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香港电影血与骨

汤祯兆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汤祯兆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就在1997年吧,香港回归中国前夕,一位香港记者路上拦住我,急切问起我对“九七”以后香港言论自由的看法。我说,我真的不能想象香港失去言论自由的模样,香港是亚洲地区“老牌的”言论自由之地,多少年来香港是亚洲地区一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典范”;在喧哗热闹的广式茶楼里,人们一面饮茶啖点心,一面摊读“荤腥不忌”的报纸,一面大声议论“百无禁区”的话题,这已经是我心目中某种“三代之治”的乌托邦景观。香港的言论自由,不是理想主义者的“概念”,而是一种庶民的“生活方式”,这当然是港英时代留下的“殖民余毒”或“历史意外”(看你站在哪一边看这件事);但也因为持之已久、渗透也深,要把香港老百姓血液里头的言论自由细胞拿走是不容易的。

内容概要

香港电影最具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的汤祯兆,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作者简介

汤祯兆,作品就是最好的作者介绍:
 1 创作集《变色》,香港:一本出版社,1991年
 2 日本电影研究《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香港:陈米记,1995年。同书另有台湾万象版,1996年9月出版,篇章微有修订。
 3 书评集《书丛中的冒险》,香港:素叶,1997年。
 4 日剧研究《日剧美味乐园》,香港:文林社,1998年。
 5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鉴》(又名《拜物图鉴》),台湾:商周出版社,1999年。
 6 日剧研究续篇《日剧游园地》,香港:文林社,1999年。
 7 日剧研究《日剧最前线》,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
 8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乱步东洋——日本文化杂踏记》,香港:指南针集团,2001年。
 9 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2003年。
 10 文化研究《杂踏香港》,香港:青文书屋,2004年,
 11 日本成人电影研究《AV现场》,香港:茶杯,2005年。
 12 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香港:天窗,2006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8年1月出版,增补关于村上春树的一章。是书于2010年2月再由台湾博雅书屋出版台湾繁体中文版。
 13 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香港:天窗,2007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9年1月出版。
 14 日本文化旅游《情热四国》,香港:知出版,2008年。
 15 个人自选集《全身文化人》,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16 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台湾:书林,2008年。
 17 日本电影研究《日本映画惊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8 日本文化研究《日本中毒》,香港:天窗,2009年,同书另有天窗文化(中国)有限公司出版的简体字版。
 19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鉴》复刻新版,香港:生活书房,2010年。

书籍目录

序言香港友多闻——兼序老友汤祯兆的新书詹宏志港产片的贫穷恐惧视线与态度686(有河)汤祯兆的草根放大镜朗天明星大过天 1-1 由明星制度的没落到多元化的重生——金马奖明星阅读札记 1-2 谁害怕张国荣?——由明星形象谈到时代命题 1-3 最佳女主角是——关于演技评论文化的反思 1-4 我的电影人札记现象与现场 2-1 在晴朗的一天,谢立文请我吃菠萝油 2-2 香港电影中的“作家”遗憾 2-3 CEPA所带来的“新埠片”变化 2-4 “青春商场”中的残酷物语——香港商场电影中的迷宫空间 2-5 香港有“新星导”吗?王小二过年 3-1 不变应万变男女大挪移——2004年港产片的开局面貌 3-2 2005年港产片中期札记——低迷中的还击 3-3 2005年香港电影现象回顾——夹缝中的进退维谷 3-4 落叶寻根的2006年港产片主题 3-5 十年电影不翻身黄金程式捆绑人——香港电影的幽暗年代江湖无间人世有道 4-1 2004年的旗兵死战——《旺角黑夜》、《爱·作战》及《大事件》 4-2 有人就有江湖——江湖如何可了断 4-3 《无间道》的场面设计 4-4 《无间道2》四问 4-5 《黑社会》的风格和结构 4-6 香港电影回归后的卧底风潮神话和经典 5-1 由英雄到凡人——《野兽之瞳》的日常化历程 5-2 回黑玫瑰的家——92《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怀旧省思 5-3 《麦兜菠萝油王子》的本土性问题 5-4 周星驰的世纪末偏航 5-5 周星驰的香港接受蜕变史 5-6 如何面对我们的周星驰阴影? 5-7 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特质——以《柔道龙虎榜》为例说明异端疾走狂徒 6-1 书写权的角力争逐——《大内密探之零零性性》的秘密议程 6-2 从荣格的阿尼玛重审刘镇伟的自我修正术 6-3 时代落差下看桂治洪 6-4 邱礼涛的烂片美学 6-5 叶伟信的类型变奏策略 6-6《狗咬狗》如何回应港产片的护孤主题 6-7 从cult片角度看《四大天王》有眼还珠鬼见愁 7-1郑保瑞的女魔心结 7-2 鬼眼电影札记 7-3 新浪潮鬼片的香港性 7-4 怪物与阶级对立愈是期待愈是忍耐 8-1 《2046》回到起点或是自设终局? 8-2 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许冠文影迷忏情书 8-3 女性主义底下的布波族本质——黄真真的电影 8-4 双城记的通俗剧 8-5 每个人都要做主角——《如果·爱》的怀旧策略 8-6 从悬疑片格局看《伤城》的同志片本质 8-7 作为“漫画电影”的《龙虎门》后记草根影评简体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张国荣的戏路从来也不宽,《1994香港电影回顾》中就最佳男演员的争论过程中,有人提出把张国荣与刘青云当年的表现作比较,指出张国荣知道如何挑选剧本和导演;反之刘青云则在不少烂片中仍努力做好每一次的演出,实在难能可贵(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1996)。其实和一批出身于电视台的男星相比,张国荣亚视年代大部分的作品都属青春片(《甜甜廿四味》),即使古装片也以少年英气为本,甚少有不同类型的角色磨炼,和刘德华、梁朝伟、刘青云及吴镇宇均不可同日而语。但张国荣在香港影视媒体上始终稳占重要位置,正好在于他本质上与众人有关键性的差异:其他人都属于草根化的明星(包括后来的周星驰),而张国荣自始至终均处于精英的位置,能以一曲American Pie出道,坦白说在当年的娱乐圈中肯定是异数中的异数。正好由于他的不羁本性,如何把这一面在银幕上具体化作有力呈现,自然成了最诱人的挑战,我们都知道这个伯乐正是王家卫。他的《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及《春光乍泄》乃张国荣三部最重要的演技代表作,其中不约而同捕捉到他潇洒不羁,甚至极为难缠不讨好的一面。仔细一点看,可以说导演正好透过和演员的相处,一步步把他的本色融入角色中,做最佳的发挥(这也是王家卫自编自导、边拍边写的最大优势),简单一句就是把张国荣的水仙花情结,具体地以嫉妒、猜忌和自闭的形态展现出来。登徒分析《天下无双》的佳作,在比较刘镇伟及王家卫两兄弟的作品时,指出后者的电影人物从来不会付出,因此带出自恋太容易而恋人太难的慨叹(《香港电影面面观2002-2003》,香港艺术发展局出版)。

后记

在我一众的著作中,《香港电影血与骨》一直最为多灾多难。它本来打算在香港的青文书屋麾下出版,但因为出版社面临经济困难,加上后来东主罗志华不幸离世(青文和罗志华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活在书堆下——我们怀念罗志华》一看,简介可参阅于是暂告胎死腹中。后来台湾的书林出版社有意出版,书本才得以在异地重生;而在香港亦见有心人愿意协助港版推出,因而差一点还弄出双胞胎来。幸得各方体谅,最终一切也得以妥善处理交代,使得是书得以台湾书林版的现貌送抵读者手上。当然,我也希望内地读者可以更方便地看到是书,所以当复旦大学出版社提出出版建议,我几近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汤祯兆的观察对象除了香港社会本身,也包括了日本通俗文化,这在香港文化圈较少见。他的选择题材颇出人意表,观察角度也独树一帜。  ——台湾资深媒体人 詹宏志汤祯兆对港产片既有草根影迷的热情,亦有影评人运用理论作文本分析和社会解读的一面。从他平素说话及行文的风格,可见其脑筋转速之快,思考速度往往走在表达前头。形诸于文,便不求系统化的严谨,却总不乏使人欣喜的观察与洞见。  ——香港国际电影节灵魂主脑 李焯桃流金岁月人人爱,低迷幽谷注定乏人探路。汤祯兆亲身去体验港产片的贫穷岁月,由检视明星光环开始,自我重构即时的神话经典,江湖鬼魅并举,任狂徒暴走后终以忍耐结束——是该有这样的书了。  ——香港文化人 陈冠中 时至今天,我仍然认为这种对“(物质)贫穷”的既恨又爱,和不断凭借电影来宣泄不安全感的社会诉求(所谓市场需要),是香港电影要脱离港产片心态(价值观),放眼世界大展拳脚的最大阻碍。  ——香港剧场才子 林奕华


编辑推荐

《香港电影血与骨》:迷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香港电影血与骨 PDF格式下载



不一样的思维看香港文化,不一样的视角看香港电影


让人怀念起当年的香港电影。香港电影的精神,香港电影的精髓,现在已很难找见。


有血有肉,让人看到了香港电影的真实一面。作为电影爱好者以及研究者,必读!


还没看完。香港电影的热血。


崭新的视角,了解香港电影


对于以前的香港电影还是很有感情的,那个年代美好!


对于了解香港很有益


很喜欢 尤其看到书里提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是就很兴奋阿哈哈 可惜书的封面被刮花了当时没仔细看。。。。


还是那句话,喜欢港片就会爱屋及乌,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和一般讲港片的书的角度不太一样,看着挺有意思,而且价格也不贵。


评论写得很有港味,不像大陆文章


汤兆帧的文字非常赞,将明星的段落好


影评合集,太零散,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篇幅,也不够八卦娱乐,还是香港人那种狭隘的地域眼界看电影,念念不忘所谓的香港特色,香港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再不放弃那种所谓的香港电影特色,融入大中华文化圈,死翘翘是必然的。


是我要求太高,还是看书的心情不好。反正觉得这些东西往往看看也就罢了,没必要买书。


比国内很多隔岸研究的学者写的东西更深刻,更接地气。


很专业 对于电影业余爱好者来说


书本的论述过于主观,对资料的筛选也不太公正,部分地方只为论述自己观点而无视了整体的事实。对某些电影和演员的评价,太过注重于个人口味而缺乏了客观性。


相关图书