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实用指导
2010-12
浙江大学出版社
章红兵
288
246000
我国近年来由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种猪,这些种猪大多都是经过高强度选育的品种,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在过去30年中对基因的筛选,使母猪的体脂下降了50%,使现在的母猪与其祖先相比对营养变得更加敏感。所以,如果母猪营养供给模式不精准,饲养管理不到位,母猪的繁殖性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加之近年来我国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使我国猪场的生产水平不尽如人意。从我国生猪统计资料数显示,2009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5010万头,但2009年生猪出栏只有6.4亿头,平均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生猪出栏数为12.77头。而加拿大GENESUS的成员企业大多数已达到25头以上。 笔者近几年走访了国内很多猪场,母猪繁殖障碍是猪场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导致繁殖问题的因素很多,涉及母猪和公猪整个生命期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后备种猪的引进和饲养管理、母猪的发情鉴定和配种、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的分娩接产、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到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以及猪场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控,每一个细节的错误都会对最后结果构成影响,从而影响猪场的繁殖成绩。再加上一些不良的习惯性的操作规程,设计不合理的猪舍建筑,工作人员人数不足、年龄偏高、培训不足,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本书通过猪的品种与繁殖、饲养管理与繁殖、营养与繁殖、环境与繁殖四章内容的分析,提出提高猪繁殖力的措施;书中还介绍了培育高繁殖力的种猪、繁殖新技术与人工授精技术,并根据作者多年临床实际,介绍了“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断与防制。 本书紧密结合养猪生产实际,根据作者多年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而写就,全书图文并茂,内容通俗易懂,所介绍的技术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希望为我国猪场猪繁殖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章红兵,1966年9月出生,浙江兰溪人,副教授/兽医师/动物疫病防制高级技师,浙江大学硕士。大学毕业后曾任金华石门农垦场畜禽水产养殖场兽医、副场长、场长,金华市家畜良种推广站站长助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副主任。现任中国兽医协会会员、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会员、金华市养猪行业协会理事。曾编写《养猪学》,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在中国机械化养猪协会和金华市畜牧兽医学会上获奖。主持或参与省、市多项课题。近五年来,深入浙江省各地200多个猪场,给养猪场(户)作实践指导,为猪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受当地畜牧兽医局、科技局、工会、妇联、养猪协会及规模猪场、饲料兽药企业的邀请,为猪场技术员、农村养殖户和畜牧兽医部门举办养猪与猪病防制技术讲座近100场(次),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多次在金华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农民讲堂》栏目中作猪病防制电视讲座。
第一章 猪品种与繁殖 第一节 猪的繁殖特性 一、繁殖力高,世代间隔短 二、性行为 三、母性行为 第二节 我国地方猪种的繁殖性能 一、太湖猪 二、民猪 三、金华猪 四、荣昌猪 五、两广小花猪 六、香猪 第三节 引入的国外猪种的繁殖性能 一、大约克夏猪 二、长白猪 三、杜洛克猪 四、汉普夏猪 五、皮特兰猪 六、斯格猪 七、PIC猪 第四节 我国培育猪种的繁殖性能 一、新淮猪 二、湖北白猪 三、汉中白猪 四、浙江中白猪 五、上海白猪 六、三江白猪第二章 种猪生殖解剖生理第三章 饲养管理与繁殖第四章 营养与繁殖第五章 环境与繁殖第六章 培育高繁殖力的种猪第七章 繁殖新技术与人工授精技术第八章 繁殖障碍疾病主要参考文献
影响猪初情期到来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品种上,一般体形较小的品种较体形大的品种到达初情期的年龄早,近交推迟初情期,而杂交则提早初情期;二是管理方式,如果一群母猪在接近初情期与一头性成熟的公猪接触,则可以使初情期提早。此外,营养状况、舍饲、猪群大小和季节都对初情期有影响,例如:一般春季和夏季比秋季或冬季母猪初情期来得早。我国的地方品种初情期普遍早于引进品种,因此,在管理上要有所区别。 如何在保证不影响猪正常身体发育的前提下,获得初配后较高的妊娠率及产仔数,这就必须要选择好初次配种年龄。由于初情期受品种、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一般以初情期后隔一个或两个情期配种为宜,即初情期后1.5~2个月时的年龄称为适配年龄。猪的适配年龄一般为8~10月龄。 二、发情周期 青年母猪初情期后未配种则会表现出特有的性周期活动,这种特有的性周期活动称为发情周期。一般把第一次排卵至下一次排卵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发情周期。母猪的一个正常发情周期为18~23天,平均为21天,但有些特殊品种又有些差异,如我国的小香猪一个发情周期仅为19天。猪是一年内多周期发情的动物,全年均可发情配种,这是家猪长期人工驯养的结果,而野猪则仍然保持着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的特征。发情周期是由来自卵巢的激素(雌激素和孕酮)直接控制以及由来自垂体前叶的激素(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和催乳素)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