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诚晚年

孙宅巍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宅巍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前言

仔细分析民国要员的晚年,便可发现,这一阶段在不同人物的一生中,占据着各不相同的位置。对于他们各自的事业来说,有的晚年达于辉煌阶段,有的晚年则走向没落。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在30年代中期,他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以及在抗日战争中不时被蒋介石派往关键的战场参与指挥时,就有人预测,他将成为蒋介石的副手和继承人。但是,陈诚真正成为蒋介石的不可替代的副手,还是在他的晚年,即国民党政权撤据台湾以后。那时,陈诚先后并同时担任“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和国民党副总裁三要职。这一“二号人物”的重要地位,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结束。 综观陈诚的一生,其作风踏实、清廉、雷厉风行,政治上忠蒋、反共、爱国。这些特点,在其晚年表现得尤其明显。陈诚的作风,在民国要员中颇具特色,在台湾岛也受到各种不同层次人物的赞扬。他以忠蒋、反共闻名于海内外,因而他始终是蒋介石在台湾最为信任的人物。不过,随着陈诚一生的历练,台海政局的变化,陈诚晚年在忠蒋、反共方面,亦有其微妙的变化。如在1960年蒋介石要修改“宪法”,第二次连任“总统”时,因与陈诚个人的升迁有着直接的关系,故其个人也不能没有一点想法和看法。陈诚的大公子履安就说过:“父亲与蒋介石最大的冲突,是出现在蒋介石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时候。”待蒋如愿以偿第二次连任“总统”后,陈虽亦连任“副总统”,并依旧被任命为“行政院院长”,“但是陈诚已经心灰意冷”。…到他生命临终前,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台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制订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他给世人留下了即无“反共”又无“反攻”内容的三点遗言,也很值得人们深思。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陈诚始终是一名爱国者。他坚决反对“台独”和由联合国“托管台湾”,致力于开发边疆和发展民族经济。在他逝世后,周恩来总理曾对他的“爱国”和“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加以肯定。 本书在描述陈诚晚年的各项活动时,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肯定陈诚某项活动的同时,不为其隐讳错误;在否定陈诚某项活动的同时,也不故意抹去不该否定的事情。 本书叙述的时限已由书名决定,即叙述陈诚的晚年时期。但“晚年”始于何时,并无统一的标准。或早或迟,或长或短,因人而异。大体说来,老人生命的最后一段即为晚年。陈诚50岁出任东北行辕主任,51岁赴台,52岁东山再起。考虑到陈诚终年68岁,从他51岁赴台起,即进入一生经历中的“台湾阶段”。因此,本书基本上将他在台湾的年代作为晚年;同时,为照顾前后衔接,又需要交代他为何较其他南京要员更早地到了台湾,因而又追溯到东北督战和病休上海,并对其从排长到参谋总长的经历略作回顾。 把陈诚在台湾的完整经历作为“晚年”的内容来写,还有一个好处,即方便读者更多地了解台湾的政治、经济情况。由于台湾海峡的中隔,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同胞互相对于对方政治、社会、经济及著名人物的活动情况,知之不多。当然,陈诚在台湾活动的方方面面,大陆读者不可能充分了解。笔者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在这方面起到一种沟通和填补空白的作用。 为了使读者能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陈诚一生的主要经历,在书末特附录“陈诚生平大事年表”。同时,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档案、报刊资料,访问了一些陈诚当年的部属,参考了台海两岸出版与发表的陈诚传记及相关文章,兹一并附录于书末,俾便读者查考,并向有关档安馆、报社、杂志社、受访者、著作与文章作者顺致谢忱与敬意。 著者 2010年7月于南京

内容概要

仔细分析民国要员的晚年,便可发现,这一阶段在不同人物的一生中,占据着各不相同的位置。对于他们各自的事业来说,有的晚年达于辉煌阶段,有的晚年则走向没落。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在30年代中期,他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以及在抗日战争中不时被蒋介石派往关键的战场参与指挥时,就有人预测,他将成为蒋介石的副手和继承人。但是,陈诚真正成为蒋介石的不可替代的副手,还是在他的晚年,即国民党政权撤据台湾以后。那时,陈诚先后并同时担任“
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和国民党副总裁三要职。这一“二号人物”的重要地位,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结束。
《陈诚晚年(插图版)》叙述陈诚的晚年时期,内容包括大陆最后岁月、东山再起、步登宦海巅峰、经营台岛、政坛纪事等。
《陈诚晚年(插图版)》由孙宅巍编著。

作者简介

孙宅巍
1940年生,江苏扬州1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顾问,享受同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南京大屠杀》,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侵华日军在江苏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新史料研究》;著有《蒋介石的宠将陈诚》、《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等10余部学术专著,以及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论文13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南京大屠杀》,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被译成日文出版。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同家与地区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到相关各高校作学术报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陆最后岁月
一 从排长到参谋总长
二 主持东北战局
三 王牌军覆灭
四 上海养病
五 黯然赴台
第二章 东山再起
一 接掌台省
二 忠蒋不二
三 绿岛冤狱
四 出任东南军政长官
第三章 步登宦海巅峰
一 首任“阁揆”
二 就任“副总统”
三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四 梅开二度
五 连任闹剧
第四章 经营台岛
一 治理贪污
二 养鸡取卵
三 “三七五减租”
四 “耕者有其田”
五 币制改革
六 发展教育
七 推展“四年计划”
八 建设石门水库
九 抢救水风灾害
第五章 政坛纪事
一 推行“地方自治”
二 改造国民党
三 反共急先锋
四 与日“媾和”
五 “反攻”梦破灭
六 调查孙立人“兵变”案
七 举办阳明山会谈
八 坚持“一个中国”
第六章 军旅生涯的继续
一 金门、登步故事
二 整顿军队
三 助美侵朝
四 在金门炮战中
第七章 对外交往
一 代蒋访美
二 西贡答访
三 菲律宾之行
第八章 家庭与生活
一 性格与作风
二 平凡的家庭
三 病中恩爱
第九章 病逝
一 生命的终点
二 隆重的丧礼
三 安息在水一方
注释
附录一
附录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大陆最后岁月 一从排长到参谋总长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1月4日出生,先后入高市小学、丽水浙江省立第11中学和浙江省立第11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被编入第8期炮科。1922年于保定军校毕业后,分配至浙江第2师第6团任少尉排长。 少尉、排长——这军队中最起码的官衔,便成了陈诚戎马一生的最初一个台阶。 1923年3月,陈诚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革命,在邓任团长的建国粤军第1师第3团任上尉副官,旋调上尉连长,负责警卫大元帅府。5月,陈诚随孙中山出征西江沈鸿英叛军,在作战中胸部负伤,幸为邓演达亲自率部抢救而脱险。他在肇庆医院养伤、治疗期间,适逢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介石来院慰问伤员。这是陈诚与蒋介石这一对恩怨相伴一生的难兄难弟之间匆匆而过的第一次接触。9月,陈诚伤愈,升任师部独立连少校连长。 1924年春,黄埔军校成立。陈诚不计官阶,随邓演达到该校任上尉特别官佐,任教育副官之职。在这里,26岁的陈诚,因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为日后的官运亨通打开了门径。一天晚上,他因出外访友,深夜始归,一时不能入睡,便携带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一书到操场练习单杠。恰巧遇到清晨散步的校长蒋介石。蒋随手拿起《三民主义》翻阅,只见上面圈圈点点,显然已被被认真阅读过,遂对陈诚大加赞赏,并询问了其姓名、单位,还作了记录。操场的奇遇,成了陈诚依靠蒋介石发迹、一生追随蒋介石的开始。 不久,广州大本营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陈诚被任命为校军炮兵第1营第1连上尉连长。陈诚率领的炮兵连,成为黄埔军校中最早的一支炮兵部队。1925年2月中旬,陈诚的炮兵连在淡水之役中大显神威,将叛军火力压倒,使步兵一涌而上,攻克淡水城。淡水一战,使默默无闻的陈诚受到蒋介石、何应钦的赞赏,在革命军中崭露头角。接着,3月的棉湖之战,更使陈诚声威大振。战斗中,炮兵连因大炮发射过多,撞针发软,已卸下炮身。但面对黑压压冲过来的叛军,蒋介石直接命令陈诚重新架起大炮,亲自发射。陈诚明知炮弹已不能发射,又不好违抗命令,便硬着头皮,将炮架起,试射一发。不料这一炮不仅打响,而且正好击中叛军一群散兵;接着又连发三炮,连发皆中,似有天助。在炮兵的轰击下,战局大为改观,校军的阵地也转危为安,战斗取得了胜利。陈诚的突出表现和战绩,轰动了全团,受到各级指挥官的赞许。此后,陈诚率炮兵连,又参加了广州国民政府的第二次东征,并因在惠州之战中再立战功,升迁校军第2营少校营长;半年后,调任黄埔军校炮兵大队长。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组成了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陈诚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在蒋介石身边工作;不久调任预备第1师严重部所辖第3团团长。部队到达赣州后进行改编,陈诚仍在原部,任第21师第63团上校团长。1927年2月中旬,在桐庐附近,陈诚率部随21师与孙传芳3师之众背水激战,陈部伤亡甚众,连、排长伤亡不少。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陈诚亲率特务队、侦察队冲锋,并横穿往返于200米宽的阵地第一线,鼓励官兵奋勇作战。第21师连克新登、杭州,陈诚擢升第21师少将副师长兼第63团团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思想比较倾向于国民党左派的师长严重,请病假休养,陈诚遂代理师长,旋实任师长。 南京国民政府为彻底解决张宗昌直鲁军和孙传芳余部,于5月开始分三路进行“第三期北伐”。陈诚所率第21师被编入第1路军第4纵队何应钦辖下,辗转作战于苏北扬州、通州(南通)、徐州一带。蒋军在攻击徐州中失利,陈诚所部也损失较重。蒋介石于8月中旬辞总司令职,并宣布下野。这一局势,使青云直上的陈诚,在宦途上遇到挫折。 孙传芳在取得8月初的胜利后,利用南京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处于困境的机会,集中了11个师和6个混成旅的兵力,分别沿津浦路和大运河南下,于26日趁江面大雾,分三路强渡长江,攻占龙潭和栖霞山。此时,执掌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大权的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急令在南京驻防的第21师陈诚部驰援栖霞山。陈诚虽胃病正在发作,仍抱病上阵,指挥阵地上5个师的军队,从三面向敌军据点发出冲锋,先后攻克栖霞山、龙潭两地。按说陈诚带病指挥,勇于负责,战果辉煌,应受奖升迁;但他实际得到的却是一枚酸涩的苦果。由于部队中派系的矛盾,又逢蒋介石下野,陈诚于10月被免去师长职,赴沪养病。陈诚在其戎马生涯中,第一次遇到了顿挫。 陈诚赴沪不久,就来到老上司严重手下,任军政厅副厅长;12月,严重辞军政厅长职后,陈诚任军政厅代理厅长,兼军事委员会军事教育处处长。 1928年初,蒋介石复出;4月,蒋任命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陈诚就任警卫司令后,大肆扩充实力,共辖3个警卫团,节制2个炮兵团,指挥2个宪兵团,其实力超过杂牌军的1个军。但不久,在部队整编中,警卫司令部就被裁撤,仅以原警卫司令部的2个团与第17军曹万顺所部的4个团合编为第11师,曹为师长,陈为副师长。不过,陈诚却掌握着该师的人事、经理实权。 陈诚以第11师副师长的名义,实际指挥第11师,于1929年3月间,参加讨桂战役,西据武汉;旋又于5月间,“宣慰”新编第5师,北进襄樊。这年夏天,曹万顺因处事失当,引起部队中黄埔系下级军官的不满,被排挤走,陈诚遂接任第11师少将师长。此后,陈诚大量罗致黄埔学生,锐意改革,大力编遣曹万顺旧部,使第11师官兵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了他戎马一生中的起家部队。 12月,唐生智起兵反蒋。陈诚所部第11师被编在第2路军刘峙属下的右翼军中。激战中,第11师有的团被冲垮,有的团伤亡过半,陈诚亲率特务营到前线参加战斗,并对唐军喊话。在度过了最艰难的局面之后,至1930年1月初,陈军随蒋军大部队全面反攻,大获全胜。在收编唐军和其他杂牌军的基础上,第11师扩充为3旅9团,实力大大加强,跃入甲种师行列。 在随之而来的中原大战中,陈诚率第11师,因及时赶赴曲阜,击溃晋军,解了第12师之围,后又与第60师、61师首先攻进济南城,而获重奖,并被提升为第18军军长兼第11师师长。中原大战结束后,陈诚所率第18军得到较大充实,辖有第11师、14师及直属攻城旅,总兵力达4万余人。与此同时,陈诚对第18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将其建设为一支以他为中心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战斗部队。自此,人们便习惯地将蒋军中的陈诚系称为“土木系”。按中国的字形拆解释义,“土”者,“十一”也;“木”者,“十八”也。第11师和第18师正是陈诚系部队的基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蒋介石 陈诚是中国诸将领中的一位“最强有力和令人感兴趣的人”;“在蒋介石的儿子具备条件之前,他会被看成临时的继承人”。 ——史迪威 “陈辞修是有爱国心的人”,“陈不准美帝制造两个中国”,“可惜他身体不好,死得早了”。 ——周恩来


编辑推荐

《陈诚晚年(插图版)》全面披露国民党要人陈诚的后半后,展示台湾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面貌。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在30年代中期,他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以及在抗日战争中不时被蒋介石派往关键的战场参与指挥时,就有人预测,他将成为蒋介石的副手和继承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陈诚晚年 PDF格式下载



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下1949年以后的台湾历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