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术前沿(第1辑)
2011-4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文学术前沿》编辑委员会 编
176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成就、词心学脉的传承与拓展、《荀子》的儒学修辞观、低吟慢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琦君的文学世界、青年张闻天和他的《歌德的浮士德》、论英国玄学派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等。
美学专题李泽厚美学的思想基础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吗?——兼与刘再复商榷求是讲堂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在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演讲中国形象研究百年文学与中国形象的审美建构一兼谈中国形象的跨域传播问题论老舍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在域外的中国形象思考——以南洋游记为研究个案汉籍研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成就王朝公权的威严象征:略谈日本汉籍的一个重要特性日本旧钞本《白氏文集》校勘方法名家访谈词学访谈录词心学脉的传承与拓展——吴熊教授的词学渊源和贡献国学研究《荀子》的儒学修辞观蒋伯潜经学成就发微校友创作论坛低吟慢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琦君的文学世界琦君创作与佛教附:琦君书目域外视野青年张闻天和他的《歌德的浮士德》论英国玄学派诗歌中的自然意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的现代小说三题“瞬间”体验在卡夫卡小说中的存在论意义序跋书评走近高山和人海的精神桥梁——读《鲁迅大辞典》有感《宋琬年谱》序学术会议综述百年中国文学图景的“中国形象”之审视——“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世界文学经典与跨文化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前期是启蒙的教育与救亡的呐喊,后期先以建设的歌颂,再由隐晦的揭露重塑新的中国形象。他指出文学作品的国家形象,应是文学作品自身的高水准的综合因素提升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从而以作品自身的质量与影响去确立与提升作品诞生地的国家声誉。王国英(浙江大学)以鲁迅《伤逝》和夏衍《芳草天涯》为例,指出虽然在创作时间和故事发生时间上相距二十年,但隐藏在骨子里的逃遁意识和行为逻辑却又惊人的相似,从而超越了特定的时间和语境的限制,具有历史承继性,因而获得了普世价值。李杭春(浙江大学)以“郁达夫的‘双城记”’为题,指出了郁达夫笔下对上海和杭州的展示,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心境,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现代中国城市形象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与境界。 张光芒(南京大学)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启蒙者形象进行了深层反思,指出新时期文学中中国形象的重塑仍存在暗礁。前现代的身份认同、虚幻的历史主义以及糊涂的真理观念等,表明启蒙主体性还未确立,通往人性解放的启蒙之船随时都有搁浅、转向乃至沉没的危险。陈洁(浙江大学)选择出版物的独特视角,以美国行业性第一周刊《出版商周刊》十年涉华报道为例,探讨作为生产和承载中国文化形象的中国出版业在美国出版人眼中的形象。文化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表征,出版物则是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传播载体。文章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具有传输文化重要作用的出版业构建中国文化形象,通过西方出版业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分析,探究出版文化中的中国形象,为未来之路的建构提供参考,进入中国形象的自觉价值意识和当代范式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