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参与式社群与互动性识知

杨帆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帆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前言

数字参考服务,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健康服务图书馆推出“EARS'’以来,已有25年的历史。我国的数字参考服务,如果从1995年北京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馆”算起,也有14年的历程。数字参考服务,历经了从最初的电子邮件服务,到实时聊天服务,再到同步浏览、白板交互、桌面共享及定制推送等发展阶段。它从基于文本的服务,到基于音频、视频的服务;从人工专家模式服务,到数字专家智能模式服务;从独立式服务,到全球协作式服务,实际上是一部逐步适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环境变化的发展史。而当前,Web2.0网络平台所出现的信息技术与理念上的创新,为数字参考服务的发展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杨帆同志近六七年来一直潜心于数字参考服务的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参考服务的发展走向及学科前沿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诸如《数字参考中传统身份的Web2.O变化分析》、《从资源网络到知识网络——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从服务模式看图书馆2.0环境下的数字参考》、《从Wondir看数字参考服务中的长尾和社区》等等。他的博士论文《实践社群框架的Web2.O数字参考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成果。而现今问世的《参与式社群与互动性识知——Web2.O数字参考研究范式》一书,就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以“人”这个要素作为切入点的研究路径,跨学科地引进了实践社群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研究的工具,把web2.0、数字参考以及实践社群三个方面通过对人及其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分析合理地串联起来,提出了web2.0数字参考的概念以区别于过去的数字参考。 全书探讨了web2.0技术中的人际价值以及web2.0理念中的群体智慧要素,并在现有实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这些技术、理念在数字参考中的运用,总结归纳出web2.0数字参考所涉及的人及其实践的内涵本质,即相互参与的人所形成的参与式社群及其互动性识知的交流实践,从理论上确立了web2.0数字参考的研究范式,并进一步探讨了web2.0数字参考在知识生态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本书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杨帆,男,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数字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的编撰;参与高等学校信息管理学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发表网络信息服务领域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12篇。

书籍目录

导言0.1 问题的提出0.2 相关概念辨析0.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0.3.1 Web2.0与数字参考 0.3.2 数字参考与社群 0.3.3 实践社群与Web2.00.4 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 0.4.1 研究方法 0.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0.5 本书主体结构第1章 身份与实践——作为分析框架的实践社群 1.1 社群辨析  1.1.1 社会学意义的社群  1.1.2 区域意义上的社群 1.2 什么是实践社群  1.2.1 情景认知领域的起源  1.2.2 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  1.2.3 对本书研究的现实价值 1.3 实践社群中的身份问题   1.3.1 身份的构建  1.3.2 身份的发展 1.4 实践社群中的实践问题  1.4.1 实践的意义  1.4.2 实践的特征  1.4.3 实践的边沿  1.4.4 实践的关系 本章小结第2章 参与和共享——作为应用平台的Web2.0 2.1 什么是Web2.0 2.2 Web2.0常用技术及其人际价值  2.2.1 博客(Blog)  2.2.2 维基(Wiki)  2.2.3 RSS  2.2.4 即时通讯(IM) 2.3 Web2.0重要理念与群体智慧  2.3.1 长尾(the Long Tail)  2.3.2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本章小结第3章 历史与发展——新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参考 3.1 新环境关口的历史回顾  3.1.1 历史回顾  3.1.2 新环境的关口 3.2 技术运用的变革努力  3.2.1 即时通讯(IM)  3.2.2 Blog、Wiki以及RSS 3.3 数字参考的Web2.0反思  3.3.1 资源导向的误区   3.3.2 技术主导的不足  3.3.3 二元对立的流毒 3.4 数字参考的Web2.0定位  3.4.1 再定位的需求  3.4.2 再定位的方向  3.4.3 新定位的尝试  3.4.4 新定位的总结 本章小结第4章 相互参与的成员——Web2.0数字参考中的身份分析 4.1 数字参考中传统身份的Web2.0变化  4.1.1 数字参考中的传统身份  4.1.2 去中心化与服务提供者(咨询员)  4.1.3 长尾与服务接受者(用户) 4.2 Web2.0平台上个体身份的展现  4.2.1 展现渠道的多样性  4.2.2 展现过程的互动性  4.2.3 展现深度的层次性 4.3 Web2.0数字参考中身份的建构与发展  4.3.1 信息构建理论与人的身份  4.3.2 个人知识管理的个体信息片断  4.3.3 Web2.0技术的多人信息集合  4.3.4 实践社群的人群信息结构  4.3.5 相互参与的人际信息空间 本章小结第5章 互动识知的交流——Web2.0数字参考中的实践分析 5.1 数字参考实践的本质  5.1.1 定义的分析  5.1.2 流程的分析  5.2 数字参考实践的Web2.0变化  5.2.1 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看  5.2.2 从图书馆2.0看 5.3 Web2.0数字参考实践的理论剖析  5.3.1 接受美学的文本—读者交流结构  5.3.2 Kuhlthau介入地带理论 5.4 Web2.0数字参考实践的结构分析  5.4.1 意义  5.4.2 特征  5.4.3 边沿  5.4.4 关系 5.5 Web2.0数字参考实践本质探寻  5.5.1 知识与识知  5.5.2 知识与数字参考  5.5.3 识知与Web2.0数字参考 本章小结第6章 技术、群体与知识——构建适应知识生态的Web2.0数字参考 6.1 知识生态  6.1.1 知识生态学与知识生态  6.1.2 知识生态模型 6.2 Web2.0数字参考的知识生态分析  6.2.1 Web2.0数字参考知识生态微观剖析  6.2.2 Web2.0数字参考知识生态宏观透视 本章小结第7章 结语图表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1章 身份与实践——作为分析框架的实践社群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但实践社群的存在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就已经开始了。温格指出:“实践社群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知识组织形式,它其实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洞穴中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实际上,在传统的学徒制中,实践社群的概念就形成了。学徒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导师与一个学生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却观察到,学习过程会更多地发生在熟练学徒与那些高级的学徒之间的交流活动中”①。因此他们创造出这个概念,用来定义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结构”。通过这个概念,就可以进一步观察其他环境下的社群——虽然在那些地方并不一定存在学徒制作中知识创造、共享并促进创新的过程。时至今日,实践社群已经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理论,如前所述,它不仅是一个研究实体,更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在群体性的行为模式中,人们的知识生产、交流、传递、利用、创新等问题。本章将对实践社群作为分析框架的历史发展及其要素进行分析,为本书后面的展开打下基础。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选题最初确定于2005年年底,当时在国内数字参考的研究与实践则正处于如火如茶的发展期,然而数字参考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不尽如人意的服务效果与效益之间显现出的不平衡,使得国外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对数字参考这一基于网络信息平台服务的近二十年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Web2.0概念的提出正好为数字参考寻求变革与发展带来了一个转折的契机。虽然从数字参考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实就是一部不断适应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环境变化的历史,但通过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笔者期望能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对数字参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拓展新的视野,为国内数字参考的实践起到一点推动作用。博士论文的撰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从2007年论文定稿到现在正式出版也已经两年过去了,Webb2.0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的步伐却一点也没有减缓,本书在出版时已尽可能地根据’Web2.0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正,但仍难免有不少的疏漏,好在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追踪与介绍,而是在于研究范式的构建,希望现有的研究内容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效。博士论文的撰写以及本书的出版得到我的导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詹德优教授的精心指导与关怀,导师谦逊的处世方式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也使我受益良多,感谢詹老师!


编辑推荐

《参与式社群与互动性识知:Web2.0数字参考研究范式》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参与式社群与互动性识知 PDF格式下载



本书立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角度,对Web2.0的概念及相关应用(实践社群……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然不足之处也正在于仅从图书馆视角来探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