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

季宗绍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季宗绍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全面系统地剖析了电视深度报道的运作流程与操作规范。除首尾两章梳理一般概念和探讨深度报道的边界与规制外,其余各章均围绕具体的报道活动展开论述:第二、三、四章分别阐述电视深度报道的策划、选题和立意;第五、六、七章分别讲解新闻线索的发现与访前准备、采访与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不同题材的电视深度报道采访技巧;第八、九、十章分别介绍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叙事策略和节目制作,属于后期制作阶段的报道活动。  考虑到电视深度报道是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作者尝试摆脱既往教科书看似深奥的学理推演,也不刻意探究终极真理,而是以大量来自电视新闻报道第一线的典型、新鲜的案例引导读者。电视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电视首先是新闻媒介,新闻是其核心产品,深度报道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一家货真价实的电视媒体如果没有深度电视报道栏目,是无法向观众交代的。《电视深度报道教程》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实习而言,具有可模仿的特点;对于办有或将要开办电视深度报道栏目的媒体而言,具有可操作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季宗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1950年生于河南宜阳。1968年参军,在部队度过17年光阴。转业后在地方媒体工作18年,先后做过报社编辑、主任,电视台副台长,报社总编辑。2003年到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发表新闻传播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有《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参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新闻采访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电视深度报道概说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一般特征一、深度报道的定义二、深度报道的分三、三类深度报道的部分重合与交叉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基本特点一、电视媒介简史二、电视传播特点二、电视受众特点三、电视传播中的问题第三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一、电视深度报道的演变二、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第二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策划第一节 新闻策划的目的与原则一、新闻策划的目的二、新闻策划的原则第二节 新闻策划的内容与范围一、传媒定位策划二、频道/栏目策划案例:《南京零距离》的定位三、新闻报道策划第三节 新闻策划的组织与方法一、新闻策划的特点二、新闻策划的组织三、新闻策划的运作第四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策划与实施一、电视深度报道的运作机制二、建立一个长效的策划机制二、给栏目起一个响亮名字三、给策划者一个正式名分四、给记者参与策划机会五、给制作一个播出标准六、给栏目一个精致包装七、谁是深度报道节目的主宰案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成功的软着陆》策划第三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第一节 选题的异同一、电视深度报道与其他体裁的选题比较二、电视深度报道与其他媒介的选题比较第二节 题材的契合一、题材须重要二、意义要深刻三、影响要深远第三节 内容的选择一、选题来源二、选题内容的普遍性三、选题内容的典型性四、选题内容的新鲜性五、内容要有故事性案例:央视《新闻调查》选题标准第四节 影响的把握一、尺度的掌控二、范围的选择三、时机的拿捏第四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立意第一节 立意不避倾向性一、关注公众利益二、立足国家大局第二节 立意应有建设性一、从物质层面出发,提炼建设性主题二、从制度层面出发,提炼建设性主题三、从观念层面出发,提炼建设性主题第三节 立意追求深刻性一、通过比较分析显示主题深刻性二、由挖掘事物本质来显示主题深刻性三、通过预测事物趋势显示主题深刻性第五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上)第一节 记者的修养一、政治理论修养二、作风法纪修养三、道德情操修养四、知识技能修养五、意志体魄修养六、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第二节 采访的性质一、采访的定义二、记者采访活动的内容三、采访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四、深度报道采访的思维方式第三节 采访的原则一、坚持新闻真实性二、提高新闻时效性三、保证新闻公正性四、追求新闻深刻性五、突出事件典型性六、坚持采访合法性第四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线索一、新闻来源的界定与分类二、新闻线索的含义与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发现与追踪第五节 深度报道的访前准备一、判断线索真假,确定合适选题二、收集背景资料三、深度报道的前前期四、拟定采访提纲五、准备采访物资第六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中)第一节 当面采访一、当面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二、当面采访的基本要求三、掌握采访主动权第二节 现场观察一、现场观察的作用二、现场观察的方式三、现场观察的方法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一、体验式采访的方式二、体验式采访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 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现实意义二、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三、隐性采访的基本方法四、暗访设备五、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六、隐性采访的道德界限七、隐性采访的报备制度第五节 其他采访方法一、电话采访二、书面采访三、网络采访第六节 提问方式一、问什么二、为谁问三、找谁问四、怎么问第七节 提问方法一、追盘逼绝敲二、正偏错让藏三、设借迂潜诱四、激诘质插漏五、组合提问法第七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下)第一节 深度政治报道采访一、政治报道中媒体和记者的立场二、政治人物的采访三、政治事件的采访第二节 深度经济报道的采访一、国际经济新闻采访案例:电视记者芮成钢的成长历程与采访技巧二、国内经济报道采访第三节 深度科技报道的采访一、建立记者的专家库二、专家型记者的培训方法三、引进科技专业的记者四、让科技报道贴近生活第四节 深度社会法制报道的采访一、深度社会法制新闻的选题二、社会法制报道的采访三、社会法制报道采访的原则第五节 深度灾难报道的采访一、灾难的特征二、灾难新闻的特点三、灾难报道的采访四、灾难报道的相关规制第八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第一节 深度报道结构的特点一、深度报道和一般客观性报道的不同特点二、深度报道结构的特点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逻辑力量一、因果调查式二、解决问题式三、预测推演式四、让结构更有力量第三节 树形结构一、树形结构在解释性报道中的体现二、树形结构在调查性报道中的体现三、树形结构中背景的重要性第四节 立体结构一、独立文体中的立体结构二、组合报道中的立体结构三、菱形结构第九章 电视深度报道的叙事策略第一节 电视语言的特定要求一、电视语言的构成二、电视语言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叙事策略一、叙述者——“谁在说话”二、叙事内容——“说什么”三、叙述方式——“怎么说”第三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话语分析一、强调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描述性话语二、建立新闻事实之间联系的建构性话语三、提供情感、态度、观点等信息的暗示性话语四、让不同的话语功能在文本中绽放异彩五、让对话都成为“妙语”六、不吝修辞,达成“劝服”效果七、准确定位视角,呈现精彩文本第十章 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制作第一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运行机制一、制片人中心制二、编导中心制三、策划人中心制四、主持人中心制五、记者中心制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制作流程一、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二、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制作第三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制作把关一、谁是把关人二、把关人的作用三、把关人的标准四、电视深度报道把关标准第四节 电视深度报道制作的质量保证一、人员素质专业化二、节目制作标准化三、成品节目风格化第十一章 深度报道的边界与规制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一、新闻自由的内涵二、我国新闻自由的内容三、“社会责任论”与我国媒体第二节 新闻制度与新闻法规一、中国的新闻制度二、中国的新闻法律三、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法规第三节 新闻政策与新闻纪律一、社会主义新闻政策二、新闻纪律的内容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电视深度报道概说  深度报道在中国出现时间并不太长,但是其影响却超乎人们的想象,它被媒体作为市场竞争的突破口和重型武器。现在翻检国内货真价实的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甚至互联网的门户网站,深度报道可说是连篇累牍。尽管这种报道形态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从国内媒体的表现来看,并不输于欧美传媒机构。  深度报道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报刊,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因此,深度报道又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一些国外新闻记者称当今中国是深度报道的资源大国,也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也是中国媒体变革的30年。这30年里,中国媒体在体制和机制改革中获得发展,在报道形式上不断摸索创新,包括引进的深度报道。电视媒体在中国一直处于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地位,但是通过自身的再造,特别是深度报道的引进,使其他媒介不得不刮目相看。电视终于也可以成为有思想的媒体了。  自从有了电视,大众传播的整个格局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兼具了报刊和广播的诸多特点,又具备它们所没有的优势,所以成为到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大众传媒。  当电视仅仅把镜头对准新闻事件,而没有把记者编辑的思想也融人其中时,电视是浮浅的;当电视记者编辑打算把镜头像探针那样透过事物表象触及内部时,它是深刻的。这种深刻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如果从爱德华?默罗算起,至今已有50多年。在中国,从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和随后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创办,至今也有20多年。超级的传播媒介,加上表达内容的深刻,使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他传统媒体。时至今日,一个货真价实的电视媒介如果没有深度电视报道栏目,那是无法向观众交代的,至少在观众心目中,它是个瘸腿的电视媒介。


编辑推荐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出版社向使用要教材的免费赠送多媒体课件,欢迎与责编联系索取。来信请包含教师任课名称、学生人数等相关教学信息,并欢迎就本教材的内容结构,观点阐述及使用情况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与要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视深度报道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