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审美体验的重建

田义勇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田义勇  

页数:

201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田义勇博士的学位论文。全书贯穿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旨趣是,中国文论欲创新一条现代转换的路子,必先从学人的观念奠基始。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曾引发很多争论。义勇意识到,这些争论大都导源于学者不同的意识与观念,其背后与底里,其实都与研究主体所持有的价值立场的冲突有关。因此,所谓现代转换,既可理解为学术范式的更替,更可见思维方式的对立。其情形一如古代有汉学宋学之争,古人有务沉潜和尚高明的分野。正是这种不同范式和思维方式的对话乃至紧张,造成了学术本身的丰富与发展。由此,尽管本书所依循的“世界”-“人”-“文学”的基本架构,实际仍是以天人关系审视文学这一传统方法的现代翻版,但从主体的认知范式切入,作者对诸如世界本体、人生体验和文学观念等诸多问题,都作了自己的判断,有的判断很有新意。譬如世界本体问题,在古代属天人之学中“天’’这一面。本着“求通”的主旨,作者对这一面相的讨论,能合理汲取当代哲学反对现成论、主张生存论的最新成果,既对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观点作了切中要害的评骘,又常常信手拈来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等人的新说作具体恰好的比勘。而为了避免仅从西方视野看问题的片面与狭隘,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又很注意会通中西,不但对《周易》及儒释道思想用力甚勤,于熊十力、牟宗三等当代新儒家的观点亦多有采录,由此不取抽象的逻辑论证,而独重感性的生命践履,所提出的世界本体即“生生不息的否定力”的判断,可谓建基于中国思想的独到的发明。

内容概要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作者在对既往的文学理论和观念进行理性审视、甄别取舍之后,大胆开拓全新的文论体系的建构基础,视野开阔且富有理论勇气。比如针对世界本体,提出“不:生生不息的否定力”这一崭新命题;针对古代褒静贬躁的传统,提出“文心孕于静”的主张,等等。  理解文学,不应从静止的文本出发,也不应从作者、读者、世界的某一极出发,而是应关注文学作品所特有鲜活的审美体验。无论古今中西,这应是文学理论不变的精神。《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文气畅达,许多语句隽永清新、耐人寻味,加之生动的实例,使得《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的说理常具有启人心智的效果。

书籍目录

序 汪涌豪导言 观念奠基的先行思考第一章 理论体系自身的观念奠基第一节 中西理论体系观念的回顾一、理论体系观念审视之必要二、西方的理论体系观三、中国古代的理论体系资源第二节 理论体系观念的再确立一、盲目跟风的反理论反体系二、宽容适度的理论体系观三、文论体系建构的设想四、范式更新与学风转移第二章 世界本体的观念奠基第一节 理解世界的各种尝试一、通常所谓的世界二、关于世界的几种说法三、让意识流动的思路第二节 世界观念的新理解一、“不”:生生不息的否定力二、“是”:暂时性”的“现存”三、生与成:一体两面的交互第三节 世界与人关系的再思考一、秉承于“不”的实践二、天命之“畏”与“知”三、守位与求通四、大成若缺五、外:极限的突破第三章 人生体验的观念奠基第一节 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人一、从关系入手理解人二、人生三大问题之解决第二节 体验及其构成一、体验:合内外之道二、重心轻身问题三、体与验之构成第三节 体验的过程一、原体验与再体验二、自我同一性问题三、还原与再造第四节 体与验交渗的场域一、聚焦区与边缘域二、体验场:恍惚幽明之境三、主体间的沟通第四章 文学审美的观念奠基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反思与确立一、直面文学行为本身二、文学是鲜活的审美体验三、激活审美感觉之必要第二节 文学行为发生的本原一、“不”:贯通终始之道二、“穷”:文学的根源三、“达”:文学的宗旨第三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酝酿一、总受贬抑之“躁”二、“躁”与“静”之重估三、“躁”而“感”四、文心孕于“躁”第四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状态一、兴:审美之发端二、脱庸常而超越三、历超越而沉潜四、崇虚避实的误区第五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过程一、偏重原体验的“即目成吟”说二、偏重再体验的反思回忆说三、单向独断的原体验与再体验四、专制时代创作与阅读之背反第六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要素一、事象:从物到象的质变二、意象:物象、心象、语象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宽容适度的理论体系观最要紧的是对于理论体系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树立一个宽容的、适度的理论体系观。西方的那种高大全式的体系观,确实是需要扬弃的。但即使对于这高大全式的体系,最首要的还是钻进去。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即使别人说它失败了,也要自己去验证,而不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恩格斯对黑格尔评价说:“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各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对这些结构,直到现在他的渺小的敌人还发出如此可怕的喊叫。但是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①是入室操戈地内在批判,还是逡巡不前地门外雌黄呢?学界不是有人连门儿都不愿摸就大放厥词吗?理论体系必须有个适当的定位,这就是它既非无所不包,亦非无所不能,它只是有限的条件下对于有限的对象的有限的解释。尽管它可能涉及无限的对象,比如“世界”之类,但是它相对于未来的历史发展而言,仍然是有限的。而此处所说的有限的对象,还主要是指它涉及的对象在数量上的有限性,它不可能穷尽一切概念、范畴。拿“世界”这个语词来说,它固然涵盖一切,但是在该范畴下还有很多概念、范畴,这是体系无法穷尽的。辩证法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在发生、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理论体系的有限性、暂时性。理论体系研究者本身应该自知已之有限性,而不能奢望成为上帝。怀特海的话无疑值得听取:“我们必须有体系,但我们应当使我们的体系保持开放。换言之,我们对它们的局限性应当有所敏感。它在细节方面总会存在有待加以洞察的模糊的‘在此之外’。”②就读者而言,对于理论体系也不可求全责备。

后记

智穷力竭,欲语无言。一切能说的,并未说好;许多当说的,超出能力之外。临文窘迫,黯然沉默。我想起故乡的蒺藜。它长在路边或田畔,是活得艰难的杂草,只能匍匐在地,潜滋暗长。幼嫩时常常被牛羊啃,被人踩,被车碾。勉强它也会开几朵黄花,小不起眼,香味全无。秋天的收获期,它结不出红得发紫的果实,只丢出了一颗颗刺儿尖锐的蒺藜。这是讨人厌的蒺藜,赢得的自然不是赞扬,而是被扎痛了脚的人的骂声。辛苦良多,收获寥寥。世界就是“不”,生活充满“不”,它无情地摧毁一已之“是”的执著。连提倡抉择自由的萨特也得说:“一个生命的历史,无论它是怎样的,都是一部失败的历史。事物的敌对系数是如此之大以致需要耐心地等待好多年来得到一个最微不足道的结果。”惶惑不安之际,我仍要感谢导师汪涌豪教授:望之初,巍然俨然而生畏;即之久,蔼如温如而觉亲。三年问学,导师既直言不讳地批评我,更多次充满期待地鼓励我,给我信心与勇气,提供各种帮助。一切关爱我的人,请允许我献上微不足道的蒺藜花!


编辑推荐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真正的奥秘正在界限的有无之间,“青霭入看无”,在虚无缥渺、若有若无之际,这是诗意滋生的所在。《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文气畅达,许多语句隽永清新、耐人寻味,加之生动的实例,使得《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的说理常具有启人心智的效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审美体验的重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