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不为繁华易素心

游宇明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游宇明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言  在文学上,游宇明先生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界定的人物。有人说他是美文家,他的美文佳作不时出现在《散文》、《青年文学》、《北京日报》等众多纸媒上,并被央视“子午书简”栏目三次播出,选入教材、文集,其数量之多,恐怕他自己也无法准确计算了。前一段又听说《读者》、《格言》等受众广大的刊物纷纷与他签约,更证明了其美文的影响力。有人说他是杂文家,《杂文报》、《杂文月刊》、《湘声报》等杂文主阵地时有他攻城略地的身影,国内各种杂文奖项经常闪烁他的名字,最权威的几种杂文年选总有他一席之地,《杂文选刊》曾为他做专辑、专访,大为红火。  近几年,游先生开始把精力和视角投向民国时期的大师巨子,以及那些有担当、有风骨、坚守民族大义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物,这个转变正如游先生对我的剖白:“也许是因为对过去的事情有些好奇,最近四五年,我颇痴迷于史书,读过的史书少说也有一两百本,读史书又喜欢关注那些活得元气充沛的人,时间长了,眼前经常人影飘动。”那么,在游先生的眼前飘动的是些什么人呢?从《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是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张伯苓、辜鸿铭、胡适、鲁迅、朱自清、梅贻琦、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陈寅恪、吴宓、丰子恺、弘一大师、杨树达、叶企孙、吴有训、顾颉刚、成舍我、林语堂、傅斯年、赵元任、刘文典、叶公超、钱穆、钱锺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宗岱、严怪愚,等等,正是这一批人物,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留下了不朽的盛业和一大笔值得后人追思缅怀的精神遗产。  回眸民国时期的人物与文化,很像一部现代版的春秋战国史,人才辈出、大师如林、百家争鸣、精神昂扬、思想自由、学术文化如同星河灿烂繁荣,令人心向往之……面对这一盛景和精神高地,连同站在高地上的鸿学硕儒,游先生在观察和书写中,没有刻意去描绘全貌、全景,或进行宏大叙事,而是捕捉人物的侧面和生活中不太为人看重或易被忽略的细枝末节,从这些小处勾勒出人物的音容风貌,传递一种真性情、真精神和大境界,给读者以启迪心灵的洗礼。  从书中的第一辑可以看到,被学界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发现自己任职的清华理工学院教员全年无请假一点钟者,因而自己也连续两年未请假一点钟。按陈氏的说法,其实多上一点钟与少上一点钟毫无关系,但自己心中默默有个誓约,非有特殊缘故必不请假,故常有带病而上课的情况。今天,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当年的清华如何如何了得,出了多少人才,培养了多少大师云云,须知培养大师是有条件和要付出代价的,从陈寅恪先生透露的这件小事上,可窥知和领悟到一点什么。  像陈寅恪这种宁可自己付出代价也要坚守规则的事,同样体现在傅斯年身上。抗战时期,傅斯年率领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由昆明迁到了四川南溪李庄,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坚决拒绝中研院总干事叶企孙欲聘时在桂林的陈寅恪遥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职并支专任之薪。陈傅二人既是柏林大学的同学,又有亲戚关系,表面看起来傅似乎有点无情,但恰恰通过“无情”这一点,可证那一代文化人视原则、规程的重要几乎超过了生命,亦证其人格力量的伟岸和风骨所在。  后记  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人,好奇心强的人大抵都喜欢历史,历史一如魔术,藏着许多普通人不知道的神秘,这些神秘无时不吸引我们窥视。初中、高中,我的历史成绩名列前茅,大学本想专攻历史,报志愿时阴差阳错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写在前头,就这样与心爱的历史专业失之交臂。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湘中腹地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任教,做大学老师业余时间相对充裕,加上年轻人又好幻想,于是捡起了学生时代的一个爱好:文学创作。最初写诗,后来写散文、随笔、小说,最近六七年又开始移情历史随笔。  公道地说,我现在的历史写作不是年轻时的历史梦的简单延续,它更多的是源于文学创作的一种现实窘境:内心有许多东西想表达,由于种种原因,如果赤裸裸去写,文章可能很难问世,只好将历史当成一件隐身衣,自己躲在后面为美好的梦想呐喊,向社会和生活中的阴暗开枪。刘宜庆先生评我的文章“有历史的向度,有现实的关怀”;向继东先生说我善于“从历史细节中挖掘今人缺失的或需引以为戒的东西”;魏剑美先生讲我的作品“直指历史和世道的真相,并且始终不放弃对当下意义的追寻与追问”,郑连根先生言我“情牵民国,心系当下”,都是针对我这一特点立论的。  我的历史写作有两个重点方向,一个是晚清,一个是民国文人。写晚清,主要是想揭示专制政治下的权力运作秘密,剖析专制者的权力心态,挖掘平民百姓曾经有过的血泪。写民国文人,则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和大学体制充满走近的激情,民国很有点像战国,战争不断,时局混乱,民不聊生,文人却大都活得元气充沛、性情张扬,每次写到这些人,我都有一种路遇知音的感觉。《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收录的就是我后一个方向的作品。  历史随笔应该如何写?这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假若我们的历史写作只是停留在贩卖前人轶事、趣事,揭秘权力争夺,曝光历史大小暗角这种层次上,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历史事件、素材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后世的人再有本事也创造不了,你将各种散落的历史材料捡到一起,组装成一篇“文史随笔”或者一本所谓的“历史专著”,顶多也就是做了个文字搬运工的工作。你不搬运,别人照样可以从其他地方读到。恕我直言,现在的报亭、书市上,由“搬运工”们堆砌成的历史文章或著作绝对不在少数。  因为不愿做文字搬运工,我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注重鲜活的历史细节;二是表达新颖的个人感悟;三是追求作品的文学性。  历史是由一个个形象、生动、充满动感的生命细节组成的,没有众多的雨点般的细节,一个时代的历史就不可能流成小溪、汇成大河。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主干会越来越突出,历史的枝叶则会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因此,打捞五颜六色的历史细节,还原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境,让读者产生历史的现场感,便成为历史写作义不容辞的任务。基于这种认识,我写历史从来不愿停留于浮泛的概述,也不喜欢对历史事件作空洞的提升,而是将大量笔墨投注到新颖的、富有内涵的历史细节上,力图通过血肉丰满的细节揭示事物的意义。

内容概要

  民国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人又在时代的夹缝中尽显其个性、性情,胡适的宽容、傅斯年的认真、叶企孙的高尚、陈寅恪的耿介……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作者多年来披阅许多史料,力图通过当时文人、学人的人生细节突显其精神,并融进自己对前辈文人、学人的理解。

作者简介

游宇明,男,1963年生,供职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知名美文、杂文作家。《读者》、《格言》签约作家。在《青年文学》、《散文》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000多篇,大量作品被《读者》、《杂文选刊》、《中外文摘》等报刊转载,入选《名家名篇精短散文》、《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1949—2009)、《读者人文读本》,进入央视“子午书简”栏目、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和全国普通话教材、“读者的挚爱诗文音乐朗诵会”。2000年起,已连续11年进入漓江、长江文艺等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权威文学年选。曾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其人其文被《北京日报》、《杂文选刊》、《文坛艺苑》、《城市晚报》等40多家媒体评介。著有个人散文集4部、散文合集4部。获多种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悲观论学人的选择
好人蔡元培
骨头的重量
老派学人的真气
梅贻琦的操守
名流的脾气
为逝者践诺
世界上最难的学问
胡适先生的另类“利息”
爱惜自己的羽毛
善待带“刺”的真理
联大教授的求知欲
报人成名
陈寅恪:私信背后的性灵
陈寅恪的“书生气”
大善常常隐身
胡适的豁达
胡适的感恩
乐善的底线
胡适为何会“保皇”
不被“礼遇”收买
用品行看守规则
傅斯年的脉脉温情
激流深处的担当
美丽的“服软”
他们为何拒绝荣誉
《良友》们的操守
“老师”二字重千钧
那些遥远的真性情
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性
那种眼光让我们动容
那些勇敢者的声音
新闻人的血性
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细节里的学人操守
想起一种论争
遗世独立的背后
有一种表情呈示于内心
朱自清的吃与不吃
自省是大度的母亲
默默的壮烈
“无视”他人的标签
严怪愚:大写的新闻人
文学之外的巴金
“大”在何处
第二辑 最灿烂的性情
赵元任的“好玩儿”
陈寅恪的“政治觉悟”
一段史实的几种猜想
你不知道的蔡r元培
别样的苏雪林
恩断义绝两伤情
胡适的“苦心”
胡适身上的家族烙印
胡适早年的“知”与“行”
君子好名,取之有道
有本钱的狂才是性情
两种“谢本师”
“体制内”的鲁迅一样可爱
性情鲁迅
杨振声的“得意之作”
名人的第二张招牌
聪明的“笨功夫”
邵洵美的“独舞”
深处的林纾
一场争论的三个疑问
硬朗是个“势利鬼”
张伯驹的孩子气
建立“第四权力”的一种努力
读书人的言政冲动
自省的傅雷才真正高大
陈独秀当年的识见
另一个“五四”
让心灵永不关门
曾昭抡:风雨中坚守淡定
最后的真话
郑天挺:“躲官”的教授
红尘即是深山
“圆润”的硬
第三辑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的另一笔财富
联大教授的坚守
西南联大的学风
联大教授的另一种面影
老大学的课堂及其他
蔡元培的另类影响力
蔡元培的柔性
挂冠而去的底气
信有师生同父子
师道的另一重内涵
叶企孙:最纯净的贵人
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
温暖的颠覆
胡适的“底气”
罗家伦的“不苟且”
张伯苓杰出在哪里
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傅斯年的“父母心”
大师也曾“不合格”
欣赏“另类”的人
敬业的精神动力
杨树达的“知无不言”
老学人的气度
世间已无雷海宗
这里有位病人
第四辑 文人的另一种色调
大师的另类色调
大师也玩诡辩术
鲁迅的精神“鱼目”
胡适遭遇的一次喝倒彩
民国名人的“二”
陶行知先生的偏见
吴宓经历的另一重风雨
咱跟前人比性情
狂傲的底线
自己就是法度
沈从文的“祥林嫂困境”
寻找一个“人”
胡风也曾做“炮手”
两个柏杨同样真实
陈寅恪走不出的“局”
第五辑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种鲁迅
林徽因:甘为“红颜”
文人的“麻疹”
作为“大众情人”的胡适
张幼仪的眼界
坚持的心灵成本
罗隆基:寻爱却被爱烧伤
杰出之人的世俗处
民国文人的情爱地图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读过不少民国史著作,深为一些前辈学人对国家、民族的那种责任感而感动。以前总认为那些杰出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要逃离沦陷区奔赴大后方,是因为他们对抗战前途非常乐观,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会光复国土,自己可以继续以前的安宁生活。事实却告诉我,其时很有一些爱国学人对时局的看法是悲观的。  刘宜庆《绝代风流》一书收录了抗战初期一些学人的诗作,从这些诗作里,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学者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937年底,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冯友兰和临大的学者游览衡山,拜谒二贤祠(为纪念朱熹、张栻的论学而建),情不自禁,吟诗两首:“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1938年2月,因为几次大的战争失利,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冯友兰、陈岱孙、朱自清等人途经桂林、柳州时,乘船游览了桂林山水。想到战时局势,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作《漓江绝句》:“招携南渡乱烽催,碌碌湘衡小住才。谁分漓江清浅水,征人又照鬓丝来。”  与冯友兰、朱自清相比,吴宓和陈寅恪诗中的悲观的情绪更深一层。吴宓《大劫一首》云:“绮梦空时大动临,西迁南渡共浮沉。魂依京阙烟尘黯,愁对潇湘雾雨深。入郢焚麋仍苦战,碎瓯焦土费筹吟。惟祁更始全邦梦,万众安危在帝心。”云南蒙自有一南湖,湖中有一个叫松岛的小岛,一天傍晚,陈寅恪与吴宓从松岛散步回来,看着湖面的荷花,听着桥旁酒楼里的划拳、碰杯声,不禁悲从中来:“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醒。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游宇明的杂文很有特点,千字文,见素心,有历史的向度,有现实的关怀。民国学者的风骨和气度,大师的操守与性情,显然是当下稀缺的资源,在他的笔下,令人过目难忘。游宇明打通了历史与现实,守护的是长河之中的一缕流风余韵。  ——著名作家,《绝代风流》、《浪淘尽》作者刘宜庆  游宇明的历史随笔、杂文从不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着意寻找历史与现实的交合点,从历史细节中挖掘今人缺失的或需引以为戒的东西。他的文字有热情的赞美,有犀利的批判,有坚定的拒绝,有温暖的走近,善于将新颖的人文理念、炽热的家国天下情怀、深刻的人生哲理、浓郁的美文特质融为一体。  ——著名作家、编辑,《湘声报》编委、副刊部主任向继东  游宇明对民国文人研读极博,用心极专,用情极深,故每每有新洞见。其文以小见大,借古喻今,寓批判于缅怀,情牵民国,心系当下,看似发怀古之幽思,实则砥砺风骨于当下同仁,寄学问道德于来日。  ——著名作家,《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首席编辑、记者郑连根  游宇明的文字充满真性情,他习惯从细节切入,却直指历史和世道的真相,并且始终不放弃对当下意义的追寻与追问。  ——著名小说家、杂文家,《步步为局》作者魏剑美  不为花花世界诱惑,不畏腥风血雨摧压,维护人格尊严,特立独行。这本书写尽了民国文人的风骨与性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可谓不为繁华易素心也。  ——著名文史作家,前《浙江民革报》主编朱文楚  游宇明关注民国文人,缘于他思古叹今的情怀。在这本书中,他打量文人星空,替我们凝望、梳理和点拨。掩卷沉思,你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焦灼和期待吗?  ——著名专栏作家、青年学者王国华(易水寒)


编辑推荐

  游宇明关注民国文人,不仅仅因为他作家兼大学教授的身份,更缘于他那份思古叹今的情怀。在这本《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中,他打量文人星空,替我们凝望、梳理和点拨。掩卷沉思,你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那痛心疾首的表情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不为繁华易素心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我自己是早就买了一本的,一位朋友想买,又不会上网,托我在网上购一本。我觉得这本书的特点有这样几个:第一,文章短小精悍,这是一部历史随笔集,由一百来篇文章组成,短则一千多字,长则两千多字,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第二,此书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由风骨而性情而另类的性情,能够让人多方面地认识民国文人。第三,此书表面上说的是民国,实际上批判的是当下,一个人只要对现在的人文环境有所了解,不难知道作者文字背后想说什么。第四,视角独特、思想深刻,文字也颇优美。书中有关柏杨、鲁迅、梁宗岱、周立波、严怪愚、杨树达等人的一些文字特别发人深省。此书特别适合有点阅历的人读,这样的读者更能看出它真正的好处。


很值得反思,民国文人的风骨,恰是当今学术界严重缺失。


真实介绍了民国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书中的民国文人,既不被原有的定论所囿,也不人云亦云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翔实的细节处剖析人物个性,展现人物全貌。


民国文人轶事或许很多地方可以读到,但作者的评论写得到位,未必处处能见。


民国文人的逸事,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不错,了解哈大师的一代文人生活


最喜欢民国那些具有风骨的人物,是真正的士大夫


书里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不禁十分向往民国,那个时候学者的地位比官员高,学校能够接纳不同风格和性格的教授,每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学到真正的知识~~真好,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喜欢民国的人文气节,值得阅读


民国人物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好书,对民国历史了解少的人,还是边看边百度吧。


适合一天读一篇的书籍、文字朴实、


书刚收到还没阅读,书的质量很不错,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


怎一个喜欢了得


还好没有污损,只是塑封的包装裸露了。基本满意。


写的不错,符合预期


书皮有折损普通传记还是值得一读的


都说民国兵荒马乱,都说民国动荡不安
但那一群诞生在民国的文人,却常常使我倾心而待


连续的排版感觉不是很简洁。语言比较一般,没觉得有多美。纸质很一般。


孝敬老人的,应该不错吧。


书里面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觉得讲述的很简单,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每篇篇幅都很短,不过瘾。


价钱还可以,就是书的不是很新。不过整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


麻烦当当发货时候还是注意检查一下嘛


冲着作者是浙大教授的份上,买了这本书,作者有想法有诚意,但是轶事过于琐碎,看不出系统,多数段子亦是广为流传的旧闻,不足为奇。


还行吧,和我期望的有些差距,比较简单


书的内容暂未拜读,但装订质量让我有点失望


我应该在买之前看一下出版社的,有点被坑的感觉。如果是初次接触此类书籍,可能觉得还不错,但看了一些之后,发现其实这本书真的很普通,全书是各位民国文人故事参差而进,没有系统,每篇也很短,四五百字,不够深入,内容也不够新颖,非常一般。
且每篇小文之后都有一段类似说教性文字,不怎么喜欢


通篇的掌故+说教,中学生作文的套路与水准


  
   《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是著名作家游宇明的新作。在这里,游宇明先生通过对民国期间那些大师们音容风貌的描绘,勾勒出他们的伟岸和风骨,彰显他们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来找寻不可丢失的文人风骨。
  
   游宇明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民国风云人物全景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人物鲜活细节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时代的精神,传递出人物的真性情,《好人蔡元培》、《胡适的另类“利息”》、《细节里的学人操守》等等,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反映人物的操守和境界,通过一滴水珠来反射太阳的光辉,透过些小事,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大师们的人品。细节中的大师们,更加让我们感动,因为真正的大师,不仅仅以自己的学术才华影响他人,而且也以自己体贴的待人细节来影响他人。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
  
   游宇明先生在本书中所要着力刻画的,是民国时期人物的一种精神风貌,记述了在那个大动荡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们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的情怀和操守,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飘摇乱世所表现出的果敢与担当,为我们塑造了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的群像。那是一个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鱼儿在江河里自由游弋的时代,那些大师们嶙峋的风骨,构成了一座座壮丽的丰碑,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使民族文化的种子能够在乱世中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和许多倾慕已久的大师们相遇,坚持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蔡元培,至死都不宽恕敌人的鲁迅,被学界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陈寅恪,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坚持自由理念的胡适,苦求兵士向尘寰的王国维……正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描写,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灿烂和光芒,使他们身上那种唯真理是从的自由学风,那种对学问的执著求索,那种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天下担当,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温热的一部分。
  
   游宇明先生是一位杂文家,所以,他在书写这些民国人物的时候,不是单纯停留在轶闻的层面上,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地,比如对于胡适曾是“保皇派”的问题上,他认为胡适当初的做法是出于对契约的维护:“随着大量有关胡适的书籍的出版,历史上真实的胡适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现代契约意识和对自由民主理念的坚守,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思想遗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烛照着我们今天的前行。”在《世上最艰难的学问》中,他这样评价知识分子的人格:“想让知识分子选择高尚的人格则难得多。一个人走向这样的人格,往往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良知、甘心付出。世界上人多如草芥,有几个愿意长期‘亏待’自己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其实是世界上最难修炼和抵达的一种学问。”
  
   大师不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文化明星,而是精神永驻人间、能够为后世提供文化财富和精神资源的专家学者。游宇明先生把思考的目光聚焦在民国时代那些大师们身上,其实就是对当下知识分子状况的一次反思,而这种反思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http://jjrb.bjd.com.cn/html/2012-03/26/content_64322.htm
   2012年3月26《京郊日报》发表唐宝民先生书评《找寻不可丢失的文人风骨》,上为原文及链接。
  
  


   4月8日《南方日报》在“读书周刊”版(12版)的“好书共读”栏目推介《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04/08/content_7073105.htm
   推荐理由:全书的排版非常缜密,看得出作者非常强的逻辑性。全书共分五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最灿烂的性情”、“大学者,有大师谓也”、“文人的另一种色调”、“满园春色关不住”。从仰视到环视的视角变化,层层递进的对真性情与骨气的仰慕,一步步把僵硬的民国史料化成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不乏耍小脾气、使小性子的可爱之处。
  
   胡适,本书的灵魂人物,关于他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全书的亮点。有与梁启超争论时的大度与成熟,有不拘一格的品性,也有文人本身的不惧权威敢于向虚伪叫板的性格,与蒋介石的多次碰撞,尤为显出胡适的真性情。当然,这些是作者的史料选择和生动化处理,不可缺少的还在于作者从中得到的生活感悟:“博大的胸襟当然有益于他人,它能给别人一种好心情。但它更有益于自己,首先,它可以改善你的人文环境。一个人睚眦必报,别人说你一句闲话,你一定要找个机会去反击、报复,你的身边就会缺少朋友;相反,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大度些,能够不作反应就不作反应,甚至有时还不妨以德报怨,别人迟早会体悟到你的正直和善意,就算你的敌人感觉不到,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到。”
  


  游宇明的《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是本非常精彩的书,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装帧高雅大气,显得特别有品位;二是以细节表现民国文人学者的风骨性情,故事生动感人;三是作品非常有新意、有深度,正像书底的推荐语说的“寓批判于缅怀,情牵民国,心系当下”,看得出作者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四是语言非常优美,充满哲理,读来非常愉快。我还想买几本送给朋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凤凰网读书频道,首先是被它别致的封面和书名吸引,读了一些文章感觉特别好,但因为凤凰连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就在卓越网上网购了一本,记得是32.8元,免邮资。那几个晚上,我谢绝了应酬,一个人就着床头灯静静地读这本书。我沉浸在作品中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里,跟作者一样随着民国文人的思想、性情跳跃,里面许多人、许多事都有“爆料”的意味,但又有根有据,决非道听途说。大学出版社就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类书格外有品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