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
2006-10
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志刚 编
337
无
本书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制度、结构和福祉三个角度的深入考察来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质量与矛盾。首先,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革与开放,本书在一个严密的逻辑构架之下演绎和严格证明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制度改革的滞后,中国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表现形态就是经济结构的非均衡和不合理,因此本书将从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和内外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从其实质来看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配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因此,制度是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现象背后的本质要素,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是问题的表现形态,人民福祉是问题讨论的落脚点,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标准。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本书将由三篇构成:制度篇、结构篇和福祉篇。
袁志刚,男,1958年1月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
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回国,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出站留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工作至今。在此期问,曾多次赴法国短期工作和讲学,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进修一年。
袁志刚最先将非均衡经济理论引进国内,并著有《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运用》,该著作获得1997年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在宏观经济运行和就业、失业问题的研究领域,出版了《失业经济学》、 《隐性失业论》等著作及教材,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做法,编写了《上海就业报告》和《中国就业报告》。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其他经济学核心杂志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一章 导论第一篇 制 度 篇 第二章 解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 一个制度转轨的视角 2.1 计划经济的几个特征事实 2.2 解释计划经济的特征事实 2.3 参数校准 2.4 中国经济转轨的几个阶段 2.5 各阶段转轨政策的绩效估计 2.6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7 一个总结性评论 第三章 消费品升级、收入差距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3.1 消费品升级对经济波动影响的机制 3.2 收入不平等变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3.3 经验证据 3.4 结语 第四章 我国宏观投资的效率评价、制度变革与宏观调控 4.1 对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简要评价 4.2 对我国宏观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 4.3 2003—2005年的投资膨胀与宏观调控 4.4 改革投资体制、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章 金融制度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5.1 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开放过程的简要回顾 5.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及其后果分析 第六章 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 6.1 文献回顾 6.2 模型、数据与方法 6.3 实证检验及分析 6.4 结论及含义 第二篇 结构篇 第七章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质量 7.1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7.2 三农领域内的制度变迁 7.3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另一次的制度变迁 第八章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8.1 服务业与经济发展 8.2 中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8.3 从开放经济的角度看中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8.4 服务业与工业化的福利转移 第九章 内外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9.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9.2 中国外贸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 9.3 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 9.4 结论及对策 第三篇 福祉篇 第十章 经济增长的福利考察 10.1 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差距 10.2 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福利 10.3 收入差距与消费 10.4 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十一章 福利的改善: 途径与政策 11.1 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 11.2 缩小收入差距,改善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后记
无
引用数据多,分析范围较广,值得一看
书的结构不错,有一些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