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

唐贤兴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唐贤兴  

页数:

401  

前言

  民主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还是作为一种理念,它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所有那些民主已经存在并完善,或者还不曾出现的地方和领域,它既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和国际社会的秩序,也规定着国家和政府的发展,同时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尽管它是一个“好东西”(借用俞可平教授的话),但是,多少年来,它的含义、它的价值、它的形态,实际上总是很不清晰。  本书没有任何试图弄清楚民主方方面面内涵的企图,因为这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和研究范围。读者可以看到,本书没有试图对民主下定义,而是从几个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民主对我们、对我所分析的对象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做法肯定要冒被指责为不成体系、不严肃的风险。但是,当我把研究集中于现代国家成长过程中的民主这个看似没有边际的主题时,我认为按照传统的从界定概念到梳理理论再到检验事实的写法,根本无法在一本小小的著作中容纳下本书的内容。因此,本书在结构上做了看起来很松散的处理,但主要的精神还是很集中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本身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这种促进民主成长的社会基础的逐渐具备反过来对现代国家意味着什么。这部分的两章内容不是纯粹的理论论证,而是结合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具体经验来探讨这种基础。对民主来说的“社会基础”的“菜单”也许是很长的。本书只是从其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财产权的演变——来进行分析。

内容概要

  《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民主本身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第二部分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第一部分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检验,同时探讨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政府的行为和政策应该在什么样的制度框架下去处理公民的私人权益与公共权益的冲突;第三部分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如何受到全球性的民主价值和实践的影响的;第四部分以俄罗斯当前的政治转型为例,具体分析在一个正处于转型的国家中民主及其发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不从概念上争论民主的内容和模式等问题,而着重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在现代国家的成长中,民主是如何发展的,存在什么问题等。

作者简介

  唐贤兴,1968年3月生,浙江嵊州人。1997年获复旦大学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1999年)和美国佐治亚大学卡尔一文森政府研究所(2002年)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已经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产权、国家与民主》(专著,2002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主编,2002年),《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合著,1998年)等。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复旦学报》、《欧洲》、《俄罗斯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外交学以及俄罗斯问题。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民主成长的社会基础:制度变迁的视角第一章 私人财产权与民主成长的社会基础:西方的经验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观念和结构的变化第二节 现代西方民主的起源和发展:私人财产权的政治结果第三节 解决产权与民主的矛盾:西方社会的探索第四节 财产权与民主政治:尚未结束的争论第二章 民主的成长: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治理的变化第一节 政治治理的制度形式第二节 集体化与政治治理下的农民第三节 农村经济民主的成长:集体化向个体化的组织变迁第四节 农村政治民主的成长:个体化向组织化的制度变迁第五节 迁徙自由与外在制度的刚性控制第二部分民主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公共政策的视角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中的农民维权引言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冲突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冲突: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含义、特点与成因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群体性事件:浙江“7?4”纠纷案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新诱因:环境污染与集体维权行动第五节 集体维权行动的政治意义第四章 公共政策中的民主与现代国家的转型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压力与公共政策的变革第二节 民主与公共利益:寻找多元化价值的平衡点第三节 公共政策:走出短期化的诱惑第四节 公共决策听证:行政民主的价值第五节 复合型政府:寻求转型期公共管理的新模式第三部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发展:国际关系的视角第五章 民主与法治的全球扩展:对民族国家的挑战第一节 背景: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第二节 价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第三节 动力:全球治理对制度与机制的需求第四节 障碍:观念、体系、过程与政策第五节 途径:超越而不是否定国家主权第六章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民主的扩张:现代国家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一节 全球治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困境第二节 援助与发展:发展中国家从中得到了什么?第三节 全球化与民主:中国政治发展的空间和价值第四部分民主与现代国家的转型:俄罗斯的视角第七章 俄罗斯政治转型与民主的成长引言 俄罗斯的过渡政治学第一节 寻求新政治秩序: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秩序、方式与衰败第二节 渐进性转型的逻辑和动力第三节 权威主义与民主:俄罗斯“大国复兴”的政治发展战略第四节 俄罗斯向民主过渡:问题、模式与前景第八章 俄罗斯的“无执政党的政党政治”:政党制度与民主之关联第一节 文献述介第二节 政党形成和多党制政治出现的背景第三节 多党制政治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弱点第四节 无执政党的政党政治:特点及成因第五节 政党与选举:多党制政治的运作及其功能第六节 政党政治的转型和民主的巩固:塑造真正的多党制度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这套制度以法律形式对户口迁移作了严格的行政限制,对农村迁往城市、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小城市迁往大城市等都严加控制,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无形地构筑了一道高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户籍政策逐年有所松动,但总体上仍然遵循着1958年制定的《户口登记条例》,公民的迁徙自由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6.暂住证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变革的有限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只有暂住人口登记制度,没有暂住证制度。暂住证作为一种政府管理行为上的制度安排,是与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相伴而生的。1985年7月13日,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对进入城市和到外乡镇暂住时间拟超过三个月的16周岁以上的人,必须申领暂住证。随后各地普遍推行暂住证制度,不少省市还颁布地方性法规对暂住人口管理进行规范。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1995年6月2日,公安部发布《暂住证申领办法》,明确规定除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就学等暂住人员,按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者旅客登记,可以不申领暂住证外,其他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拟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年满16周岁人员均应当申领暂住证。在此前后,不少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暂住人口管理规定,细化了暂住证登记管理制度。  此时,农民虽然获得了职业流动自由,他们能够进城务工经商,但由于暂住证政策却不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更不能获得同等发展机会、社会地位和公民权利,在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感都缺少保障。他们随时要留意警察查验暂住证件,稍有疏忽就可能被收容遣送回原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返办法》与暂住证之间是一种制度相互强化的关系。


编辑推荐

  《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民主本身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第二部分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第一部分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检验,同时探讨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政府的行为和政策应该在什么样的制度框架下去处理公民的私人权益与公共权益的冲突;第三部分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如何受到全球性的民主价值和实践的影响的;第四部分以俄罗斯当前的政治转型为例,具体分析在一个正处于转型的国家中民主及其发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