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树声

张从田 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从田 编著  

页数:

214  

字数:

208000  

前言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每前进一步,总有那些杰出的军事将才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伟大进程中,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记载着数以百万计的先烈英名,也在千百次奋斗牺牲中锻造出璀璨夺目的一代将星。他们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斗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的重要篇章。他们所创造的伟大业绩和不朽功勋,谱写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繁荣振兴的壮丽凯歌。他们所展示的理想情操和胸怀气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华英杰,是在中国革命战争这座大熔炉里锻造出来的一代军中名将。战争年代,他们出生人死,赴汤蹈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为军队强大、国家安全、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奋斗历程,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是一部威武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史。他们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治军和作战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英和楷模,作为20世纪中国千百年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他们所闪现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永远影响、照耀和激励着后人。长期的和平环境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使得我们不少人的国防观念淡薄了,有些人甚至鄙薄军人这一职业。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发出警告: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浙江大学出版社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邀请高红光、褚银担纲主编,组织军事科学院的军战史专家撰写了一套十大将丛书。他们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立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定位于我党建国与建军史的普及型读物,试图通过宣扬十大将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高尚品格、优良作风、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激励我们民族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历史告诉人们,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人类和平和祖国尊严的职业永远是最崇高的职业,十大将身上所展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得以冲破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原因所在。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作为一个智慧的民族,总是善于从其优秀分子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启示。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从这套书中追寻十大将的奋斗足迹,领略他们的丰功伟绩,探求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奥秘和人生真谛,继承和发扬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优秀的人格品质、执著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牺牲奉献的英雄气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英雄业绩。

内容概要

张从田编著的《王树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为《共和国将军》的其中一册,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史与建军史的普及型读物。
《王树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据,把握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选择关键性的战役与典型的事件来烘托王树声的功勋,以通俗的情节叙述为主,以情感人,起到青少年受教育以及励志的效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和平年代更好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者简介

张从田,1965年10出生。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曾参与撰写和编写学术著作8部、影视作品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年少志高
·初试锋芒
第二章 脱胎换骨干革命
·“为了党的事业将义无反顾”
·“谁反对农会。就是亲爹娘老子也要跟他斗”
·只身突围赴武汉搬兵求援
第三章 逆境之中志愈坚
·“枪杆子不能丢”
·“暴动,暴动”
·在革命低潮时经受锻炼
第四章 武装割据鄂豫皖
·必须找个立足点
·良师益友
·首创坑道爆破战法
·“镇定从容很重要”
第五章 风雪漫漫长征路
·“我连军校都没上过,怎么干得了副总指挥”
·“他是独当一面的大将”
·“红军真是用兵如神啊”
·北上之路多曲折
第六章 慷慨悲歌西路军
·血战河西走廊
·游击祁连山
第七章 赤子情系宝塔山
·感受党的温暖,
·发展地方武装
·双重收获
·毛泽东委以重任
第八章 驰骋豫西逐日寇
·“延安老八路”
·嵩山利剑
第九章 中原鏖战大突围
·“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得失鄂西北
第十章 重建鄂豫根据地
·“誓将奋斗会中原”
·在革命胜利的前夜
第十一章 “剿匪”重返大别山
·初战告捷
·全面驻剿
·情系老区人民
第十二章 开创军械新局面
·彭老总点将
·向现代科学技术要战斗力
·“军代表制度是优越的”
第十三章 兢兢业业为科研
·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
·“我不是走资派”
·“你是党的好同志”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少志高1905年5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一个名叫项家冲的小山垸,伴随着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降生了。这是一户姓王的人家,这个男婴就是王树声。那时大概不会有人料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日后会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开国大将!倒是慈爱善良的祖母,见到襁褓中的他粗门大嗓、圆头圆脑,甚是可爱,便给他取了个“国荫”的乳名,不过这恐怕也只是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罢了。当时的王家人丁兴旺。仅就王树声这一辈来说,即有自己同胞兄弟4人、妹1人,伯父家兄弟3人、姐2人。按照家谱规定的辈分,这一代的男孩属“宏”,女孩属“玉”。所以,树声这一房亲兄妹,分别取名宏忠、宏恕、宏信、宏义、桂玉;另一房堂兄妹,分别取名宏文、宏学、宏儒、娇玉、春玉。在这众兄弟群中,树声排行第五,名为宏信,乳名国荫,家人都亲呢地称他为“国伢”,而乡亲们则叫他“老五”。“树声”,是他在上学后改的大号。王树声的祖父自幼读书,盼望能科场题名,但最终失意,只能在家乡靠教私塾兼行中医养家糊口。王树声的父亲和伯父,并没有像老人家那样舞文弄墨,而是凭着一身好力气,踏踏实实、成年累月地种田、磨粉、养猪,农闲时跑小生意。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惨淡经营,全家积累起水田10余石(40余亩)、山林数块、房子3座、耕牛4头、马1匹,还有做粉房生意的一份家产,另雇种田长工1人、伙夫1人。王家尽管家业不大,但靠着土地的出租和经商的利润,在那贫瘠的山乡,已算是殷实之家。王树声6岁时,这个大家庭一分为二,他的父亲分得半壁家产,自立门户。当王树声6岁和9岁时,父母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相继撒手人寰。王树声父母的先后离世,使一家人的生活陡然发生了变化。年过花甲的老祖母不得不挑起支撑全家、抚育5个幼小孙儿的重担。从此,孤儿寡老,相依为命。由于家道中落,老祖母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最后决定让其他儿孙辍学务农,而单单留下王树声一人继续就读。这或许是老祖母试图弥补当年自己老伴人生遗憾最无奈,也是最现实的选择。那时候,在麻城北乡乘马岗这样偏僻的山村,新学还没有兴办,孩子们要读书,只能进旧式的私塾。自然地,在如此的“子日铺”里,依旧可以“尊孔读经”。私塾的学生修业无限制,不分年级,一般春季开学,冬季散馆。教材或家长自定,或塾师确定。学生入学不仅要交学费,每逢过年过节,还要给先生送钱送物,此所谓“四礼八节”。因而多数穷苦人家的孩子是读不起的,纵有个别穷苦子弟求学,也往往被生活所迫,读过一年半载就不得不中途退学。懂事的王树声,已能感觉到父母去世后家庭的艰难处境,也理解老祖母的一片苦心,所以在学习上特别勤奋用功。虽然他对所学的课本内容懵懵懂懂,对先生刻板的教学方法也常感枯燥,但是他的记忆力极强,识字、背书又多又快,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常常受到先生的夸奖。就这样,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王树声先在蒙馆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教儿经》,后又入经馆读了四书五经、《幼学故事琼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还学会了打算盘,能写一手隽秀的毛笔字……其间,中国正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滚动已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逐渐归于平静,一场更加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风暴在五四运动发生后开始骤然兴起,而身居荆楚大地的湖北时常处于革命运动的浪尖风口上。因此,革命风暴也就很容易从武汉这个“震中”波及和影响到100多公里以外的麻城地区。当然,这一切对尚在读私塾的王树声来说,显然不会在他的幼小心灵产生多么大的震动。但是,有一点当是自然的,那就是:这时的王树声,书是会背了不少,可不明白的事情却越来越多。比如,为什么老祖母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支持自己上学?为什么自己能上学,而家里的兄弟姐妹和外面的许多小伙伴们却只能放牛打柴?为什么舅爹丁枕鱼家里住的房子那么多、吃的那么好,而周围不少人甚至连住的、吃的都没有?还有,为什么穷人租种地主家的土地,在每年的收割之前,都要请地主来“说课”,也就是打酒买肉、杀鸡宰鸭地请地主到家大吃一顿,而最终还是要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地主?关于这些问题,王树声曾经多次问过饱经沧桑的老祖母。可每一次,心地善良、不善言谈的老人家总是慢慢地放下手中的活计,在一阵怅然若失后回答:“命啊!”“命”是什么?“命”能不能改变?读了10年私塾的王树声依然弄不明白。他常常思索着,只是觉得这世道太不公平!长期闷在那所破旧的私塾祠堂,王树声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机会终于来到了。1922年,经在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堂兄王幼安帮助和介绍,17岁的王树声告别了味同嚼蜡的私塾生活,怀揣着老祖母的千嘱咐万叮咛,第一次走出家门前那弯弯的山路,翻过平日里连做梦都想飞过的山岭,来到武汉这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大都市,就读于武昌高小补修学校。


编辑推荐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共和国将军》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王树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