科研力量。现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近年来已获得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中心正日益成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br〉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模式创新,主要致力于开放型经济的效率增进及开放与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竞争力,主要致力于构建提高开放型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揭示经济一体化对外向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三是国际金融发展与区域国际竞争力,主要研究在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借助于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机制的形成等途径,实现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br〉中心主任由张小蒂教授担任,副主任由金雪军、黄先海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史晋川教授担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PDF格式下载



国内为数不多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教材,较系统,易读。


书的内容很新,观点也很鲜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