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观念的水位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瑜  

页数:

267  

字数:

2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书是我近年的专栏和随笔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给《新世纪》的时评专栏,第二部分主要是更早些时给《南方周末》的国际时政专栏,第三、四部分主要出自《新周刊》的政治书评影评专栏,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些更个体化的杂论。在此一并感谢,谢谢这些报刊曾给我提供的平台。 这些文字大多在网上都能找到——想省钱的读者可以放下此书,去买杯拿铁或一碗牛肉拉面。之所以仍然愿意结集出版,一则作为一个作者,还是希望自己各奔东西的文字能够有家可归,端端正正码一起,有“小团圆”的喜悦——尤其我近年想暂停专栏写作,这样的总结就成了对一段时光的留念;二则念及自己当初写作这些文字时的辛苦,希望它们配得上更持久的阅读,而不仅是一次性消费——我读过一些“专栏快手”的自白,有“两根烟功夫”写出来的,有“交稿前两小时动手的”,有“飞机上赶的”……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自信和从容,每次交稿前焦虑三天,酝酿两天,动笔一天,每挣1000块稿费平均要给自己买零食、咖啡、衣服、化妆品等1200元。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环顾四周,被颠倒的“国”与“民”关系仍然远未被拨乱反正;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政治问题道德化或经济问题道德化,为民粹主义培育着延绵不绝的土壤;以儒家观念或者西方极右话语否定“政治平等”之价值,将自身预设为精英然后翘着兰花指赞美前现代式的精英主义;对精致品味与审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真问题意识……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奇怪的是,尽管有如此之多的理由悲观,我仍然对中国——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未来感到乐观;也许有一天情况会变糟,但也是为了变得更好而变得更糟。我见过香港人为捍卫自由而抗争的画面,也知道台湾地区转型期族群冲突再剧烈最后大体还是诉诸法治解决,我不认为中国人具有某种胎记式的国民性——事实上我认为,认定自由、民主“只适合西方”的看法是一种变相的种族主义,而种族主义是一种过于懒惰的世界观。 乐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性的信心。我不知道人性善性恶,只知道人人都追求快乐,而选择的权利——自由——是快乐的前提;同时,权力制衡——民主作为其维度之一——又是自由的前提。我不相信一个喜欢数理化的人一辈子只能读四书五经会快乐,不相信一个擅长经商的人一辈子只能给领导写报告会快乐……追求快乐的本性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革命者,而一个远离快乐的制度也许可以依靠信息控制维持很久,但在信息控制越来越不可能的世界,一条缝会渐渐变成一扇门。 乐观还来自于对情境的判断。有朋友在读清末民初史的时候感慨,一百年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进步。我不这样认为。一百年来极左经济模式的全球性失败已经使多数中国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与财产权利的重要性——而一百年前即使孙中山和胡适这样的进步人士对此也没有清醒认识;一百年前中国没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已颇具规模;一百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文盲,人均寿命三十几,今天中国识字率百分之九十多,人均寿命七十三;一百年前全球只有二十来个初级意义上的年轻民主国家,今天全球五分之三的国家已是民主国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已经为新的制度变迁创造基础,这种看法用学术语言来说叫“结构主义”,用崔健《蓝色骨头》里的一句歌词来说则是:爸爸,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正好长在一个春天里。 当然不是说一个更好的制度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动”降临,观念的变化显然是必要环节。观念又怎样变化?除去经济社会发展所塑造的土壤,知识的传播与价值的澄清则依赖于人为的努力。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所以所谓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被蒙蔽理性的擦拭。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这当然不是一本书可以做到,只希望其努力是往这个方向。 由于这些文字所登载的报刊及栏目性质不同,也由于写作断断续续跨越三年两国(我2010年夏天从英国回到中国),这些文章的风格旨趣有些差异,可能给阅读带来一些跳跃感,望读者有所谅解。此外本书中有几篇曾收入《送你一颗子弹》或其他出版机构的文集,但为保持自己评论系列的完整性,还是将它们收入此书,也望包涵。

内容概要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作者简介

刘瑜,网名drunkpiano,生于1975年12月。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曾经在剑桥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之后回国,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学系。
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网上写政论但是影响力很小。2003年,她在网上连载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让她扬名北美论坛。2004年开始,刘瑜开始给国内媒体提供政论方面的文章,先后在《南方周末》、《新周刊》等媒体上写过专栏。
在中文互联网上,刘瑜用醉钢琴的笔名发表的一篇叫做《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文章,被广泛转载。她的书《民主的细节》(通过介绍西方民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民主理论不再停留在大理论上,有了更详细的注释。)、《送你一颗子弹》、《余欢》(包含两篇:《孤独像一颗星球》《那么,爱呢?》)受到广泛的好评。

书籍目录

自序:春天里
观念·此处
 素什么质
 民意与伪民意
 给理想一点时间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恶之平庸
 贵族范儿
 迷人的愤怒
 肩负自由的疲惫
 告别印象主义
 今天您施密特了吗
 弹性的限度
 怎样推销糖果
 标签战
 没来的请举手
 法治何以可能
 他也可以是我
 合同异
 权力的道德捆绑
 观念的水位
观念·别处
 倒霉的英国议员
 提问时间到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沉默罪
 大家一起来算账
 敲开最好的可能
 让政治变得家常
 民主的裤衩
 吵吵更健康
 苏东巨变:20年之后
 俄罗斯的徘徊
 当“革命”成为家常便饭
 “亚洲特色”的民主
 当民主缺失中产阶级
 历史螺旋式终结
 选举式独裁
 宪法这只兔子
 我们在输出什么
 有多少资本主义可以重来
 新自由主义的两种命运
 从更人道的到更霸道的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成圣又如何
 红旗未曾下过这只蛋
 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底线时分
 超越那些“想当然”
 当自由遭遇一丝微风
 在黑暗中消失之前
 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法治的“秘密”
 你比你想象得更自由
 诸善之间
 像一滴水一样
 从经典到经验
电影
 愿像那水中浮木
 快乐的可能
 如此优雅的平庸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语言的贫困
 爱是
 善的理由
 回到巴黎
剩下的
 琥珀之城
 记得当年草上飞
 另一个高度
 请别让我消失
 兔子跑什么跑
 最好的时光
 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等待
 在死亡的强光中
 论时尚
写给末日
 那些剩下的东西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捷克1990年是11209美元,2010年则达到25232美元;匈牙利则从8778美元上升到19764美元;波兰从5473美元升到19059美元;俄罗斯从9119美元升为l8963美元;就连经历过战火的塞尔维亚,人均购买力GDP都从1997年的6407美元(最早可得的数据)上升为11719美元……也就是说,过去20年,大多中东欧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准基本实现了翻番。中国由于起点低,经济增长更快,但是即使如此,2010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GDP仍然只有6828美元,远不足以骄傲地“一览众山小”。 更关键的是,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急剧的贫富分化。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来看,中国近年的基尼指数达到0.48左右,甚至有研究显示高达0.61,但是相比之下,捷克的基尼指数是0.26(2005年),匈牙利0.25(2009年),波兰0.35(2005年),罗马尼亚0.32(2008年),塞尔维亚0.26(2008年)……可以说,除了俄罗斯这个“特例”(2009年达0.43),中东欧地区尽管市场转型,依然属于地球上最平等的地区之一。 成见之二是,转型之后议会政治“吵吵嚷嚷”,政党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不错,走向议会政治之后,中东欧各国走向了多党政治。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已经经历了几次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更迭。但多党政治是否就一定会导致过度的社会动员,造成社会动荡?未必。固然,有了议会政治,媒体上会多出议员们吵架甚至打架的不雅画面,但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那么把矛盾放到议会这个“容器”里让官员帮助百姓打“代理战争”,可能反而比让矛盾遍地开花要好。毕竟,议员们在议会里相互吹胡子瞪眼,总好过民众今天浇汽油自焚表达利益诉求、明天拿着刀去大街上砍人。事实上,根据“政治不稳定指数”2007年的排名,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政治相当稳定:捷克的稳定性排在日本前面,波兰排在英国前面,白俄罗斯排在美国前面,匈牙利排在希腊前面。即使是乌克兰式的颜色革命曾经伴随着社会冲突的加剧,但冲突最后还是以一种“体制内”的方式和平解决——而和平地解决政治冲突,是民主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南斯拉夫式的内战流血固然触目惊心,但其中的矛盾源远流长,米洛舍维奇煽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也早在转型之前,恐非一个民主转型可以全盘解释。


编辑推荐

《观念的水位》编辑推荐: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著名学者刘瑜2012年最新力作《观念的水位》告诉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擦拭被蒙蔽的理性。对国家之顽固,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观念的水位 PDF格式下载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目录自序:春天里观念?此处素什么质民意与伪民意给理想一点时间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恶之平庸贵族范儿迷人的愤怒肩负自由的疲惫告别印象主义今天您施密特了吗弹性的限度怎样推销糖果标签战没来的请举手法治何以可能他也可以是我合同异权力的道德捆绑观念的水位观念?别处倒霉的英国议员提问时间到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沉默罪大家一起来算账敲开最好的可能让政治变得家常绞死银行家民主的裤衩吵吵更健康苏东巨变:20年之后俄罗斯的徘徊当“革命”成为家常便饭“亚洲特色”的民主当民主缺失中产阶级历史螺旋式终结选举式独裁宪法这只兔子我们在输出什么有多少资本主义可以重来新自由主义的两种命运从更人道的到更霸道的书幸福的与被幸福的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成圣又如何红旗未曾下过这只蛋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底线时分超越那些“想当然”当自由遭遇一丝微风在黑暗中消失之前重新发现我们自己法治的“秘密”你比你想象得更自由诸善之间像一滴水一样从经典到经验电影愿像那水中浮木快乐的可能如此优雅的平庸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语言的贫困爱是善的理由回到巴黎剩下的琥珀之城记得当年草上飞另一个高度请别让我消失兔子跑什么跑最好的时光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等待在死亡的强光中论时尚那些剩下的东西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我心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了,船自浮起来。所以我观察社会变革的动力,不那么关注船上有没有技艺高超的船夫,而更关注水位的变化。近些年我的观察心得是:变革观念的“水位”在升高。 观念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了。比如政府部门财政预算公开——政府财政预算向来含糊不清,人们长期对此气定神闲,但最近几年媒体上常常出现讨论和批评;比如国企被优待,银行从来给国企贷款多于民企,但是近几年公众不服气了:“国企占了70%的资源,而民营企业解决了70%的就业、50%的税收??”印象中城管在20年前追打小贩比现在凶狠,现在却屡遭热议。这几年民工孩子在城市上学其实比过去容易,但是现在要拆并一所民工学校,便会引起轩然大波??总之公众的视力突然变好了,过去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情,今天却开始“大惊小怪”。为什么?观念不同了。 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是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上面所提及的观念变化,几乎都指向这两点。更重要的是,变化的政治伦理,生长于转变中的生活伦理。30年前,中国家长或老师打孩子似乎天经地义,今天则往往遭到舆论唾弃。20年前,人们提到同性恋还往往表情惊骇,今天,至少在大城市里,谁要有个同性恋朋友,简直可以拿来吹嘘。10年前,要是有人跟你说起“业主委员会”,你可能一脸茫然,今天你则可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所有这些,都是问责意识或权利意识渗透进生活之机理的体现。 观念的力量可不能小瞧。当年老老实实给地主打长工的农民,就是被灌输了“剥削”这个观念后,理直气壮地剥夺地主的土地。30年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观念倒了个儿:同样的行为,过去叫“投机倒把”,现在叫“市场经济”。 但有人说,中国人是利益动物,除非物价暴涨、股市崩溃、食品安全大乱??中国人不会参与社会变革。要我看,这是混淆了变革原因和变革导火索——变革导火索可能是民生问题,变革原因则是意识形态悄悄地解构与重构。一只蝴蝶的降落可能会使一个体力接近极限的举重运动员扔下杠铃,但不会有人说蝴蝶的重量是导致该运动员失败的原因。 还有人说,水涨未必船高——如果有人硬要压住船呢?此可能性当然有。历史的发展既非单因,更不必然,否则就成了“历史决定论”。不过,正如我不相信民众是纯利益动物,我也不相信“上面”的人都是纯利益动物。精英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民众的观念对他们也具有渗透性——当然民众的观念加上民众的实力,渗透性肯定更佳。所以问题很可能并不是水位够但船没反应,而是水位积蓄还不够。今天中国社会的权利意识和问责意识刚开始积蓄,势能不足,转化出来的动能也自然有限。 不必急着绝望。既然水位一直在上涨,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停止上涨。对于急于求成的人,变化不在2012年发生就太慢,但对于历史长河来说,短短30年发生的观念变化也许足够波澜壮阔。又或者,绝望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蕴含着一种理想——这好过屈从,以及一种理想受挫后的痛感——这好过麻木。我一个剩女朋友在恋爱屡屡碰壁后说:其实,彻底绝望还是挺难的。我想也是。一杯水摆在那里,对于口渴的人,想要忘记它的存在,肯定挺难。


作者:赵斌
我读刘瑜的第一本书是《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是第二本。第一篇《素什么质》感觉一般,通篇没有划一道杠。但是,从第二篇《民意与伪民意》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如果用视频录下我那时的神态,你看到的会是: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开心微笑,时而拍案叫绝,时而奋笔疾书,脸上浮起一层淡金色光泽,那是被透彻的说理、幽默的机锋和优美的文笔所折服的自然表露。
这是一本刘瑜近年的专栏和随笔集,其中第一部分“观念·此处”主要是给《新世纪》的时评专栏,第二部分“观念·别处”主要是更早些时给《南方周末》的国际时政专栏,第三、四部分主要出自《新周刊》的政治书评影片专栏,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些更个体化的杂论。
    之所以结集出版,正如刘瑜所说,是希望这些文字能够“有家可归”,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被“更持久的阅读,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合在一起的重量比零散的存在更大。它清晰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观念的水位”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既是刘瑜仍然对中国保持乐观态度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观念的力量不可小瞧,但观念绝不可灌输。“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所以所谓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被蒙蔽理性的擦拭。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这当然不是一本书可以做到,只希望其努力是往这个方向。”
    是的,我想说,刘瑜做到了。
    刘瑜的文章好读,不单是因为道理澄明,还因为文字筋道。正如一件好衣服既要款式好,也要面料舒服,好的文章既要有道理,也要文字优美。优美的文字有音乐感:有节奏,不徐不疾。这是她对刀尔登的评价,我以为,她自己也完全可以享用。
    比如她讲到没有自由讨论基础的伪民意,形象地说,“就像一年四季只吹西北风的树,长歪了毫不奇怪”。在讲到有人将强权当成救世主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讲到“平庸的恶”,她鞭辟入里地分析:“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她既反对某些知识精英们迷恋把简单的道理附加“美学上的新鲜感”或者“智力上的游戏感”的“贵族范儿”,也反对某些民众那些舍近求远的、避重就轻的、谄媚式的、不由分说的能够轻易通向正义感的“迷人的愤怒”。她欣赏胡适的实证精神和顾准的经验主义,严厉批判有些学者把纳粹法学家施密特的理论“作为学术地沟油回收回来,炒出油光滑亮的论文”,辛辣地嘲讽他们:“其实,从朝阳区到海淀区,是可以不绕道阿尔卑斯山的,坐地铁10号线就行”。
    刘瑜是研究政治学的,对于政治的理解十分独到、深刻。比如分析“威权的弹性”时,认为某些国家的威权与卡扎菲或者金正日的威权之间的区别仅是“别人的大舅子和别人的小外甥也可以挣钱”。比如分析四川什邡政府自认为“利国利民”的钼铜项目为什么会被部分群众强烈抗议时,她总结到:“时代已经变化了,今天中国主要矛盾也许已经不仅仅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是政府‘我说了算’的习惯和民众‘我说了才算’的愿望之间的矛盾。”
    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时评类文章,目前还没有之一。刘瑜在获得人民大学的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目前是清华的副教授。看来,职称这个东西,有时还真是一个标签而已。这位70后美女副教授可比某些“大放厥词”的清华教授有水平得多。
     2014-1-11 18:33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观念的水位》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观念的水位》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观念的水位》编辑推荐: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观念的水位》告诉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擦拭被蒙蔽的理性。
对国家之顽固,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观念如同潮水《观念的水位》 读刘瑜的书是从《送你一颗子弹》开始的,感觉不错,后来又读了她的《民主的细节》,算来这是她的第三本书了,感觉越写越精彩。 刘瑜的这本书很犀利,很多我们平时很难留心的东西一旦被拿出来摆在阳光下,经受逻辑的拷问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如此荒谬和不合理,连我们都不好意思承认,我们是如何习惯了这些事情的。这就是我们的观念,虽然很多人因此而感觉到悲观,但是刘瑜还是挺乐观的,因为她看到我们观念的水位在逐渐的上涨,很多我们以前觉得不是问题的事情,现在被当做了问题。这就是进步,进步不仅仅是革命,更是这样一点一滴的逐渐的改变,往往暴风骤雨的革命之后,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改变,于是社会就陷入一种轮回,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为了纯真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当光环褪去以后,我们发现我们依然在原地踏步,甚至有可能还后退了两步。让我们耐心的等待水位的上涨吧,这样总比来一次海啸的代价要小很多,何况海啸过后海水往往会褪去,只留下满目疮痍。 刘瑜的文字也越写越漂亮了,在书中我画满了横线。按理说女生的书都偏重感性,总是感觉女人和理性有种天然的对立,不仅周国平总是这么说,其实我们都是这样想的,可是没想到女人一旦逻辑了起来,也并不妨碍女人的魅力。 关于政治,很多人写了很多书,可是却很少能够读到写得让你喜欢,让你爱读,让你觉得舒服,让你觉得精彩的书,刘瑜却轻松的做到了,虽然她并没有构建什么理论,但是却让我们普通的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的政治,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民主,抛弃那些花哨的名词,让我们看到很真实很具体的问题的本质。看了这本书,我估计你的观念的水位肯定会上升不少,希望总有一天,我们的水位也能够上升到让我们感觉到自豪的程度。


首先书中的政治评论部分有鲜明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这样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才能在多元的诸善竞争中健康积极地进步和成长。但刘瑜教授总是强调自己不能理解某些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被否定的人,对他们深深的好奇。而其实她自己在不同文章中表达了自己自相矛盾的立场。这是我觉得她认识里的一处缺陷。她说对于咱们那个大魔头太阳,希特勒,斯大林,某些拥趸极权,服从极权的屠夫刽子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患者们等对立立场表示好奇,说他们这部分人是怎么面对自己的基本常识和良知的。然后才是深深地怜悯和鄙夷。字里行间透着强烈的排斥和放弃的态度。我想表达的是平等和博爱的观念。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人。没有谁是魔鬼的使者或化身从天而降到人间的,只要我们消灭了他们世界就会变好。事实上带着这样的心态处理问题世界往往会变得更糟。比如刘瑜自己书中提到的历史的死循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出产这样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必然和这个国家和社会本身有极大的关系。事实上书里也提到了,导致那些具体的历史悲剧的原因往往不是一个个体,而是迷失了个体的集体在极权下必然要造就某个可怕的独裁者。就算没有这个人,在那个历史条件,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政治生态等因素下也会有一个大同小异的人代替。所以我就得简单把罪推到一个人身上,再踏上一万只脚不断鞭尸让其万世不得翻身,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书写历史的从来不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而是每个人,只不过是少数人更为显眼而已。而自相矛盾之处在于这里觉得人就是不一样,有些人无法理解,并且排斥出某些人群之后,书最后有一处又觉得人是大同小异,只是心理生理导致差异之后,同一本书中不同文章的看法自相矛盾。关于对人性的认识,对不同处境之中人细腻敏感地发现,我推荐最近的一本书叫《看见》。  其次,作为一个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对拉丁美洲和泰国自由民主问题的分析过于杂乱模糊,我认为是作者自己还没有研究到令人信服的层次。以我的经验,如果作者自己想的足够清晰深刻,事实论据配上逻辑推演应该条分缕析才对。  再次,后面的散文杂文有一些散发着浓烈的绝望和颓废。这是我最讨厌的东西。尤其是在表达情感或类似情感文学之中。总觉得类似于有一中阴冷湿漉的感觉。  最后本书的题目叫《观念的水位》,源于古代孟子和唐太宗等君民舟水之比。意味作为对未来的乐观,因为观念的水位在上涨,船会因此上涨。而作者要做的是就是启蒙。但我总觉得这部书出的过于匆忙和不成熟。启蒙别人之余自己有很多内容就不能令人信服。至少是在我看来。欢迎政治学内人士和对政治学有兴趣的人就相关问题和我讨论一下。  另外书中有个比喻说得好,我借来比喻下这本书。姚晨长得再不如张曼玉,也比凤姐小月月强一万倍。所以这部书有什么我认为的瑕疵和漏洞。至少尊重事实和逻辑,至少真诚。比网络上站队贴标签骂脏话之流,溜须拍马奉承权势之流,胡说八道迎合民粹之流,厚颜无耻只为赚钱之流,智力严重欠缺水平严重低下之流,心理变态无同情心同理心需要心理学解读之流还是要强很多的。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就是我的自由主义价值观里还是不抛弃任何一个人,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科学地对待事物。我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个重大缺陷就是由于教育体制过早的文理分科,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严重缺乏基本的社会科学常识和人文艺术素养,而许多从事社会科学的人也严重缺乏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导致知识面蒙蔽,影响到自己所研究本学科的认识。很多文学中的情绪,其实一点都不美,读起来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且心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完全可以解释,而且挺简单的。社会科学中,特别是我发现政治学中的,其实用自然科学里的一些学科常识也很容易解释。比如人的很多政治行为和价值选择,心理学最基本的童年创伤和性格形成常识(而且被实验证实过!)完全可以解释的很好。可以发现那些恶魔的形成也完全是遵循着科学的。而且改革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家庭教育等因素完全可以让他们独特的天赋给人类社会发挥好


全书可分为政论、书评和影评三个部分。政论部分风格偏硬,而书评和影评则风格更加活泼。看完全书后有一种喝衡水老白干儿的感觉:衡水老白干儿,喝出男人味儿。   在政论部分,刘瑜基本上沿用了《民主的细节》的写作思路,通过关注国外的政治现象拍打国内的种种弊端。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政治现象,如英国民众对议员报销账目事无巨细的审查(《倒霉的英国议员》)、英国政府关注民众生活的网站建设(《让政治变得家常》)、美国人各派的政治论战(《吵吵更健康》)等。说到底,通过这些现象,我们窥见的是国内在体制上与国外的巨大差异。这两种差异体现为本书的两个基本论点。      1 国内缺乏理性的公共辩论空间。      对一件事、一个观点的讨论往往演变为对当事者、异见者的人生攻击和无端取闹。你说,韩寒身高到底是多少跟他有没有找人代笔真的有关系吗?袁厉害为了多套房产真的能任劳任怨坚持数年照顾那些被亲身父母遗弃、被收容机构排除在外的孩子?刘瑜去斯坦福开次会就是“去接受”民主“培训”,写了几篇与单一价值观不一致的文章就是“在卖力的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吗?...2 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领导的决心能有多大?能大到自己把自己的头发揪起来离开地面吗?   今天要唱红歌,明天要力行节俭。这样的口号靠领导的决心能走多远?三个月、五个月还是一年、五年直至任期结束?      在一个庞大的体系中,领导的个人能力、洞见以及身体力行的确是榜样。然而这并不能取代权力的制衡。领导喜欢的政策就一定能给民众带来生活改善吗?成天看望老同志也许是政治正确的,可是你死盯着那几个老东西而不关注人民基本生活,再政治正确又能怎样呢?如果你让你一个人自己跟自己开支票,那岂不是能开多少开多少的事?但是如果这个人知道,他开的每一笔都有另一个人审查,审查出问题就要严惩他,那这个开支票的人还会乱开吗?有可能,因为在中国,审查的人和开支票的人本来就是一家的,说不定开支票的人还要多开一点给那个审查的人呐。


这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观念的水位》更生动,更接地气。喜欢刘瑜的文字,在书中仍然可以收获惊喜,她很幽默


这个商品不错~ 观念的水位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最新力作)韩寒,七堇年,赵薇,任志强,闾丘露薇 隆重推荐
该商品已有 29614人评论


在民主的细节之后,我又拜读了刘瑜老师的这本观念的水位。确实字句中透露出刘瑜老师的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思想。我觉得女性,能够在政治学方面有如此深刻了别类的见解而且能如此深入浅出运用如此动人的语言来描述的,只有刘瑜老师一个人了。 非常的好这本书 。同时,最近我又买了一本刘老师的著作,送你一颗子弹。应该也不会失望。


观念的水位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最新力作)韩寒,七堇年,赵薇,任志强,闾丘露薇 隆重推荐


之前已阅读过,阅后决定自己要买一本,以便复阅,极力推荐。很喜欢刘瑜的文字,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到现在的观念的水位。都很喜欢。她理性的分析各种负面社会现象,并仍乐观的前景。。


高中偶得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感叹一个女人也可以把政治分析得如此客观理性。这回买了《观念的水位》和《送你一颗子弹》,准备假期好好研读一下,相信不会让人失望!


刘瑜的书向来是极好的,看过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觉得相对来说,跟喜欢送你一颗子弹的戏谑和民主的细节的专业,个人感觉观念的水位稍微要勉强一点,可能是回国了急着出书奠定地位?


看完这本书我,我就果断把她其他的书都搜罗来了。刘瑜的笔下,政治不再是高高在上,冰冰冷冷,一板一眼的教条框框。也不是新闻联播里生硬的播报声音。她用炒萝卜炖猪肉的方法告诉你,政治是很平常的东西。既然我们清楚大米多少钱一斤,酱油多少钱一瓶。顺其自然的也就要知道,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看起来跟我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政治和民主,权利和义务。她带我们,从细节观察民主,以小见大,从简到繁,当人们的民主观念水位不断提高,我们就可以正经的称中国老百姓一声:中国公民。


一直很喜欢刘瑜,高中时看她的《送你一颗子弹》,觉得特别有趣,独特的见解,幽默的语言。《观念的水位》还没看,不过之前看的《民主的细节》很好,相信这个也不错。


看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后,就变成她的粉丝 所以在看过《民主的细节》之后继续看《观念的水位》 书中很多内容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 能学习到很多


当然不是说一个更好的制度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动”降临,观念的变化显然是必要的环节。观念又怎样变化?出去经济社会发展所塑造的土壤,只是的传播与价值的澄清则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其实自从偶然看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后就对她的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本《观念的水位》也没让我失望,真实大爱她的文字。上面只是小小地摘抄一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文字中受益,思考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转变。


从送你一颗子弹到民主的细节再到观念的水位难得刘瑜越写越好,难得我也越来越多的见解。


刘瑜的书一直很有水准,民主细节,一颗子弹,观念水位都很喜欢,推荐,看完了三分之二,适合造成睡前当知识看一看


哈哈··因为超级无敌喜欢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所以这次又来买了观念的水位,因为有赵薇推荐哈哈,个人大爱这两个人,咔咔,虽然木有读,但知道会很好的,语无伦次呃,超级期待又一次接触刘瑜···赞一个


喜欢刘瑜的文字,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


很喜欢刘瑜的风格,最先看到的是民主的细节,很喜欢,一路就看了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有对生活的理解,对政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刘瑜牛逼的地方在于,她能用语言把我想说但不知道如何表述的东西说清楚。支持刘瑜。


喜欢刘瑜的书,从送你一颗子弹开始,一个研究政治的可以把随笔散文写的如此之好,可以引起很多的共鸣。观念的水位有对国内和国外各种时事的一些评论,这个评论还是有其公允性和视角的独特性,值得一看!推荐。


很钦佩刘瑜女士对文章逻辑性高超的驾驭能力,且她对一件事的全面辩证思考,解析的论述,都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能从她的文中得到历练和发散,比如对“素质”的思考上,自己也有一些偏见或者不全,对一些见惯不怪的事情上有些偏颇,甚至有点麻木...但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觉得一个人的观念是多么的重要。此书以“观念的水位”为题,个人觉得恰恰能让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得到某种思维意识上的启迪,对一些司空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观念的水位有高,有低,但个人觉得,观念的水位也有个最低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怎样拿捏,这要看一个人的思维,而我觉的此书或许能让读者们找到更多的思考方式,找到自己所认为的答案...最后补上一句:此书值得推荐!


,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


刘瑜的文笔充满了智慧和理性。她乐于思考,而且善于观察细节,所以她的说理很可信。如同她的《民主的细节》一样,她会用很多小例子,还有很多数据,去阐述一件事情,平静地道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及,在现当代的中国,她是有良心的学者。中国终究是要走向民主和文明的,所以她的书,可以说是具有启蒙思想的一本书,她会告诉你,政治文明不仅是口号也不是简单的民主制度,而且要如何做才能达到文明;而那些同样体制却不够文明的国家缺失在哪里(比如拉美的查韦斯等等)。可以说,中国将来走这条道路的话,不可避免要借鉴好的经验,避开不好的教训。她对政治文明的乐观让我也充满信心。这是她的随笔集,茶余饭后一读,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


以前看过刘瑜《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本书的很多内容前两本书里都有,除非特别喜欢刘瑜的书,这本书很多都是重复前两本的内容。


刘瑜的子弹,民主的细节到观念的水位,刘瑜一直表现出至高理性,除了崇拜,也没有其他词汇可说了。


民主的细节读的时候就觉得刘瑜的书字字珠玑,手不忍释卷,观念的水位从跟中国类似情况的国家的诸多事件,让我得以从学者的角度一同看看制度的问题。


一直很喜欢刘瑜的写作风格,看过她之前的《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一气呵成的读完这本书,书很好,值得一读。


从<民主的细节>到<观念的水位>,喜欢刘瑜的文字,轻松活泼的把枯燥的理论东西表达的淋漓尽致,值得推荐.


有人说刘瑜写的太浅显,也有人说她的说坦白真诚。其实民主对于民众来说真的是非常需要普及的常识,然而我们大多数的教授专家 似乎不屑于去普及。我是第一次读类似的书,至少我这么一个门外汉读起来没有觉得故作高深,一看就懂,有时甚至想要直拍大腿大叫一声“好”。 这本书从民主聊到政治,从书籍聊到电影,最后聊聊所谓的“人生”。你不会觉得他晦涩难读,好像只不过是网上哪位神吐槽的网友在跟你侃侃而谈,却绝不会有污言秽语。这位网友有独立的思想,他不会顺着一边大骂国家如何如何,政府如何如何,更不是五毛党只知道维护政府形象,她不温不火,一语道破。这才能叫公知吧。现在的公知 要么一味替政府说话 ,让人觉得脑子被XX塞住了,要么就知道一味迎合网友所谓的爱国热情,无法独立思考 没有自己的想法。 也许这是一本“没有深度”的书,但非常适合我阅读


从送你一颗子弹,到民主的细节,再到这本,全都买了,喜欢刘瑜犀利的文字。


刘瑜的书必须当然要顶一下。一向喜欢她清新灵动有思想深度的文字。这本书秉承了她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的风格一口气看下来,爽得很又受了很多启发


刘瑜的书本本经典,从《送你一颗子弹》到《民主的细节》,她的文字一直风趣幽默但又一针见血,能够直击表象之后的症结之所在。


自从看了《送你一颗子弹》后就非常喜欢刘瑜,写的文章真的又有内涵又通俗易懂,我也是从她这儿才开始喜欢上看这之类的社科、时评类的文章。这本《观念的水位》和《送你一颗子弹》相比,讨论的问题会更加专业,更加深刻,不过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理解,确实看了很有启发和收获。希望刘瑜多出一些书吧~


观念的水位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最新力作)


刘瑜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民主的细节给人很多启发,这一本比送你一颗子弹要好。


刘瑜有这么一种本领,她能把深刻的甚至可能是枯燥的道理、理论,用轻松的大白话写出来,而且是幽默的调侃的,间或有些令人称快的犀利。比起男性作者来,还有着更细腻的观察,以及可爱的小情怀。这一切,使她的文字具有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比只会写学术论文的知识分子们吸引来了范围更广的读者。感谢刘瑜,用这些文字向普罗大众反复传递着那些有价值的观念,擦拭被蒙蔽的理性,敲击我们麻木的心灵使它逐渐苏醒。让喜欢她的读者再一次品尝了思维的盛宴、观念的盛宴。


喜欢刘瑜和她的文字。以前买了《送你一颗子弹》,好!《民主的细节》应该一样的有可读性。看了再来评价,好。


很喜欢刘瑜写东西的风格,最先看的是《送你一颗子弹》然后是《民主的细节》,现在看她的这本新书,启示很多!


刘瑜女士的《民主的细节》和这本《观念的水位》以及龙应台二十年前写的《野火集》都值得当下的每个中国公民认真地读后再反思。


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我都非常喜欢,这本还没来得及看,相信不会失望的。


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都看过,这本是刘瑜的最新作品


喜欢刘瑜的书,从之前的《民主的细节》到现在《观念的水位》,一如既往的好看


《自序 春天里》 我不知道人性善恶,只知道人人都追求快乐,而选择的权利--自由--是快乐的前提;同时,权力制衡--民主作为其维度之一--又是自由的前提。 《素什么质》 中国社会散沙化,不是强权的原因,而是其结果。 《民意与伪民意》 在一个多元意见 、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为是伪民意。 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 、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 中国人的民主观是“家长式”的,而不是“自由式”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看来,领导为老百姓着想,那就是民主了,民众自己犯不着参与到政治决策过程当中去。 《给理想一点时间》 “一个强大 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 相信时间,就意味着相信除了千千万万人日积月累的努力,历史没有进步的捷径。 制度也许可以一夜之间改写,但是企业家精神、商业家头脑、市场意识,只有通过漫长的学习才能形成。 历史也许会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式前进,某代人可能会在那倒退的一步度过倒霉的一生,但我相信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理性的无知” 一张选票能改变整个选举结果的可能性极小,为了这张选票而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了解政治实在是“太不划算”。 刻意的无知可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报酬,在这里,无知是一种精明。选择性的失明则可能带来意识形态上的自我保护,在这里,无知是一种逃避。 《恶之平庸》 西谚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 而所谓的人性的觉醒,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需要为自己一举一动负责的人,从制度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在更广阔的天空下,看到如何汇成洪水。 《迷人的愤怒》 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人是需要自我认同的,换个现在流行的说法,人是需要“存在感”的,而正义的自我认识是这种“存在感”的要素之一。……但这些方式看上去都太费劲了,哪有人上网骂人这么高的性价比——这边义正词严地敲三个字,那边镜子里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就已经冉冉升起。 《肩负自由的疲惫》 政治学里有一个词叫“批判性公民”。根据这个理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提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批判性。 但同时,正是“批判性公民”的警觉,在推动政府完善公共服务。正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在把这个政府改造得越来越值得信任。 “试图享受自由的人,必须承受肩负自由的疲惫”。 《告别印象主义》 实证精神大约是中国文化里最缺乏根基的传统之一。 而实证是什么呢?实证无非就是“推敲”二字,就是多问个“此话怎讲”以及“何以见得”。用科学的语言来讲,就是一讲逻辑,二讲论据。在讲求意境美的文化里追求逻辑和论据是讨人嫌的,主要是破坏气氛。 《弹性的限度》 “威权式弹性” 寄希望于持续的政策创新来替代权力结构的改革,也许能走到莫斯科,却很难走到罗马。 《法治何以可能》 一个威权主义者和经济放任主义者都经常忽略的事实是:权利的前提本质上是权力,在权力失衡的情况下,法治往往成为泡影。


好看。比想象中通俗易懂有趣。看过之后想买《民主的细节》,民主的细节是写美国的所以开始不敢买,看了这本觉得写得很好就想看看她的其它书。书的内容不是很多,都是作者发表过的文章的集合,文章不长。其实书的内容刘瑜博客上有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购买的,我还是喜欢阅读纸质书。不过这本书排版不够好,书皮很容易旧掉。


因为《送你一颗子弹》认识并喜欢上了刘瑜,从而开始了解了刘瑜的其他作品,《观念的水位》也是一部很不错的书,很有内涵,见解独特而犀利。把平时感觉很枯燥的东西写的非常有趣。


刘瑜就是属于那种每一本书都无需观望犹豫直接下手即可的作者。尤其爱她的散文,文字精练而准确,时有被挠痒的爽快感觉。《送你一颗子弹》被我放在床头随时复习自然能有新启发,而这本《观念的水位》只读了一篇前言已经觉得诚意满满,定不会失望!


这样的书能成为畅销书,中国人的“观念的水位”真的是提高了!这样开启民智的好书,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虽然讲的是民主政治的内容,但刘瑜的文笔着实太好了,轻松诙谐的笔调,将这样看似呆板的话题讲得栩栩如生,就好像在听一个邻家姑娘在那儿聊天儿。每每,我都在想,这个三十几岁的姑娘这是读了多少书,才能把这样的内容这么有意思的轻松地讲出来啊。希望刘瑜多出书,每本都会买。


支持刘瑜,从民主的细节到送你一颗子弹,刘瑜都没让读者失望


喜欢刘瑜的作品,喜欢民主的细节,这本观念的水位也很对胃口!


《吵吵更健康》 民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的自由,因为自由哺育观念的多样性。 《敲开最好的可能》 正如市场经济体系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引导这些资本流向合理项目的中间人,一个正常社会中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引导这些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 《提问时间到》 不过如果我是一个议员,很可能不愿去参加类似的节目,因为它实在太考验官员的神经了:你不但要有承担当面批评而保持风度的心理素质,还要有随时可以拿出道理和数据来说话的专业技能。话又说回来,政治家“日子不太好过”不是坏事,因为他们的诚惶诚恐可能意味着民众的大摇大摆。而在官员既无需风度也无需知识的国家里,官员的日子也许好过了,民众的日子则不一定。 《倒霉的英国议员》 问题——曝光——改革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那些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要重复它的悲剧。——乔治·桑塔亚 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悲剧其实也可以是财富,而拒绝挖掘这个财富则往往导致一个国家在死胡同里原地踏步。 拒绝反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导致的往往是苦难的死循环。 《沉默罪》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不作为和胡作非为一样可怕。 只有一个独立于权势的法庭才应该同时独立于民愤,否则民愤很可能是平衡权势的一种有效方式。 《大家一起来算账》 成熟民主制和不成熟民主制之间的一个核心不同,那就是政治辩论的技术含量。好的政治辩论应当集中于具体的政策,而不是煽情或人身攻击。 最差的论文往往是最难改的。因为你要评论一个人的论点,首先你要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而差论文的特点就是你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就是说,对具体清晰的逃避也就是对批评的封闭。这一点大约不仅仅适合学生论文,也适用于政府财政报告。虽然现在各国都在提倡政府“信息公开”,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把政策“一锅粥”地端出来,既不归纳问题或阐述方案,也不解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公众面对它,就像一个老师面对一篇不知所云的论文,很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对它的讨论。 固然,技术化讨论背后往往都有意识形态的影子,但是人们愿意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寻找论据、做出论证,而不仅仅是喊喊口号、攻击对方的“动机”和“人品”,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进步。当然这样“学术化”的政治讨论,相比喊口号和挖动机,相比议会里的揪头发扔鞋子,往往显得枯燥无味,没有娱乐性,但正如偷懒不可能获得科学或者商业上的成就,良好政治也没有捷径。它也许需要“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沸腾”,但它更需要每一个人,上至政治家下至普通公民,从老老实实做政策知识上的功课开始。 《选举式独裁》 也许有人要说:管他有多少成就呢!反正他是民选的,尊重民主就要尊重查韦斯的胜利。这就牵涉到如何看待委内瑞拉民主,确切地说,民粹主义盛行的拉美式民主。 很多拉美国家的民主都有一个特征:它注重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垂直呼应,但忽视政府和立法、司法机构之间的水平制衡。 而我始终认为,一个健康政治制度的真谛在于制衡,而不是民粹。一个好的民主制度不仅仅在于选举的“那一刹那”政治家是否赢得了高选票,而且还在于两个“刹那”之间的岁月里,能够有制度性制衡来推动不同机构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互动。一个只注重垂直呼应民意而忽视水平制衡的政府,也许合法性很高,但是合理性很低。 《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幸福的工具而已。那种把国家无无限神话化的“拜国家教”,往往不过是统治家族、利益集团、阶级自我神话、稳固权力的遮羞布而已,根本上颠倒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熊培云 《像一滴水一样》 思想改造的“配方”:资源的垄断式供给+全面改写历史前提下的信息封闭与观念灌输+在群体中孤立个体+强力威胁;以及这种“思想改造”外科手术般的“程序”:封闭的学习文件→组织群体对个体进行批评与攻击→自我羞辱式的检查与“交心”→必要时的惩罚甚至暴力惩罚→纠偏阶段受害者的感激涕零。 《一九八四》中,历史是不断被改写的——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不同的历史,于是历史就像橡皮泥一样不断被揉捏、被塑造成“政治正确”的形状服务于现实政治。


到目前为止刘瑜老师的三本书我都已拜读。真心希望她的读者多多益善。她文章充满了思辨和理性的力量。她的文章不仅将民主、社会、国家、主义这些抽象实物做了精辟的有血有肉的描述和阐释,更重要的是,她告诉我们一种理性全面客观的思考方式,这一点对于今天浮躁的甚至似乎已经失去方向的中国尤为珍贵。


刘瑜的书都很喜欢,从送你一颗子弹到观念的水位,感觉思路更清楚了,语言也更幽默了,几乎每篇都有能戳中我笑点的地方,力荐!


对刘瑜的文字,批评与赞美都有。      前者认为她写得太浅,情绪多于理性;而后者认为她坦白而诚实,在启蒙理想日渐凋零的当下,她承担起了读书人的责任。      刘瑜写的不是论文,本没必要那么艰深,但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有过分崇拜知识的倾向,对思想却嗤之以鼻。所以太多的写作者有学问而无逻辑,他们记忆力惊人,却既不愿意做普及工作,也没能力对人类文化做出创造性贡献。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的知识被高度权力化。旧式读书人要背上几十万字才能科举成功,他们不需工作能力或独立思考,只需抒发一番忠君的豪言壮语,就足以震慑小吏,自觉地去替他们完成琐屑小事,他们的本领在写诗和说高雅的废话。真正的泰斗是不需要思想的,其代表作是对经典添加注解而已。      这个传统延续下来,便造成了读书人的等级分化。所谓大师,不一定要有建树,全看门下弟子多少,影响如何;所谓硕学,不一定要有创造,而在地位高低;所谓专家,不一定要有成绩,关键能掌握相关资料,谁敢置喙,立刻一声断喝……相比之下,启蒙的是江湖的事,谁因此得到名声,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不能思想,则知识如何生产?当下与明天的事自然不敢谈,只好谈历史,恰好历史又是一个超复杂系统,可以容纳无穷的见解、争论、证明,最妙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无法实证,能屋上架屋,无穷地热闹下去,于是成了赫赫的显学。      这种历史主义思维赋予我们文化一种独特的时空观,我们总是预设过去的某个时代最好,将过去与现实混为一谈。   必须看到,这种思维习惯对启蒙的遮蔽:首先,它否定了发展性;其次,它虚拟出一套绝对的标准;第三,它不要求实证,只要能自圆其说,则怎样的奇谈怪论都被允许,怎样荒谬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以方舟子对韩寒的批评为例,一个人可以坐在家里推断他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便是这种思维的延续。第四,它否定了人的价值。      过去百余年中,中国出现了几次启蒙思潮,均维系不过十年。一方面,思潮没能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在巨大的、似是而非的、充满偶然的历史遮蔽下,人们并不真的相信内心澄明的力量。      考虑到人类大多数的历史阶段是蒙昧的,用历史来否定启蒙,确实是聪明的办法,越熟悉僵化的历史主义,往往越疏远启蒙,甚至鄙夷启蒙。      事实上,启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功夫,它需要不断重复与提醒,需要心灵的自觉,它需要我们不断用阅读来提醒自己。从这个意义上看,刘瑜式的写作难能可贵,她其实比龙应台要克制陈述得多,也更细腻、优雅和深入,在当下的出版市场中,实在是不可多得之作。


读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非常好,推荐给周围的朋友再看,这次观念的水位很政治化,多少让自己了解了所谓的“五毛党”与“公知”阵营。


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推荐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貌似看完了,还买了他一系列将美国政治体系的书,对于有这方面兴趣的人比较推荐


刘瑜把民主的东西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一点也不枯燥。每篇文章都对当下的时事和社会现状有独特的见解。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五颗星推荐!


知道刘瑜是从《民主的细节》开始的,深深地喜欢上了那本书,她的思想让人钦佩,于是又买了这本书,她的书真的很值得一看


刘瑜的书实在很吸引人,依然是讲政治将民主将观念,依然生动有趣的文字,真的值得一看。


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最新力作)赵薇


喜欢刘瑜的文字,简单易懂,但是蕴含深刻的政治思想,老师以前推荐的她的民主的细节这本书,看了不错,刚出的这本也要买


尽管刘瑜在序中也有说到过,这本书的东西,你可以在报纸及本人博客看过,但当集结成书的时候,引起的感觉与共鸣势必不同,不可否认有几篇在<<送你一颗子弹>>里看到过,不过无伤大雅,整个书品质还是有的


这本书就是《民主的细节》的延伸。我几乎看了两遍这本书,书中把民主在各国发生的情况都分析了,另外也间接指出中国的不足。其中的“素什么质”,“语言的贫乏”,“贵族范儿”等都是非常好看的篇章。而且整本书也延续了刘瑜写作的特点,不讲大道理,不灌输,而是用轻松甚至有时带些挑侃的语言讲述深沉的问题。看后,不仅是种享受,还能受益匪浅,是本难得的好书。


有朋友推荐说刘瑜的书值得一读。本来是想买民主的细节,无奈两个版本搞得我很郁闷。于是选择了这一本,还不错。


刘瑜的书都读过,《送你一颗子弹》读过不下几遍,读过之后很轻松。作者好歹也是高级文化人,却没有端文化人的架子,没把读者群当低人一等的异类,挺好!其实大道理、深刻的见解不一定要通过高深的词汇表达,这样显得做作,读的人也别扭,这本书没让人失望,一如既往,轻松地就明白了刘瑜的意思,通过她的视角又多了解了一些与我们生活直接间接的制度和文化。在这个大家都装的时代,遇上一个不装的人,不容易!


对刘瑜的期待自然带来对她更高的要求。《观念的水位》中的文章虽不能说篇篇精品,但可以说大部分文章体现了她一贯的特点:学术训练、文字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把握。期待她的下本书对特定议题能有更成体系的阐述,而不仅仅停留在普及!


这个书是刘瑜时评文章的合集,和《民主的细节》一样,观点新颖,语言智趣幽默


刘瑜的文章很喜欢 看过她的书《民主的细节》


第一次读刘瑜的文章,耳目一新的感觉,最近段时间内阅读的书里面最吸引我的一本,再准备回过头来买本《民主的细节》来看看。


第一次看刘瑜的书是朋友推荐的送你一颗子弹、来回看了几遍、对她非常欣赏、这本书是另一种风格、用诙谐幽默的辞藻揭露出沉重的政治问题、以后会继续关注她的书籍、支持


自从看过送你一颗子弹后连买两本刘瑜的书,也有向朋友推荐。书中有从生活各个几大方面书写,看起来像是作者的一些小感悟,其实是作者放下身段的大智慧。看她的书感觉就是和她在聊天,以刘瑜的学历,她想表达一些观点,完全可以引经用典,在你看的时候不断地查百科。这书想说明一些道理都是你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只要你多加思考,你会会心一笑,作者机智,见解独到。


买了民主的细节,又买了这本。太喜欢作者的文笔了。一个女士可以如此有魅力,唯刘瑜也!


刘瑜,看过她的《送你一颗子弹》,感觉很不错,喜欢她的风格。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着眼观念,似乎是很多问题的归根之处。洞悉观念的力量,从观念上改变自己的看法,那将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相比《送你一颗子弹》,刘瑜的文字少了些无谓的文字游戏炫耀,显得更内敛和沉稳了,但还是那样睿智、幽默、畅达,有担当,不虚荣,也不麻木。喜欢刘瑜,喜欢刘瑜的文字。


刘瑜的关于社会体制、民主的书是目前这类书里面写得较好的,文字易懂却很深刻,浅显却很有深度。


很不错的一本书,读过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个人感觉比《民主的细节》写的更通俗易懂但却不乏深刻的内容


相比较国内众多学者,刘瑜的书哲理而又易懂,普通人了解制度优劣的好教材。民主知识普及书。


刘瑜虽然是英美名牌大学毕业“海归”,却一点也不卖弄,语言轻松幽默的谈论历史、民主、改革、公民权利等话题,就像友人在耳边娓娓道来平常事;引发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她的观点,不知不觉达到了启蒙的目的。


看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感觉她是个很有趣的作家,加上李海鹏的推荐,就买了她的这本新作,非常棒的内容,让一个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浑浑噩噩的我也兴致盎然,深度、独到的见解和干净利落的文笔配合得非常完美。


如果说大眼的时政类杂文是机关枪的话,那刘瑜文章则更温和一点,像飞刀(暂且叫小刘飞刀),百发百中,各个击破,甚至还时不时抛出一串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我想她的学生应该很幸运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刘瑜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强,生活类随想的文章则显得很生动细腻,宛如在你面前娓娓道来。我很多时候都想拍案而起,并大叫一声,写得太好了。只可惜,往往旁边没有桌子。总之,刘瑜的书一如既往的好,5000颗星推荐。


引用豆瓣上对刘瑜《民主的细节》的评论,“这是独立思考的起手式,但在中国,却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手风范。 ”


刘瑜的书,改变了许多观点,尤其是民主的细节,绝对值得一看


有深度的好书,一如既往的刘瑜的书,只是我更喜欢《民主的细节》


这是买的刘瑜的第二本书了,第一本是《民主的细节》,也很好看,喜欢!


最开始看到刘瑜的文章是关于世界末日的专栏文章,没想到一篇评论文章居然那么有意思,丝丝入理,笔锋犀利一针见血,却又不失范儿,真是让人喜欢,于是买下这本书,此书是作者关于不同的实事大小新闻,给予的随笔评论,我相信看了这些文章的人都会觉得此书值得入手,在今天的中国,适时的批评反而是更加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我们是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身边每天发生的八卦消息和爆炸新闻。


还没看,不过包装、纸张都还不错。以前看过刘瑜写的《民主的细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是蕴含大道理


刘瑜是个很有思想的作家,之前读过她的民主的细节,很不错!


从《送你一颗子弹》开始,对刘瑜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多的不说,只想希望真正喜欢看书的人多看看!推荐!!!


一直很喜欢刘瑜的作品,特别是送你一颗子弹之后,我就更喜欢她的作品啦,这本书写的一如既往的好~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了刘瑜的文章《观念的水位》,被吸引了,正好发现了这本书,就买了,读来很有启发性,作者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很有见地,是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是从《送你一颗子弹》知道刘瑜的,书真的很不错


喜欢刘瑜。民主的细节也看了。中西方的对比,很有意义。


刘瑜终于出新书了,喜欢她的人就不必说了,大观中国民主和当代社会


一向喜欢刘瑜的作品,让我们了解了更多你不知道的民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