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多元调和

杨雪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雪  

页数:

18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者选择了较少被人关注的张爱玲翻译作品及其译者角色为探讨对象,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人们展示出张爱玲的翻译实践所特有的价值和贡献。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张爱玲翻译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多元调和”。作者同时指出,“调和”不仅是张爱玲的美学追求,也是她的翻译追求。张爱玲在翻译中对“调和”的追求表现在各个层面和各种因素上,因此称之为“多元调和”,并将其视为杂合的理想途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研究方法与范围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范围第二章 张爱玲翻译之路2.1 张爱玲的创作背景与作品2.2 张爱玲的翻译背景与译作2.3 张爱玲翻译与创作的互动2.3.1 翻译对创作的影响2.3.1.1 散文翻译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2.3.1.2 小说翻译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2.3.2 创作对翻译的影响2.4 张爱玲对翻译的思考2.4.1 张爱玲作的译者序2.4.2 张爱玲介绍译作的文章2.4.3 论及翻译的张爱玲散文和信件2.4.4 其他人的回忆文章第三章 张爱玲与文学翻译中的多元调和3.1 文学翻译的多元3.1.1 宏观层次上的多元3.1.1.1 文化因素3.1.1.2 诗学和意识形态3.1.1.3 社会、历史因素3.1.2 中观层次上的多元3.1.2.1 翻译性质3.1.2.2 翻译主体3.1.2.3 翻译目的3.1.2.4 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3.1.2.5 翻译策略3.1.3 微观层次上的多元3.1.3.1 翻译单位3.1.3.2 翻译技巧3.1.4 其他翻译理论中的“多元”3.2 文学翻译与杂合3.3 多元调和——杂合的理想途径3.3.1 调和与杂合3.3.2 张爱玲与多元调和第四章 张爱玲对翻译与创作的调和4.1 中西译论中的翻译与创作4.1.1 中国学者论翻译与创作4.1.2 西方学者论翻译与创作4.1.2.1 古典译学范式4.1.2.2 近现代译学语言学范式4.1.2.3 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4.2 张爱玲的翻译与创作4.2.1 译中有作4.2.1.1 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4.2.1.2 翻译中的再创作4.2.2 亦译亦作4.2.2.1 值得关注的自译现象4.2.2.2 亦译亦作的张爱玲自译4.2.3 作中有译第五章 张爱玲对翻译主体的调和5.1 翻译主体与主体间性5.2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调和5.2.1 处于中心地位的读者5.2.2 “不低估读者的理解力”5.3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调和5.3.1 基于情感移注的翻译5.3.2 作为对话的翻译5.3.3 自译作品中译者与作者主体的调和5.3.3.1 拒绝僭越的自译者5.3.3.2 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对主体的调和第六章 张爱玲对翻译策略的调和6.1 英译汉作品6.1.1 流水句与欧化句的并用6.1.2 四字格与欧化词语搭配的共存6.1.3 西方韵律与东方音调的交响6.2 汉译英作品6.2.1 人名称谓翻译6.2.2 颜色词翻译6.2.3 拟声词与元语言翻译6.2.3.1 拟声词翻译6.2.3.2 元语言翻译6.2.4 习语翻译6.2.5 意象翻译第七章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实证调查7.1 调查概况7.1.1 调查目的7.1.2 调查内容7.1.3 问卷设计7.1.4 调查对象与方法7.2 数据与分析7.3 调查局限7.4 调查结论第八章 场域对张爱玲翻译的影响8.1 场域中的翻译话语8.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译汉文学场8.2.1 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英译汉文学场8.2.2 中国内地的英译汉文学场8.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译英文学场8.3.1 文学场中的汉译英作品8.3.2 文学场中的张爱玲汉译英作品8.4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8.4.1 张爱玲重返汉译英文学场的原因8.4.2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的状况8.5 惯习的影响8.5.1 个人生活轨迹8.5.2 教育背景8.5.3 创作风格与文学主张第九章 结论9.1 研究回顾9.2 研究意义9.3 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附录附录一 张爱玲翻译年表附录二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调查问卷参考书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多元调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