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传奇
2008-1
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筱一
230
无
绪论:法国现代经典 我们首先要尝试着为“法国现代经典”做一个规定。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规定,而是作为一个读者,在他(她)加入作品所开启的那个无限循环时,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利意义所做出的思考和解释。 读者,这个词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表明我的出发点和角度。译者一般情况下会较少介入真正的外国文学评论,这是真的。方法论从来不是译者在谈及文学时所要考虑到的东西。因为译者首先是读者。所以,这个词或许能够让严肃的“文学批评”打开另一扇大门,能够照亮先前一切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所未必能够照亮的风景。 比较明确地说,我的目的其实在于阅读:我想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这些被称之为现代经典的作品,不管这是一个枯燥的、痛苦的、快乐的还是感动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不是要否定文学是有理论的命题。相反,我认为,文学有理论,或许所有看似构建心灵世界的东西都有理论。不仅有理论,甚或还有技巧。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会大致规定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因而也会成为让后人突破的具体界限。而且,在突破之中,我们会看到相当绚丽壮观的斗争场景——应该说,我们即将解读的这九位作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正是呈现了这样一种突政,还有,突破所牵连的向往、无奈、勇气和悲伤。 不否定文学理论的存在,但是,我想绕过理论的角度。绕过那种自上而下的俯瞰角度。航拍的作品,有一种全局的美:总是那样一种大块的绿色、蓝色或者黑色,可是,也许我们容易错过这一大块色彩里某一个小点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我愿意相信,这个小点有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因此,回到我们刚才说过的那一段话,我想要陈述的,应该不是理论所规定的文学创作的价值观,而是这些小说家们在突破具体界线时所呈现出来的向往、无奈、勇气和悲伤。 我别无选择地从一个简单读者的角度出发。读者的角度是平等的角度——或者也许是微微仰视的角度;是在他人的小说世界里读到自己的梦想、等待和破碎,然而,总觉得有点微微的不解和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先前从来不曾发现过自己竟然还会有这样的梦想、等待和破碎的角度;是准备好出发和这些精心构建的文字彼此交缠、肌肤相亲的角度。 也就是说,在阅读结束之后,我们读过的这些文字并不必然成为你们生命的一部分——不过,即便能够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也没有什么不好,比较起爱情和梦想,总是文字里所包含的绝对的意味更加可靠一点——但是,它们可以成为你记忆中闪烁过的一点色彩。 而人,是靠记忆中的这点色彩活着的。为了这点色彩,我们才能够有所希望。才能在怎么也学不会弹奏的肖邦的圆舞曲中,不产生投身大海的愿望——因为那样的命运,已经由小说世界里的某个人物代我们完成了。我们总没有理由去重复另一个世界里的命运。 解释完角度,我还需要对内容作一个说明。 我会选择法国二十世纪出生的九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作为我们的阅读对象。我想,他们是突破性地承继了法国小说传统的一批人,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的一批人。我们会看到他们和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等所创造的古典小说世界的区别;也应该会看到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新的小说世界的努力和野心。这样的野心,我们从他们的文字中,从他们的小说结构中,从他们的小说命题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最后,我要解释一下我的选择标准,所谓的“重要”的定义。 …… 2005年是萨特的一百周年诞辰。我把第一讲献给他,借此表达对他的敬意——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萨特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作家。正是在他的周围,产生了一批耀眼的作家。他们对萨特或爱或恨,但是无论如何绕不过他。这是对文学仍然富有相当的责任心的一批人。 我同样摒弃了一些过于现代的作家,比如说《基本粒子》的作者乌洛贝克。在这九位作家中,最年轻的可能算是克莱齐奥,同样,他也许是你们最不熟悉的一位。因此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基本上不在我的选择范围之内。经典对于量化标准的最大要求就在于:它需要时间来定义。 但是,除了量化的标准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非量化的标准。这是我自己的具体选择标准,是具体落实在个人和作品上,关于法国现代经典的定义吧。 第一、他的作品应当是一个无法效仿的个案。好的作品,是假借上帝之手安排的偶然。我们在今后的解读中会发现,这些作家中或许有流派的开创者,但是几乎没有流派的继承者。而且,即便他真的是一个流派的开创者——比如说萨特和介入文学的关系——这个流派也几乎不可能有承继者。这就是我所谓偶然的含义。好的作品和美丽的爱情一样,可遇而不可求。 第二、所谓的个案不是“私小说”的概念。和时下流行的出卖自己故事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差别。它是完完全全的虚构小说世界:因为虚构,成就了所谓预言性的使命,成为众人不会、也不能够具体化的可能。这才是生活模仿文本的真正由来。因此,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也不能是一面镜子,能够如水临花般地照出你我个体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选的作家中,女作家要相应得弱一点:波伏瓦、杜拉斯的作品都有一定的自述性。因此会造成某种假象,让我们误以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是有可能重复的:只要我们愿意。但是这几位女作家值得我们原谅的地方在于:她们本身也许就是传奇。传奇的偶然性让我们的假想不能够进行到底。这一点,我们在日后的解读中可以领悟到。哪怕退一万步来说,她们的作品没有预言性地揭示这个世界可能的存在,至少,它们也用细节之美——和张爱玲隔着棉被的拥抱一样,或许我们也无法逃脱“如水消失于沙”这样的语句的魅惑吧——为我们埋藏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三、这些作家都必然是文字的高手。如果说好的作品是神遇的偶然,好的文字却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具体到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艺术作品而言,就是一定的技巧加上天赋。我们在解读中,会尝试解释这些作家的文字技巧。文字技巧可能是词汇层面的,也可能是结构或意象层面的。作为我的选择标准而言,文字的意义却是绝对的: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文字之美,我们在与它们肌肤相亲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种灵魂的震颤。 第四、我选择的这九位作家除了具有相同的职业和使用同一种语言材料来履行自己的职业之外,剩下的一切完全不同。经历不同,野心不同,灵魂与文字的结合方式也不同。因而,他们呈现给我们的梦境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应当能够代表法国在二十世纪(至少是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半个世纪)的文学面貌。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现代的小说结构和古典的语言的结合;能够看到古典的小说结构和现代的小说语言的结合;我们还能够看到现代的小说结构和现代的小说语言的结合。他们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什么样的作家是法国现代经典作家? 现代经典作品的定义是什么? 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萨冈,罗兰·巴特,罗布一格里耶,勒·克莱齐奥,还有,米兰·昆德拉。这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他们开启了法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所谓萨特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字显示出它最后炫目的力量,它在延续一种以性感对抗死感的法兰西文学神话。 他们,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袁筱一: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主要译作有《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著)、《杜拉斯传》(劳拉·阿德莱尔著)、《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著)、《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弗朗索瓦·里卡尔著)、《法兰西组曲》(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等。
绪论:法国现代经典第一章 萨特和他的《恶心》 第一讲 人在何种程度上是自由的 第二讲 坐在废墟中央的罗冈丹第二章 波伏瓦和她的《名士风流》 第一讲 一个终身没有摆脱萨特影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讲 双重视角 双重悖论 双重幻灭第三章 加缪和他的《局外人》 第一讲 不会留下阴影的太阳 第二讲 一出难以承受的社会喜剧第四章 杜拉斯和她的《情人》 第一讲 生命的文字游戏 第二讲 一本舍我而去的书第五章 罗兰·巴特和他的文论 第一讲 解构中构建快乐的批评家 第二讲 十八世纪的贵族睁着眼睛听音乐 今天的资产阶级 闭着眼睛听钢琴第六章 萨冈和她的《你好,忧愁》 第一讲 无法和解的青春 第二讲 你镌刻在天花板的缝隙 你镌刻在我爱人的眼底第七章 阿兰·罗布-格里耶和他的《橡皮》 第一讲 零度写作的典范 第二讲 走出虚假主体的“新”小说家第八章 勒·克莱齐奥和他的《流浪的星星》 第一讲 我找到了我的永恒 第二讲 看见疼痛,不再流浪第九章 米兰·昆德拉和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讲 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索者 第二讲 行至半程的堂吉诃德第十章 自由与理性之后的当代法国文学后记
第一章:萨特和他的《恶心》 第一讲人在何种程序上是自由的 在《百科词典》里,关于让-保罗·萨特的词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排序罗列的:哲学家、小说家、文论家和剧作家。在今年我开始真正阅读萨特之前,我对他的了解恐怕也仅限于此。我首先把他当作一个和我没有很多关系的哲学家;然后,他是一个曾经获过诺贝尔奖、却又拒绝领奖的作家。作家这个词囊括了他后面三项光荣的头衔,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只是在诗歌上没有什么耀眼的成就。其实,关于他的职业,我们还可以加上:教师,记者,杂志的总编,政治活动家等等。最终,在他一百周年诞辰之际,终于有一个人将二十世纪冠名为“萨特的世纪”,贝尔纳·亨利·列维这样描写当年三十岁的他曾经见到过的萨特葬礼的场面: 数以千计,也许是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在几分钟的时间里,站满了基地的条条小径。活着的人与基地的幽灵,反叛者与小资产者,不分彼此,发出一片压抑的嘈杂声。有左派的人士,有孩子,还有上流社会人士组成的代表团,每个人都用邮差的黑红旗子包着头。《法兰西杂志》和“法国阿尔及利亚人友好协会”献了花。猎奇的摄影记者在窥伺。有的女人泪流满面。有一群年轻人,大概根本没有读过萨特的书,却也在那里,攀援在树上。有非洲人,有亚洲人,有“光明岛派”的越南人,也有“胡志明派”的人[……]有声名显赫的人,有默默无闻的人。[……]有的人原来是死对头,有谢了顶的,有目光哀切的
该书从一个简单读者的角度出发,对法国二十世纪出生的九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和研究。这些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并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他们开启了法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后记 这是我在2005年秋天开始,在学校讲的一门公选课《当代法国文学》的讲义。讲义几乎没有怎么动过,怎样拿到课堂去讲,就怎样拿来放进文字里。萨特、波伏瓦、加缪……按照这样的顺序讲下来,讲到最后时间不够了,没能讲克莱齐奥和昆德拉,直接跳到了作为结论的最后一讲。在最后一讲的时候,我带去了一张巴伦博伊姆弹奏的德彪西,画面上,蓝色的彩绘玻璃窗一扇扇地打开。阳光一点点地透进来,穿着白裙的女子在舞蹈。我在学生的眼睛里看到很多的困惑和感动——困惑和感动在这样的时刻,真的是最美丽的搭配。 2005年的秋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那个秋天,我同时开了两门新课,一门是将近一百人的《当代法国文学》。另一门是为外语学院研究生开的翻译理论课。我在一门课上讲法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个个案带给我的欢愉、背叛、抵抗和疼痛,另一门课上讲自己的欢愉、背叛、抵抗和疼痛。关闭了将近六年的记忆闸门在那个时间一点点地开启,有的时候,因为关闭了太久,铰链还是会发出刺耳的响声,一直响到心底里。 课在冬天结束。我在寒冷里批将近一百人的试卷,看到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等一条狗,我想跟着它去随便什么地方。 那一瞬间,有很复杂的心情,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学期里,虽然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总是需要投入一些情绪的一个个下午,快乐,或者悲伤,但是这些下午所读到得的文字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原先没有答案的,至今仍然没有答案。甚至我的话语,和这些已经流传的经典只能加深他们的困惑。那么,我又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为什么呢?包括我自己在内,和以前一样,生活中仍然有太多让我不明白的事情。或许我可以像我介绍的这九位作家,以各自绝对的方式来解决生活的问题。但是我不能够。一年的时间里,和过去一样,我仍然做了很多妥协。 于是,原本定下要出的讲义,被我放了半年之久。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情绪,在随风消散了之后,是不是应当以书写的方式固定下来,走进更多人的记忆之中。 一直到2006年的这个秋天,发现自己走完了——在罗布-格里耶这一讲里,我讲过数字的象征意义——一个零。十多年前都读到的那个所谓“绝对循环”丝毫没有丧失其“绝对”的意味。记忆中桂花的香味,秋天乍起的寒风,冷而疼的失望,心惊胆战的等待,在一年流转后的今天又纷纷地到来了。如果没有这些重复,或许永远也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绕过了一圈。绕过了一圈,但是,在每一年里没有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些自己天真地以为还有机会学会的东西,仍然没能学会。 属于2005年秋天的记忆其实不具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忘记一些疼痛,添一些新的疼痛,这就是这个绝对循环。一路走过去,生产的,始终是一些不能解决问题的情绪而已(巴塔耶说,总为自己情绪折磨的人是疯子)。 但是,我们不正是在这样的情绪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吗?记得在上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用文字的性感抵抗生存的死感——这句话被我投影在屏幕上,白底黑字,连自己看了也觉得惊心。我也是逃脱不了地想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意义,有时以为自己找到了,就会禁不住地兴高采烈。于是把意义用我以为美丽的文字说出来,虽然它们本身在很多时候就自我矛盾着。 矛盾,用我喜欢的,矛盾的诗意表达——悖论。我以为,我们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令他们不习惯这个词:悖论。他们习惯问一切要一个答案,直接而简单,可以略去很多痛苦。他们习惯明确的目标,习惯行动和选择。 他们经常不能够明白,在思辨的层面,悖论是生产性的,不直接导向一个结果,但是,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从来不曾注意到的旁枝末节的风景里去。而这旁枝末节的风景,或许就是生活本身。 于是我没有再等下去,也基本没有改动半年前的文字——除了一些太口语化的东西,很好的朋友、编辑彭伦对我说,不能这样,上来就是“我们这门课”,毕竟我们是要给课之外的读者看的。我知道,有一些情绪已经不再是今天的情绪,有一些风景也是过去了,就永远再不能见的风景,但是,文字的现时意义难道不是正在于此?它保留了我们或悲伤、或快乐的记忆,在和遗忘的斗争中,它显现出格外的勇气和美丽。其实,我们所阅读的九位经典作家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记得在第一节课上,我曾经提到那段关于“灯光灭掉”的台词。灯光亮起,所有的一切又恢复到以往的流程,惊异地发现一切并未曾改变,在一瞬之间。会有很多的不甘心,但是沉入记忆的那段自由呢?应当是只有从文字里找回了。它没有以任何物质的方式存在过,无迹可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像我喜欢的作家克莱齐奥一样,能够用文字建立起一个纯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我可以骄傲地说,就是现时,就是眼下,现时能够在现时之所以为现时的这一瞬间,产生出超越于过去和未来之上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经历,去体会。 哪怕所有的可能性对你关上了门,至少文字是我们用来构建真相的砖瓦。我们总是因为这个要爱的,哪怕所有的爱都要走向灭亡。 后记里,照例要说些感谢的话。感谢所有让这本书得以产生的人,感谢所有让我产生情绪的人,也感谢所有我在写作这本讲义的过程中,所参考的文论、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具体请见注释)。感谢每一次不期相逢。感谢是好的,因为它提醒我们,哪怕是在悲伤之中,也不要有所怨恨。在这个世界上,我相信,我们永远是得到大于失去——这个道理,我也是在这一年里明白的,感谢让我明白这个道理的人。 最后,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它所提供的出版基金使得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袁筱一
无
买到这本书是意外的收获,原来想找的是杜拉斯的《情人》,结果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首先被内容吸引:萨特、波伏娃、杜拉斯、昆德拉……一系列的法国现代经典作家,无需知道他们太多的作品,一本就足以让我们流连,他们书写着关于文字的传奇。书拿到手后,无论是内容,作者,出版社,装帧,文字排版都和书名很贴切的结合,是本厚实的好书。
最初进入我视野中的袁筱一是因为她的翻译,读米兰•昆德拉的时候已经有些模糊印象,等后来读杜拉斯随笔的时候,袁筱一已经隐入了杜拉斯的背后——我觉得现在的译者很难做到这点。也许是同为女人的缘故吧,当女人面对女人的时候,语言间的差距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个总是陷入孤独和绝望的杜拉斯在袁筱一的笔下,让我读的心疼。袁筱一说,她十八岁第一次读杜拉斯,一见钟情,毫不犹豫地跳入了她绝望的爱情,在以后将近十年的时间中,仍然在她的绝望中辗转:这其实已经不是纯然地翻译了,这是另一个杜拉斯的身影。
与这书很有缘,我是无意间在图书馆还未整理好的小推车上发现这一本书的,后来就一直等着它返架,就这样折腾了三四来回才借到书才看到。最初完全是因为里面讲到了波伏娃、杜拉斯和萨冈,三个传奇女人。喜欢袁老师看起来很感性的文字,却始终都很理性的文字。
正文感性的文字,感性的法国文学,评论恰如其分,自然而不虚伪,好书。
不像一般刻板的教科书,袁老师自身是一个很好的读者和作家,写有感悟有灵性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益的书。
因为是自己的老师写的,所以当然是要支持的……大才女啊,在她的东西里你可以看到安妮宝贝的感觉,不过她可比安妮入道早,安妮还是受她影响呢
作为一个学者,袁筱一把深邃的思想表达得如此诗意,没有论文味,这点非常好
可以很直接的对一些名著有个了解,对作者也可以了解的更透彻一点
帮同学买的,同学没说什么,应该就是还行的吧
嗯,是冲着杜拉斯来买的
我发现很多打折很低的书都是好书,虽然装帧简单,可内容却把我的心都吸进去了。某些细节让我热泪盈眶。
这边书原来自己很早以前就买过,这次见便宜一不小心居然买重了,于是送人了。
很喜欢,文笔细腻
受益匪浅
包装很好 要开始了
最近对法国的作家很感兴趣,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看。这本介绍的是20世纪法国比较有代表性的9位作家。很喜欢这样的叙述感觉,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如果看过书中所说的作品,那么就更容易产生共鸣了。
文字是显性的记忆方式,那些精神分子正生活之中。
只能说一开始便是冲着杜拉斯这名字购买这本书的,但还没开始看,希望内容不会令我失望。
也许因为作者是女性,文字中的灵气多于学究气。刚看完第一章,值得推荐!
纸张不是很好,黄黄的。由于是看内容。还是很喜欢的很想去听她的课,呵呵
我不會錯過任何一篇關於杜拉斯的評論
内容详细见解独到,很好地解读作者作品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还是找本大部头吧
不错,虽然其中有很多书没读过
还不算错吧,但内容挺空洞的···
缺乏故事性,也就少了趣味性!
这本书惟有前面的绪论部分写的还不错。书里的10章内容几乎完全就是作者上课时用的课件。缺乏文采不说,还缺乏见解,没有思想,对书中所论的10大作家基本就没有任何深刻的解读。只是一个劲的掉书袋,引用偏狭的文学典故/言论来解释僵硬的理论。写的真是又晦涩又做作,还一股子为人师的自得自赏。非常奇怪,同样都是上海的文学教授,怎么那位王滨滨写的《黑塞传》就写的那么好,文字流畅清雅,深刻而又富有诗意,远胜这本。两本书我几乎是同时买的,之所以买这本,就是出于对黑塞传的感佩,期望中国的文学教授再度带来阅读欣喜。但是,这本书实在令我太失望了。看来好的文学教授还是罕见的很。
这本书纸张很不好,像是地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