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影评与剧论

夏衍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夏衍  

页数:

49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夏衍于20世纪初——1900年出生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一个凋敝的仕宦之家。国家的动乱,家境的式微,在他幼小心灵中刻下了不平和忧患。1915年秋进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就读。处于政治文化中心的省城,当时五四新思潮正热浪滚滚,年轻的他感受着时代新气息,为寻找救国拯民之路而执著探求。他于1920年秋东渡日本考入北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除学习专业外,他认真地阅读大量社会科学特别是马恩著作,由此开始对科学救国产生怀疑,树立起只有通过实际斗争才能解救民族于水火的信念。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反动当局镇压革命的血雨腥风中,他潜回上海,不久即毅然走进中国共产党的战斗行列。自此,他始终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以闪烁着华彩的思想和文字,为阴霾的历史勾勒出一片温馨,在一个又一个历史波谷中满怀信心地构筑信念和希望。

书籍目录

在《春蚕》座谈会上的发言“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电影批评的机能——电影批评夜谈之影评人、剧作者与观众——电影批评夜谈之二《火山情血》评《生路》述评《城市之夜》评柏勃斯德之巨作《吉诃德先生》《凌霄壮志》赘言——我以为值得很高的评价《妒花风雨》评——被歪曲了的《珍妮之一生》《权势与荣誉》的叙述法及其他故事连累了导演的一个实证——写在《斗牛艳事》观后凯塞琳女皇的时代——所谓“女皇剧”的本质及其他辣的材料与甜的烹调——《凄红惨绿》的原作影片在《十字街头》座谈会上的发言从冬到春的戏剧对于春季联合公演的一些杂感库里琴如此说一封给日本友人的信论上海现阶段的剧运——复于伶论剧本荒——在“香港青年戏剧协会”讲给战地戏剧工作者的一封信谈真作剧偶谈——在广西省立艺术馆的讲话于伶小论演员与语言——演剧杂感关心的,熟悉的——给某杂志编者的信论正规化——现阶段剧运答客问论“戏德”谈小丑人、演员、剧团从迷雾中看一面镜子——几个现代剧中所反映的妇女问题戏剧与人生——答一个不相识的朋友戏剧到农民大众中去——戏剧节答一个朋友的信历史剧所感剧作上的几个问题“八年的苦白吃了吗?”——致东山及诸友在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论《十五贯》的改编几个比喻和联想难忘的1930年——艺术剧社与剧联成立前后杂谈改编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谈《林家铺子》的改编读《关汉卿》杂谈历史剧关汉卿不朽在1959年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漫谈改编题材·主题在1961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塑造性格与历史真实——和《鲁迅传》摄制组的几次谈话从点戏说起也谈戏剧语言历史剧的题材生活·题材·创作——和几位青年剧作家的谈话对改编问题答客问——在改编训练班的讲话周总理对演剧队的关怀——关于演剧队的一些史实从广州会议谈起——在全国戏剧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祝《电影艺术》复刊并从中国电影的过去展望将来我的期望——在中国剧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在1979年电影导演会议上的讲话重读《创新独白》——悼念瞿白音同志逝世一周年关于文艺创作的几次谈话答《戏文》编者问为提高影片质量而奋斗——在电影局召开的创作人员影片观摩学习会上的讲话在“新中国三十五周年电影回顾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电影卷》序在全国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培养一支过硬的电影编剧队伍——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艺术大师欧阳予倩百岁诞辰他爱人民,人民也爱他的艺术——写在梅兰芳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代序《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导言《大江东去——沈祖安人物论集》序夏衍年表

章节摘录

  假使说,作者用堂吉诃德表现了没落贵族的理想主义,那么很明白地从卒桑丘是代表了农民的物质主义。在这儿,塞万提斯意识着自身的阶级地位,认清了贱民快要代替贵族的必然,所以吉诃德先生已经不能再用以上向下的态度而只能用平等和友爱的眼光来对付他的从卒。在原作第二部,这位胆怯而狡猾的桑丘变成了治理地方的知事,从这一点观察可以说是极自然的事情。  在两种社会体制交替的转换时代,最容易热狂和焦躁的是这介在中间的杂阶级的知识阶级,阳性而乐天的就成了堂吉诃德,阴性而悲观的就变了哈姆雷特。当然,堂吉诃德而能更客观地凝视现实,也未尝不可以进一步而变成新时代的建筑的技师。在塞万提斯的吉诃德里面,我们明白地看出了作者一方面毫不容情地剔抉、嘲弄和鞭笞没落者的亡灵,而他方面却又用温暖的同情和爱怜的热泪来替这没落者辩护、矫正和激励的姿态。焦躁和热狂着的知识阶级!望你们从这时代的影子中间,认识了吉诃德先生的运命,然后乐天、勇敢,至公寡欲地去遂行吉诃德先生的历史的使命吧!  1933年,由一个被希特勒的德意志驱逐出来的艺人G.W.柏勃斯德来摄制这部影片,这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塞万提斯是一个16世纪末叶的没落的小地主贵族,柏勃斯德却是呼吸着战后德意志之空气的、以敏感和苦闷为生命的20世纪30年代的小市民的知识阶级,塞万提斯对于吉诃德先生的爱憎两面性和我们这亡命的艺人是有历史的共通点的。  柏勃斯德是有强烈的“正义感”的知识阶级,他居住在战后的德国,他所描写的只是那些娼妓、乞丐和只为战争伤残毁灭了的人们。在《没有愉悦的街》,在《乞丐歌剧》,他不探索原因,不指示出路,描写了所谓世纪末的忧郁和悲哀,但是在《西部战线1918年》,乃至在《炭坑》,他已经危机一发地踏上了两个世界的交点。在此,他的思想的成长,抵触了他所生存着的社会的基础,他不能永远地逃避到Atlantis的禁宫,他更不能像贤明而懦怯的Von Stanberg①一样的以色情的世界去寻觅他的出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影评与剧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