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

聂伟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聂伟  

页数:

285  

Tag标签:

无  

前言

长期以来,在国际电影学界的印象中,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一直如同好莱坞与欧洲那些所谓“真正”电影的影子,处于边缘和被遮蔽的地位。除了本地区的专家学者会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外,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学者对此并不会投以太多关注。上述局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改观,随着国际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西方学界对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日益关注,研究成果产生了一个集束式的“爆炸”。其中,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电影和文化的广泛关注。按照一些国际学者的说法,它已经“在当前国际电影批评和研究中占据了中心舞台”。今天,围绕华语电影的历史、美学、批评与跨文化研究,业已构成一个颇具国际学术重要性的学术场域。同时,华语电影跨越地域限制、注重文化语言共同性的研究视角,也呼应了大陆、香港和台湾在政治上走向统一和体制上保持多元化这一特定历史进程,通过对电影这一重要文化媒体的研究,透视和影响两岸三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的性质、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华语电影研究”不再是一种书斋里的“死学问”,而成为当代文化政治的“活实践”。可以说,华语电影研究的兴起直接介入了未来中华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也是这一学科在未来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刻社会历史动力。上海大学电影学科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十余年筚路蓝缕,该团队凭借地处上海这一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当代中国电影制作重镇和中国唯一A类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所在地等区位优势,引进了一批有海外留学背景并注重本土基础的学术骨干。

内容概要

  《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立足华语电影研究原点,择取泛亚语境为阐释背景,广泛述及都市影像、新生代电影叙事、电影产业文化、亚洲电影研究等课题,以独特新颖的视点还原思考现场,以真诚犀利的思辨解析时代文化,兼具新生代电影学人的批评锐气和人文学者的深度关怀。

作者简介

聂伟,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泛亚电影、华语电影研究与当代影视文化批评,近年来亦参与沪上多项影视栏目的创意策划。

书籍目录

一、都市电影与文化研究城市之光:上海电影与电影上海世界性、细节现实主义与“猫性”人格——浅析《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叙述——关于《霓虹灯下的哨兵》文化隐喻、符号矩阵与电影诗——《巴山夜雨》的三重阅读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谢晋电影《最后的贵族》的典范意义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试论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如何“西部”,怎样“电影”——钟惦棐“西部片”思想的当代阐释影视“现实主义”美学的当下重审二、新生代电影论略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与美学差异的视点之一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面向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娄烨论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人心的盲井有多深——关于《盲井》是真精神自传世——《可可西里》的影像风格与精神理想儿童视域的成人世界——《看上去很美》的创新价值三、电影产业市场展望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忧思从“国际的”到“亚洲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价值期待“后新生代”助推新电影节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第1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侧记好莱坞盲点之外的全球影像扫描——纽约电影节回顾与展望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四、泛亚视域与韩国影像从“韩国之眼”到“亚洲之眼”:“韩流”文化考察“大长今”现象的亚洲启示韩国电影女性形象之四种“变脸”一部韩国电影的多重文化含义——关于《王的男人》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电影产业观察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影像——关于《春来冬去》类型混杂、文化转喻与泛亚主体性建构——亚洲视域中的当代韩国宗教电影五、影像文本点读“大众”电影的上乘之作——关于《天下无贼》一场殚精竭虑的追踪游戏——关于《跟踪》“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评电影《天堂口》那一“点”是李安的玉玲珑——《色·戒》观记诚意欠奉的视觉侵扰——关于《非诚勿扰》与麦Uncle一起飙——关于纪录片《超码的我》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关于《蝴蝶》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关于意大利电影《等待黎明》六、影剧批评现场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老舞台与新故事——评电视剧《舞台姐妹》都市影像与“海”味创新——关于电视剧《长恨歌》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关于美剧《绝望主妇》实时悬疑剧的“克隆”之灾寻找洁净的深呼吸“雷雷”故事另类感人——关于《我的兄弟叫顺溜》四根骨头几条狗?——关于《一根骨头四条狗》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代跋“中间”分子的“途中漫步”

章节摘录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迅速成为工商业化的近代大都市、全国乃至远东的经济文化中心。1896年,这座号称“东方巴黎”、“东方不夜城”的神奇之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从此开始了穿行于光影之间的时空之旅。站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交界点上,就会发现没有哪座城市的历史与电影的渊源能够像上海这样深厚,这样密不可分。从无声片时代开始,上海已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摇篮与半壁江山。直到今天,上海电影院线每年的票房收入在全国总体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依然极为可观。百年中国电影谱写了百年上海的历史风情,它关涉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关涉着对这座城市的认识、理解与感念。上海这座传奇都市赋予电影以无穷的魅力和情感,而电影这场绵延不断的白日梦又让围绕上海的传奇变得感性十足。电影代表了注视上海的不同目光,它们相互交织又相互缠绕,共同分享这个城市的感性与秘密,如同胶片上无数张生动的面孔,在影院幽暗密闭的空间里散发出迷人的微光。天堂之城1908年,意大利人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和《上海租界各处风光》等新闻与风景短片。第一次出现在影像中的上海是陌生而新鲜的,充满了速度和力量的交响,以及西方人对这处东方“飞地”的猎奇心理。这是一个传奇竞相登场的大舞台,是现代中国的引擎,它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的中心,而且也是充满活力和刺激的新的文化源头,它把中国其他所有的地方都变成了“乡土中国”。周璇在《夜上海》里唱到:“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


编辑推荐

《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海上电影学人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